□張軼寧
?
新聞采訪權、公民知情權與信息公開的法律關系
□張軼寧
摘要:新聞采訪權、公民知情權與政府信息公開都是現(xiàn)代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應該認清三者之間的法律關系,以新聞采訪權的實現(xiàn)為媒介,延伸和保障公民知情權的實現(xiàn),發(fā)揮其輿論導向和輿論監(jiān)督作用,塑造并規(guī)范政府的行政行為,達成政府與公眾的溝通、互動、理解、和解和信任。同時,借助于政府信息公開制度,從法律上保障公民知情權和新聞采訪權的有效實現(xiàn),使整個社會處于良性的發(fā)展狀態(tài),更好的構建和諧社會,推進民主化、法治化社會的進程。
關鍵詞:新聞采訪權公民知情權政府信息公開法律關系
近年來,當記者代表公眾去調查事實的真相時,時常遇到拳腳相加的情形,尤其是揭露當?shù)睾诎得鏁r,受到的阻力更大。為了從根本上維護記者的新聞采訪權,我們必須一方面下決心改變各級政府的法制意識,大力推進政府信息公開制度,加快新聞立法的進程;另一方面從基層抓起,在每個人心中種下維護公眾權益的種子,維護自己的公民知情權。下面,筆者通過探討新聞采訪權、公民知情權與信息公開的法律關系,來探討維護記者采訪權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采訪是新聞工作的靈魂和基礎,是新聞真實性的有效保障。記者在采訪過程中享有的權利包括采訪權、報道權、輿論監(jiān)督權、人身權、著作權等,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采訪權。新聞采訪權行使的好壞,直接影響公眾對社會知情權的需求。那么什么是記者的“采訪權”?目前新聞界和法律界都還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眾說紛紜。在目前的新聞法理論上,“采訪權”多被界定為一種新聞記者的“個體權利”,比較流行的有下列三種定義:
“采訪權指新聞工作者在法律不禁止的情況下在任何公共空間搜集新聞信息并自主選擇記錄方式的權利,或新聞工作者有權要求法律規(guī)定有義務公布信息的采訪對象提供真實、準確和全面的相關信息,不受他方外力非法地阻止和侵犯,媒體及記者的財產(chǎn)權、人格權受法律保護?!?/p>
“采訪權是以記者向大眾傳播新聞為目的,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nèi)自由選擇采訪對象和采訪方式進行自主調查,獲取新聞事實材料的權利?!?/p>
“所謂記者的采訪權,指記者對重大事件和社會上發(fā)生的事件的知情權、報道權和人身權?!?/p>
新聞采訪權源于《憲法》中公民的言論自由權利,是公民的社會知情權、批評建議權、監(jiān)督權的代表、延伸和公開運用。而且,因為報道與否不是由記者自己的意愿決定的,而是其職責所在,在記者和采訪對象之間,形成的是一種監(jiān)督與被監(jiān)督的關系。因此筆者認為,新聞采訪權既不是國家權力,也不是個體權利,更不是權力、權利二者兼?zhèn)?,它本質上是一種社會權利,是社會以及公民賦予記者的一種權利,目的是滿足社會以及人們對信息的需求。
那么什么是社會權利?我國較早提出社會權利觀點的是法學家童之偉教授,他在《國家結構形式論》一文中提到社會權利的內(nèi)涵是:社會權利是社會整體權利的簡稱,形式上是公民權利與國家權力之總和,實質上是法定社會整體利益的形式和內(nèi)容統(tǒng)一體,并把社會權利稱為法學權利和權力的起點,國家權力與權利從中派生出來。社會權利既不等同于國家權力,又不同于公民的個體權利,它是社會主體對社會的影響力。社會權利的內(nèi)涵是個體權利的集合體,簡言之,社會權利即社會主體以其擁有的社會資源對社會的支配影響力。新聞采訪權作為公民社會輿論表達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以其擁有的社會資源對社會發(fā)揮其輿論功能,是公民行使知情權的權利集合體,也是一種社會權利。胡昕在《論新聞采訪權的概念界定》中認為,所謂新聞采訪權是指依法設立的新聞單位及依法獲得新聞從業(yè)資格的新聞工作者擁有的,根據(jù)自身特點自主的采訪受公眾關心的社會生活事件的權利。這一論述明確指出“采訪權”本身就是一種社會權利,它以傳播信息、確保公民知情權為最終目的。
“知情權”是由美國一名編輯肯特·庫泊在1945年1月的一次演講中首次提出來的,指的是民眾享有通過新聞媒介了解其政府工作情況的法定權利。公民知情權在學理上同樣是從言論自由引申而來的“潛在的權利”。世界上大多數(shù)國家并沒有在憲法或法律中寫上知情權這個概念,有些國家直接從憲法的言論出版自由推導公民的知情權。我國的憲法和憲法性法律同樣沒有關于知情權的明文規(guī)定,而是通過公民的參政權、表達自由權、監(jiān)督權及國家機關政務公開的原則規(guī)定予以間接確認。我國《憲法》明文規(guī)定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規(guī)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jīng)濟和文化事業(yè),管理社會事務。一切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jiān)督。關于公民權利,不僅規(guī)定了言論出版自由,還規(guī)定批評、建議權等,而管理、監(jiān)督、批評、建議的前提當然是了解有關情況。知情權無疑是以上任何一項權利的潛在權利,是公民參政議政的基礎。由此我們可把知情權概括為,公民有權獲取、知悉有關社會公共領域信息以及本人相關信息的權利。
知情權是公民在信息人人共享方面的表現(xiàn),是對真相的澄清,也是對內(nèi)幕的曝光,更是對常識性真理的維護。實現(xiàn)知情權,就要理所當然地反對信息的絕對壟斷。保證信息公開,不僅是尊重人民群眾,而且是穩(wěn)定社會、消除社會負面效應的良方?,F(xiàn)代社會,大部分重要信息都掌握在政府手里,如果政府不主動向民眾公開信息,那么所謂的知情權只能是一句空話,因此與之相協(xié)調的就是政府信息公開。行政信息是社會的公共資源,每一個公民都有權享有和獲得,公民有權了解“政府在做什么以及如何做的”,政府應當及時、客觀地告知公民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執(zhí)行情況,因此這關系到我國民主建設的發(fā)展,并且已成為公民享有的民主權利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公民言論自由的重要體現(xiàn)。
記者的采訪權是一種社會權利。采訪權來自“言論自由”延伸出來的知情權,另外它還包含“新聞機構賦予記者的公共權利,是向公眾傳播真實信息的公共職權”。知情權的享有與行使有多種形式,但新聞媒體是公民實現(xiàn)知情權的主渠道,在如今的新媒體時代依舊如此。因此“新聞記者在履行自己職務行為時,必須嚴格遵循新聞出版的法律法規(guī)、黨的宣傳紀律和新聞職業(yè)道德,執(zhí)行所在新聞單位提出的新聞報道要求,依法持證從事采訪報道活動,這是由新聞工作的公務性質決定的。這也是為什么各級政府和職能部門要為新聞記者采訪活動提供必要便利和保障,同時加強監(jiān)督管理的根本原因”。
眾所周知,媒體之所以擁有權力,是由于其掌握、控制和支配信息的工具性資本。通過廣播、報刊、電視、網(wǎng)絡等多種傳媒工具向公眾全面、及時、客觀地提供和傳播有關司法活動的信息,讓公眾充分知情,是媒體監(jiān)督正常運作的前提。而媒體的有效運作,新聞采訪權的有效實現(xiàn)也就延伸和保障了知情權這一公民的重要權利。當記者在為滿足人們獲知外部情況需要而工作的時候,他因服務于公民知情權而擁有采訪權。
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應當與時俱進,融入現(xiàn)代國際政治文明的主流,以開放促改革,建設以民主政治為核心內(nèi)容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推進政府信息公開,讓新聞媒體成為真正的“公民論壇”,保障公民知情權的實現(xiàn)。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重新厘清新聞自由、輿論監(jiān)督與政務公開、信息公開的法律關系,媒體擔負著傳播信息的責任,公民的知情權往往借助于新聞采訪權的實現(xiàn)得以實現(xiàn),新聞采訪權是公民知情權的延伸和保障。
新聞媒體作為重要的信息載體,是社會各界了解信息的主要渠道。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出于維護公共利益的需要,媒體往往對一些不良行為、非道德以及非法的行為進行披露,這就勢必使一些機構、單位或個人對采訪活動進行非法干預、阻礙,新聞采訪權的實現(xiàn)步履維艱,新聞媒體的發(fā)展受到重重阻礙。新聞采訪也經(jīng)常遭遇干擾,公眾的知情權無法得到保障。近年來,盡管有了新聞發(fā)言人制度等,但仍有部分政府信息“遮遮掩掩”,即使公布,也存在內(nèi)容不夠全面、形式不夠規(guī)范等問題。對重大事件、突發(fā)事件,一些地方政府披露不及時,甚至不披露。為有效改變這一狀況,2008年5月1日我國正式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使我國政務信息公開從此進入了“有法可依”的時代。
《條例》規(guī)定,依法公開政府信息是各級行政機關的一項重要職責和基本義務,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可以主動向政府申請獲取所需要的政府信息。《條例》對政府信息公開范圍和例外作了硬性的規(guī)定,奉行“以信息公開為原則,不公開為例外”的宗旨?!稐l例》還比較系統(tǒng)地規(guī)定了媒體信息索求受阻的救濟途徑,如申訴、申請行政復議和提起行政訴訟等,明確了信息申請的可訴性。也就是說,《條例》從法律上保障了新聞采訪權的實現(xiàn),使媒體接近政府信息有了切實的保障,強化了媒體對行政機關的監(jiān)督,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媒體的輿論監(jiān)督權。對媒體而言,《條例》的許多規(guī)定,對其表達自由、采訪權以及輿論監(jiān)督權的實現(xiàn)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使得新聞報道在有法可依的前提下,獲得了合法的報道來源,擁有合理的傳播渠道,對于媒體發(fā)揮輿論監(jiān)督功能意義重大。
我們可以看出,政府信息公開與媒體的影響是雙向的。政府信息公開無疑將對媒體的發(fā)展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而媒體的發(fā)展對于促進政府信息公開同樣有著不可忽視的推動力,雙方的良性互動最終將有利于政府與公眾的交流與溝通,推進社會的法治化進程。
隨著市場經(jīng)濟發(fā)展的進一步深入,政府面臨的問題也隨之多樣化和復雜化,如何保持政府管理社會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是擺在各級政府面前的迫切命題。因此,近幾年,全國人大和中央政府從行政行為的規(guī)范上入手,除了頒布了一系列的法律規(guī)章,2015年還委托第三方對各級政府的信息公開狀況進行全面評估,積極塑造一個透明政府的形象和框架,也再次表明了新一屆政府打造法治中國、規(guī)范權力運行的信心和決心。
當代中國政治制度是建立在“人民主權”的理論基礎上的,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政府活動應該圍繞和服務于這個原則。當然這離不開人民的監(jiān)督,而知情則是監(jiān)督的先決條件。然而,在現(xiàn)實封閉的環(huán)境下,人民群眾采集或接近信息時,頻頻遭政府機關的自由裁量權的拒絕。公眾無法了解相關的國家事務和社會公共事務,也無法進行表達或者表達是無價值的,知情權的實現(xiàn)十分困難。
因此,為便于人民群眾知情和監(jiān)督,我國建立了政府信息公開制度,規(guī)定了公開的范圍、方式、途徑及救濟方式等。如果人們認為政府在行政信息公開上有不作為時,或者在信息公開與否時阻礙了其知情權實現(xiàn)時,可以采取申請行政復議、提起訴訟等方式以救濟其權利。這樣就增強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也必將喚起人民群眾對國家政治生活的熱情,增強他們對國家事務和政府行為的關注程度,變各種“暗箱操作”為“公開運作”,從而建立起“陽光下的政府”新機制,使政府更好地為公共利益而活動,把所做的工作向民眾公開,保障公民知情權得以實現(xiàn),以便更好地監(jiān)督政府。
總之,政務公開不是政府單方面的行為,而是政府和公眾雙向的互動行為。只有用法律保障了公民知情權的實現(xiàn),才能喚起公眾對國家事務的熱情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同時用法律嚴格規(guī)范各級政府政務公開的范圍和程序,那么我國的政府信息公開將會具有更加美好的前景。
隨著信息化社會的演變發(fā)展,特別是網(wǎng)絡媒體、新媒體和自媒體等的崛起,海量信息在全球范圍內(nèi)迅速自由流通,時間和空間急劇壓縮,而承擔采集發(fā)布新聞任務的也由職業(yè)新聞工作者,擴展到很多原本沒有參加過新聞傳播活動的公民,新聞自由度在增大,輿論監(jiān)督的格局正在逐步重構,傳統(tǒng)媒體單向傳播方式同樣面臨嬗變。但是無論新媒體還是傳統(tǒng)媒體,它們所享有的法律權利并沒有顯著變化,面臨的法律關系也依舊穩(wěn)定。
綜前所述,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公民知情權、新聞采訪權與政府信息公開都是現(xiàn)代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的關系不是對立的,而是一個良性互動的過程。我們需要以新聞采訪權的實現(xiàn)為媒介一方面延伸和保障公民知情權的實現(xiàn),另一方面發(fā)揮其輿論導向和輿論監(jiān)督作用,塑造并規(guī)范政府的行政行為,達成政府與公眾的溝通、互動、理解、和解和信任。同時,借助于政府信息公開制度,從法律上保障公民知情權和新聞采訪權的有效實現(xiàn),使整個社會處于良性的發(fā)展狀態(tài),更好的構建和諧社會,推進民主化、法治化社會的進程。我國的政治改革也將會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作者單位:寧波廣電集團)欄目責編:吉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