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學春
內容摘要:“語言學概論” 是高等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一門重要的必修基礎理論課程,具有專業(yè)性、理論性和技能性三大特點,內容比較復雜、空泛,難度比較大。學生對這門課程沒有持久的興趣,普遍反映該門課程“難學無用”,教學效果難以令人滿意。本文通過介紹語言學概論課程傳統(tǒng)期末考核模式的弊端,分析了形成性考核的優(yōu)勢,并提出了優(yōu)化形成性考核的具體措施,以期通過考試改革達到推進和完善語言學概論課程教學改革的目的。
關鍵詞:語言學概論 形成性考核
目前,高?!罢Z言學概論”課程考核主要是傳統(tǒng)的期末考核模式。傳統(tǒng)的期末考核,其考核內容側重理論基礎知識的掌握, 重點考查語言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不重視語言實踐能力的考核。高校語概課程中實踐教學尚未形成科學的評價體系,缺少對學生實踐能力全面系統(tǒng)地進行評價的體系和標準, 這使得學生對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缺乏參與的動力,該門課程的實踐教學流于形式,難以開展。
一、“語言學概論”課程形成性考核的優(yōu)點
形成性評價即學習過程的動態(tài)考核,主要是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知識技能、情感態(tài)度、參與狀況、學習方法等方面作出評價。高?!罢Z言學概論”課程實行形成性考核,即是在語言學概論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進度和相關教學內容,合理、有序安排階段性的測試,全面監(jiān)測、評價學生的學習狀況和效果。其優(yōu)點是:
(一)全面評價學生的能力
形成性考核強調的是對學生考核的動態(tài)參與過程,這種動態(tài)的參與可以提高學生對課堂的參與度[2]。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不定期的課堂小測驗,課堂分組討論以及提問等方式來提高學生課堂的參與度,并通過這些考核方式考察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能力,學習的創(chuàng)新能力。通過動態(tài)的考察,教師可以發(fā)現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并進行及時的改進。
(二)促進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對于大學課程的學習,并不僅僅是對基礎知識的了解,也是鍛煉學生思考能力、處理問題的能力[3]。針對“語言學概論”內容枯燥且難度大的特點,學生需要積極地尋找自己的學習方法,將枯燥的理論知識應用與豐富的實踐活動。例如,這門課程中涉及到元音與輔音發(fā)音位置的知識,學生可以找出元音、輔音的發(fā)音規(guī)律,并通過例子來進行記憶,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對不同元音、輔音發(fā)音位置的應用。
二、形成性考核的具體措施
(一)建立科學的形成性考核體系
在對學生考核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制定科學的、嚴格的考核體系,保證考核的全面性。例如,在語言學概論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進度和相關教學內容,可以合理、有序安排三個階段性的能力小測試,主要包括:文獻檢索與材料歸納能力測試、語言表達與語言教學能力測試和語言調查與語言研究能力測試等三個部分。同時,在考核的過程中,教師要仔細、系統(tǒng)的將學生考核的成績進行記錄,這樣可以為教師在給出總成績提供一定的數據參考。形成性考核將會給教師帶來巨大的工作量,因此,在教師實施過程中,要避免半途而廢。
(二)嚴格遵守形成性考核程序
很多高校學生為了避免麻煩,形成性考核只是在走程序,在總成績計算的過程中,由于涉及到的因素太多,他們將會直接按照期末成績給出總成績。這樣的考核只會助長不認真學生的懶惰心理,也會打擊認真學習學生的積極性。因此,教師要嚴格遵守形成性考核程序。此外,教師也要加強成績考核的透明性和公平性,有效減少學生的誤會。這樣可以讓學生認識到他們自身的問題,一定程度上可以改變學生學習態(tài)度,形成良好的學習風氣。
三、形成性考核與終結性考核相結合的考核模式
語言學概論課程的考核,還要將形成性考核與終結性考核結合起來。既強調過程考核又重視期末考核,實現考核目標多元化、考核內容綜合化、考核方式多樣化和考核評價個性化的改革目的,確??己藢嵤┑目刹僮餍院陀行?。我們不能完全拋棄傳統(tǒng)的閉卷考核的方式,應在命題上注意不再簡單地單純地考察學生的知識記憶,而應在側重考察知識記憶基礎上的理解記憶,重點在試卷命題質量上下工夫。學生成績總體評價=50%形成性評價(10%文獻檢索與材料歸納能力+20%語言表達與語言教學能力+15%語言調查與語言研究能力+5%考勤與表現)+50%終結性評價。
綜上所述,通過建立并嚴格遵守形成性考核體系,加強考核的公平性與透明性,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由于“語言學概論”內容枯燥,而且難度較大,學生對其學習興趣一直較低,語言知識的學習效果較差,這就需要教師改變傳統(tǒng)的考核方式,采用形成性考核,強調學習過程和態(tài)度的評價,提高“語言學概論”的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基金項目:重慶三峽學院第一批考試改革項目:應用型高校“語言學概論”課程形成性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考試改革與實踐(KG150108)]
(作者單位:重慶三峽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