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雪瑾
摘 要:20世紀的音樂,對于大部分人也包括筆者來說,其實是有些許陌生的,在老師課堂上,或在電影配樂中,20世紀給筆者的聽覺印象是奇特的,若與經(jīng)典的巴洛克、古典或浪漫時期的音樂作品比較的話,能讓人說出來的最直觀的感受是音色的最大不同。本文是以庫斯特卡所著的《20世紀音樂的素材與技法》一書中第12章《音色與織體:電子音樂》為主要闡釋內容,依據(jù)章節(jié)寫作順序進行了知識點的精細整理與解讀。在文章最后,對電子音樂發(fā)表了筆者自己的感想。
關鍵詞:20世紀音樂;電子音樂;庫斯特卡
在《20世紀音樂的素材與技法》一書的引言中作者就說了,音色是20世紀音樂最重要的發(fā)展。允許使用任何能被想象得到或能用聲學術語表示的任何聲音。要說,電子音樂的應用呢?在商業(yè)音樂中,它的影響更大,如搖滾樂、電影音樂、廣告配音等等。若要了解電子音樂的產生,必須了解它的大致歷史,電子音樂的開始至少可以追溯到1906年卡希爾在紐約市的電子大廳安裝了200噸重的電風琴,也就是哈蒙德電風琴的先驅。但電子音樂的現(xiàn)代歷史真正開始于1948年~1949年法國的皮埃爾·舒費爾和皮埃爾·亨利的首次研究以及磁帶錄音機的發(fā)展。作者是位很有心的學者,在對電子音樂一竅不通的讀者面前,作者在講解電子音樂之前,對與音樂聲學有關的名詞作了介紹,并且很形象明了。
在音樂聲學基礎知識這一節(jié)中,作者介紹了音高、音量、包絡線以及音色的概念,在涉及這些概念的同時,也注入其他知識的講解,如泛音列。對這幾個基本概念的講解,并不是枯燥地定義,而是真實介紹它是一個什么東西,很具象的描述。例如,聲音其實是我們的耳鼓對空氣壓力的反應,空氣壓力的變化是有規(guī)律的間隔,變化的頻率在一個確定的范圍內,我們稱為音高。作者用不同的曲線圖來表示聲音的各種概念,直觀明了。音樂聲音最復雜的特征就是音色,所以引申出泛音列的概念。泛音列對音色具有決定性作用。在下面的行文中,作者就正式介紹20世紀的電子音樂了,根據(jù)電子音樂中主要聲音資源的不同,劃分出兩種,一種是具體音樂,另一種是電子合成音樂。
具體音樂就是使用自然聲音作為聲音資源的電子音樂。包括樂器、人聲、蒸汽引擎、滴下的水聲、燃燒的木炭聲等等。具體音樂一般通過操縱錄有聲音的磁帶這種方式的處理來創(chuàng)作。過程包括錄音、復錄、混合幾個階段。有五種不同的方式來處理:第一,改變磁帶的速度;第二,改變磁帶的方向;第三,磁帶圈;第四,剪裁和拼接;第五,磁帶延遲。筆者聽了用磁帶圈處理方式創(chuàng)作的作品:史蒂夫·萊西的《涌出》(come out)。可能在當時這種處理方式相當有創(chuàng)造力,然而筆者實覺有些無聊,單純的詞語“come out show out”的重復,一直以不同方式重復,并且沒有旋律性,倒挺像現(xiàn)如今hip-hop曲風的。
電子合成音樂。首個電子合成音樂工作室建立于1951年,位于西德的科洛哥。作者有把握地說道,歷史的趨勢更傾向于用電子合成聲音而較少用具體聲音。事實證明這種預言是對的。21世紀的電子音樂大多是電子合成音樂。電子工作室的大部分設備可分為四種,筆者制成表格,方便理解。(見表1)
接下來,作者談到計算機與電子音樂發(fā)展的緊密聯(lián)系、使用計算機進行聲音合成的傳統(tǒng)方法和計算機關于聲音性質的研究。傳統(tǒng)方法是作曲家必須將所需要聲音的細節(jié)向計算機詳細說明,包括它的頻率、泛音結構、包絡線等等,所有這些都能在設計中隨時改變?,F(xiàn)在,許多制造商提供了相當高級的硬件裝置和軟件程序,使得任何計算機都能被用來做聲音合成。最有意義的當屬計算機驅動數(shù)字合成器的發(fā)展,它能夠記憶任何所要求的拼接,能用純數(shù)字形式儲存被收集的作品,更加有效率和方便。
此章最后,作者談及電子音樂的記譜,電子音樂沒有標準的記譜法。作者舉出一譜例,是達維多夫斯基的《同步曲第3號》,該作品是為大提琴和兩個頻道的磁帶而作的。此總譜指示了操作磁帶錄音機的人什么時候開始和什么時候停止這一磁帶。提供幫助大提琴家與磁帶聲音配合的暗示,但它并不包含錄下的音樂的完整記譜。
電子音樂的發(fā)展脈絡可以從運用手段歸納為從具體音樂發(fā)展到電子合成、計算機合成和計算機控制數(shù)字合成器。電子音樂的獨特音色,自然界不能形成的聲音,卻可以被制造出來,這種人為的創(chuàng)造力是人類音樂發(fā)展的巨大進步。在音色基本飽和的情況下,人們的耳朵被發(fā)展幾個世紀的經(jīng)典樂器給剝去新鮮感時,在社會的經(jīng)濟科技政治等等環(huán)境的變異影響下,電子音樂日益展現(xiàn)它的重要性,這也具有社會發(fā)展的必然性。電子音樂在當今音樂發(fā)展中幾乎是必不可少的了,就連傳統(tǒng)器樂也和電子音樂相結合,使得音樂鮮活有現(xiàn)代感,這讓筆者想到女子十二樂坊的巨大成功。電子音樂和傳統(tǒng)音樂很好地結合,是傳統(tǒng)音樂得以繼續(xù)有活力地發(fā)展的一條有前景的道路。如今的技術越發(fā)高級,VR技術運用以及數(shù)字化技術運用在音樂表演中,這是現(xiàn)今國內正在嘗試的一個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實驗性活動。前景很被大眾看好,但關鍵還是看能否被大眾所接受。
參考文獻:
[1] 庫斯特卡(美). 20世紀音樂的素材與技法[M].宋瑾,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