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國管理本土研究的現(xiàn)狀評估與發(fā)展建議
      ——以基于制度理論的學術論文為例

      2016-11-21 02:25:50吳小節(jié)彭韻妍汪秀瓊
      管理學報 2016年10期
      關鍵詞:研究者論文理論

      吳小節(jié) 彭韻妍 汪秀瓊

      (1.廣東工業(yè)大學管理學院;2.華南理工大學經(jīng)濟與貿易學院)

      ?

      中國管理本土研究的現(xiàn)狀評估與發(fā)展建議
      ——以基于制度理論的學術論文為例

      吳小節(jié)1彭韻妍1汪秀瓊2

      (1.廣東工業(yè)大學管理學院;2.華南理工大學經(jīng)濟與貿易學院)

      以2000~2015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管理科學部認定的重要期刊和CSSCI(2014~2015版)管理類來源期刊等42種期刊上發(fā)表的有關制度理論的141篇管理研究論文為分析樣本,基于中國管理本土研究的分析框架,使用內容分析法,對有關制度理論的國內管理類學術論文進行本土研究現(xiàn)狀評估。研究發(fā)現(xiàn),盡管基于制度理論的論文發(fā)表數(shù)量在不斷增長,但仍以追隨西方研究范式為特征的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的研究為主,而以中國管理為主位的本土研究極少,中國管理本土研究呈現(xiàn)出“葉公好龍”現(xiàn)象,即倡導的多、實際投身其中研究的少。隨后,從研究者自身的角度,構建了一個“能力-意愿”分析框架,探索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中國管理本土研究的發(fā)展建議:學者自身的學術價值導向的轉變、3種研究能力的構建和學術考核機制的改革。

      制度理論;本土研究;情境化;內容分析法;中國管理學

      正如徐淑英[1]所言,近30年來,中國管理研究缺乏對本土研究的關注。現(xiàn)有研究呈現(xiàn)出開發(fā)性研究多于探索性研究的特點:明顯偏好從主導的管理學文獻中套用已有的理論、構念和方法來研究本土的現(xiàn)象,模仿和追隨特征顯著。大部分研究成果嚴謹有余、切題(符合本土研究情境要求)不足,這終將導致提出了錯的研究問題,或者解決了錯的問題。那么,中國管理本土研究的進展和特點如何呢?為此,對研究現(xiàn)狀進行評估就顯得尤為重要。

      從文獻上看,國內外學者對中國管理本土研究進行了一系列的系統(tǒng)梳理和綜述,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情境內涵、分類與情境化研究[2];本土研究的內涵、范式、路徑與策略[3]、本土研究的回顧、挑戰(zhàn)與發(fā)展[4]、本土研究與哲學的辯證關系[5]、以及基于具體研究議題的本土研究評估,如領導力本土研究發(fā)展[6]等5個方面。但這些研究成果大多是從宏觀角度和理論規(guī)范層面上呼吁,較為缺乏聚焦于某一具體的研究領域進行本土研究評估,因而這些研究成果對中國管理本土研究發(fā)展的路徑和建議,也相對缺乏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表1 不同階段制度理論學派的發(fā)展歷程與比較

      有鑒于此,本研究選擇制度理論的學術文獻為對象,對中國管理本土研究現(xiàn)狀進行評估。選擇基于制度理論視角的學術文獻為評估對象,原因有:①制度理論作為戰(zhàn)略管理研究領域中的第3個研究支柱[7],特別適合于捕捉轉型經(jīng)濟中本土情境特征。對轉型期中國而言,由于支持市場發(fā)展的基礎性制度欠缺,比如信貸資源的非市場供給、行業(yè)準入的政府審批等,政府通常對經(jīng)濟資源的配置實施很強的控制,以及頗具特色的地方市場分割制度的存在,亟需將中國特有的制度環(huán)境因素作為研究情境納入科學研究的范圍[8]。②JIA等[9]對30年來組織管理領域中的中國情境與理論貢獻進行的評估后發(fā)現(xiàn),制度特征是中國本土研究輸出理論貢獻的重要情境之一。③該理論視角已受到越來越多的國內學者重視,并已取得較為豐碩的研究成果[10],因而擁有足夠多的樣本,方便進行比較和分析。

      1 基于制度理論的管理本土研究現(xiàn)狀評估

      1.1 制度理論概述

      制度理論作為一種特別適合捕捉轉型經(jīng)濟中制度環(huán)境本土情境特征的研究視角,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推崇。制度理論的廣受關注和快速發(fā)展有著深刻的實踐背景:中東歐以及中國等轉型經(jīng)濟體所引發(fā)的深刻制度變革[11],以及全球化背景下,企業(yè)跨國經(jīng)營活動的深度和廣度不斷增加等[12]。從理論發(fā)展的意義上講,無論是制度轉型還是跨國經(jīng)營活動復雜性的加劇,都造成了制度環(huán)境間的顯著差異,從而為學者們觀察制度和制度變遷對企業(yè)戰(zhàn)略的影響,以及一般戰(zhàn)略理論在不同制度條件下的普適性提供了非常契合的背景和獨特的研究機會[13]。

      制度理論的起源,可追溯到19 世紀的經(jīng)濟學、政治學和社會學等研究領域,它強調制度對組織決策和行為的影響。制度理論學派的發(fā)展大致產(chǎn)生了4個流派(見表1)。

      (1)流派1:制度同形化 20世紀80年代初,以DIMAGGIO等[14]為代表,他們以組織社會學為視角,闡述組織面臨不確定性時,會以同形化的方式獲取利益相關者的制度合法性,并探討了組織場域內制度變遷和制度擴散的作用機制。然而,正如LOUNSBURY等[18]所言,早期的組織管理研究,主要受到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權變理論的影響,大多將制度視為環(huán)境背景來處理。研究流派1則轉變了將制度作為背景研究的思路,強調制度的同形化和制度擴散機制。但如今對研究流派1的學術思想的重視存在較大不足,對DIMAGGIO等[14]的奠基性研究成果也僅以象征性和儀式性的形式進行引用,真正改變制度作為背景的是流派2和流派3,它們分別從經(jīng)濟學和社會學角度對制度具體內容進行了擴展。

      (2)流派2:制度經(jīng)濟學派 流派2和流派3主要發(fā)生在20世紀90年代,是制度理論研究的成長和繁榮時期,并將制度作為重要的自變量被納入傳統(tǒng)的理論框架下重新加以考量。其中,流派2以NORTH[15]為代表的制度經(jīng)濟學派。他將制度視為正式和非正式的博弈規(guī)則,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外部的制度環(huán)境約束和經(jīng)營成本上(特別是交易成本和代理成本),以及在不同制度環(huán)境下與經(jīng)營相關的適應成本和克服市場不確定性的作用。

      (3)流派3:制度社會學派 組織理論學者SCOTT[16]在DIMAGGIO等[14]等組織社會學派基礎上,從管制、規(guī)范和文化認知等3個維度對以往組織社會學派的制度理論進行了整理,提出了制度三系統(tǒng)模型。正如呂源等[19]所說,“SCOTT提出的制度三系統(tǒng)的模型意義非比尋常。這3個制度系統(tǒng)的框架跨越了學科界限,涵蓋了幾乎人類社會所有的制度要素。例如,管制制度系統(tǒng)涉及政治體制、法律與政府的作用;規(guī)范制度系統(tǒng)與比較文化方法有重疊,而認知制度系統(tǒng)卻包含了人類文化學和心理學的要素。從學科規(guī)范上看,SCOTT使得制度理論超越了傳統(tǒng)理論的局限,對制度來源、層次和約束機制進行了細化。這就使得研究者可以根據(jù)具體制度系統(tǒng)的特征,來觀察制度對個體和集體的約束,推導相應的命題假設。這就是為什么SCOTT這3個系統(tǒng)分類為戰(zhàn)略管理研究者廣泛采用的原因,也是為什么制度理論比其他理論(如交易成本理論)或者方法(如跨文化比較)更具有明顯優(yōu)勢的緣故?!?/p>

      (4)流派4:制度邏輯 制度邏輯的理論視角,起源于DIMAGGIO等[14]制度同形的觀點,最早由FRIEDLAND等[20]拓展了早期制度同形化與制度影響的相似與一致性行為的觀點,認為組織面臨的制度影響可能是多元的、相互矛盾和競爭的。但該觀點在早期發(fā)展緩慢,直到20世紀90年代末期才有一些有影響力的論文出現(xiàn),如THORNTON等[21],真正獲得快速發(fā)展的是在2008年GREENWOOD等[22]編輯的《The SAGE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al institutionalism》發(fā)表后。該理論還認為,組織由于其自身資源與能力特征差異、企業(yè)的歷史與文化異質性以及組織實踐的不同,制度對不同組織的影響也是不同的。另外,與前3個流派認為組織只能適應外部制度影響的假定不同,制度邏輯理論還認為,組織還可以主動采用不同的策略應對充滿矛盾和競爭的多重制度壓力。

      1.2 樣本選取

      學術期刊是管理學研究者發(fā)布和交流科研成果的主要平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管理科學部”2006年遴選和認定的30種重要學術期刊(A類和B類)在管理學學術期刊中,具有一定的學科代表性和學術水平;“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 遵循文獻計量學規(guī)律,采取定量與定性評價相結合的方法從全國2700余種中文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性期刊中精選出學術性強、編輯規(guī)范的期刊作為CSSCI(2014-2015版)來源期刊。鑒于此,將這42種(剔除國家基金委與CSSCI管理類重復的期刊)管理類期刊2000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發(fā)表的所有論文作為初始樣本,從中篩選出符合本研究要求的研究成果,以把握當前研究的熱點、焦點和難點。

      為保證結果的相對客觀、有效以及避免錯漏,分兩步對樣本進行篩選。具體過程如下:

      (2)進一步進行人工篩選 在前面得到的結果中含有不符合本研究所期望的論文,對此,有必要通過人工篩選對其進行剔除。經(jīng)過論文寫作小組的討論,決定采用相關性、實用性、學術性和權威性4項基本原則[23]進行篩選。最終得到141篇論文作為最終分析樣本(見表2)。

      1.3 現(xiàn)狀評估

      李平[3]指出,凡涉及某個獨特的本土現(xiàn)象或該現(xiàn)象中的某個獨特元素,并且以本土視角探討其本土性(主位)意義及其可能普適性 (客位)意義的研究,便是本土研究。曹仰鋒等[6]更進一步指出判斷是否本土研究可以簡練地依據(jù)該研究中是否涉及至少一個本土自身獨特 (即非引進)的理念或變量而定。在此基礎上,李平提出了單一國別本土研究的分類框架。結合制度理論在戰(zhàn)略管理學領域的特點,局部修訂了制度理論本土研究的分類框架(見表3)。

      表2 研究樣本的分布

      注:《管理科學》數(shù)據(jù)為2003~2015年12月、《管理學報》數(shù)據(jù)為2004~2015年12月。以刊名拼音為序排列。

      表3 單一國別制度理論本土研究的分類框架

      注:表2根據(jù)“單一國別本土研究的分類框架”修訂而成,詳見文獻[3]。

      依據(jù)“單一國別制度理論本土研究的分類框架”,將2000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間發(fā)表的141篇樣本文獻為評估對象。具體的篩選程序如下:①由本研究的第二作者進行分類處理;②本研究的第一和第三作者加入討論;③論文寫作小組就具有模糊和爭議的論文進行針對性研究。經(jīng)過3個步驟的篩選,最終確定本研究對所有樣本文獻的分類(見表4)。其中,屬于階段1的論文共有115篇,約占81.56%;其次是階段2和階段3的論文分別有20篇和6篇,約占14.18%和4.26%;暫時沒有發(fā)現(xiàn)處于階段4的論文。

      經(jīng)過進一步觀察與制度理論相關論文的發(fā)表數(shù)量逐年變化的趨勢(見表4),發(fā)現(xiàn)自2005年突破了間斷性地有1篇的情況后,從2006年開始論文數(shù)量連續(xù)增長,到2014年已經(jīng)達到了25篇、2015年更達到了29篇,文獻數(shù)量呈現(xiàn)穩(wěn)步增加的趨勢。

      2008年是制度理論本土研究的開端。這與該年發(fā)生的兩個事件有關:一是2008年在廣州舉辦了第三屆IACMR雙周年年會,在會議主題報告中,徐淑英特別強調了開展中國本土化和情境化研究的重要性與發(fā)展路徑的問題。會后徐淑英以此為主題,以《組織管理研究》創(chuàng)刊主編的身份組織了一期中國管理情境化研究特刊,并在開展有關《中國管理研究的展望》的特別編輯論壇中,探討普適性研究的弊端和本土研究的重要性、本土化的研究方法等有密切的關系。二是在該年的11月8日創(chuàng)辦了“制度理論與企業(yè)戰(zhàn)略”工作坊,來自香港中文大學牧野成史、呂源、劉忠明、陳文娟、朱虹等當前制度理論研究著名學者以及國內學者韋森、徐二明、郭毅和藍海林等。工作坊的主題,特別強調制度理論對轉型經(jīng)濟和新興經(jīng)濟體中企業(yè)戰(zhàn)略行為研究的重要性。工作坊上的很多主題報告,最后以創(chuàng)刊論文的形式刊發(fā)在由徐二明為主編的《戰(zhàn)略管理》期刊上,大大推進了制度理論在中國學術界的傳播和發(fā)展。

      表4 基于制度理論的本土管理研究現(xiàn)狀

      注:數(shù)據(jù)年限為2000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

      2010年《管理學報》引領學者對本土研究開展相關探討,諸如本土研究的概念及范式[3]、回顧與展望[4]、挑戰(zhàn)與機會[4]等,2011年也隨之達到了本土研究的高峰,在14篇與制度理論相關的論文中,有5篇屬于階段2和2篇屬于階段3,合共占50%;反而在2015年的29篇與制度理論相關的論文中,僅有一篇屬于階段2和兩篇屬于階段3,約合占10.34%。雖然與制度理論相關的論文發(fā)表數(shù)量在不斷上漲,但較高層級的論文占比越來越低。

      為了進一步分析不同本土化階段制度研究內容重點,按照4個制度研究流派和4個不同本土化階段對現(xiàn)有研究進行評估(見表5)。從表5可發(fā)現(xiàn)有以下兩個方面特征:

      表5 不同本土化階段的制度理論研究狀況

      注:由于同一篇論文可能存在多種分類,所以涉及制度要素的分類論文總數(shù)量會大于樣本論文數(shù)量。

      (1)對制度內容的研究,除了對制度同形8篇(4.85%)、制度經(jīng)濟學27篇(16.36%)、制度社會學85篇(51.52%)和制度邏輯7篇(4.24%)外,還有35篇(21.21%)將制度環(huán)境(如市場化進程等)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還有3篇僅僅談到了制度背景。將制度作為整體、制度社會學和制度經(jīng)濟學等三方面是目前研究重點,占總數(shù)的89.09%。即現(xiàn)有研究主要集中于流派2和流派3。

      (2)從制度要素的本土化研究階段上看,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本土化階段1和階段2,占總數(shù)的93.94%,說明現(xiàn)有研究仍以追隨西方研究為主。下面以李平[3]的分類框架對現(xiàn)有研究進行分析。

      1.3.1 階段1:非本土

      在制度理論研究的非本土階段,主要特征是應用或者驗證現(xiàn)存的西方制度理論。國內學者發(fā)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主要是直接對西方理論進行整合或延伸、運用東方數(shù)據(jù)驗證西方理論并以此解釋東方現(xiàn)象。

      (1)直接延伸、整合西方理論或運用西方理論檢驗東方現(xiàn)象 比如,吳航等[24]以中國為新興經(jīng)濟國家的代表,探究企業(yè)國際多樣化與創(chuàng)新績效的關系、及所有權結構的調節(jié)效應,在遵循現(xiàn)有研究量表的基礎上、通過中國制造業(yè)的數(shù)據(jù)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結果表明模型擬合良好、多維構念具有良好的聚合效度,研究發(fā)現(xiàn)企業(yè)國際多樣化對創(chuàng)新績效具有顯著正向影響、跨國公司入股正向調節(jié)國際多樣化與創(chuàng)新績效之間的關系。支曉強等[25]參照現(xiàn)有研究的分類方法,研究高管權力和行業(yè)競爭對股權激勵方案模仿行為的影響,發(fā)現(xiàn)樣本公司在股權激勵方案設計時會模仿同行業(yè)或同省份已采納股權激勵制度的上市公司的股權激勵方案。

      (2)運用西方理論但依據(jù)東方情境稍作修改 比如,張婧等[26]首先通過案例研究建立市場導向組織變革動力機制的概念框架、然后直接采用或改編現(xiàn)有成熟量表測量各構念變量,發(fā)現(xiàn)制度環(huán)境壓力構成的情境動力一方面驅動企業(yè)家認知和行為層面的觸發(fā)動力,另一方面促動內部支持系統(tǒng)構成的使能動力,進而推動了市場導向的組織變革過程。肖振鑫等[27]運用產(chǎn)業(yè)-競爭和制度理論的整合研究范式,參考國內外成熟量表、并結合企業(yè)實際情況進行了適當?shù)男薷?,發(fā)現(xiàn)技術驅動和政府支持對于企業(yè)探索性創(chuàng)新均有正向促進效果。

      (3)認識到西方理論無法驗證或解釋東方情境但仍然沒有提出新理論 比如,張琳等[28]發(fā)現(xiàn)現(xiàn)有研究未能系統(tǒng)而深入地解釋中國情境下領導者如何為組織獲取資源,因此借鑒制度理論、資源基礎理論和領導理論以建立一個領導者如何為組織獲取資源的分析框架。李玉剛等[29]提出了制度情境下企業(yè)基于合法性獲取競爭優(yōu)勢的整體分析框架,由于中國處于“中間制度”狀態(tài),因此作者提出了在中國開展該研究需要注意的幾點問題。

      雖然階段1基本上不涉及本土化的研究,但該階段是國內制度理論本土化研究的初始階段。在整理該階段論文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雖然絕大比例的論文屬于階段1,但是隨著發(fā)表時間的推移,越往后的研究中、越能看到意識到中國本土情境特殊性的研究。學者們在驗證西方理論時發(fā)現(xiàn)中國數(shù)據(jù)得出截然不同的結論、或者在解釋中國情境時無法找到匹配的西方理論,由此觀察到了中國情境的獨特和新穎,而在階段1中積累到的相關思維方式、研究方法和理論基礎,必將有助于進一步提出制度理論本土化研究的新問題。

      1.3.2 階段2:弱本土

      在制度理論研究的弱本土階段,主要特征是積極尋找東方情境的獨特性。國內學者主要借鑒西方理論,結合東方情境中的文化、價值觀、歷史、企業(yè)特點和語境習慣等,修訂理論。

      (1)針對現(xiàn)有量表,通過文獻歸納、深入訪談、案例研究和專家意見等方法,結合東方情境的實際情況進行修改 比如,郭銳等[30]為了探討國外品牌基于合理性在中國情境下的品牌資產(chǎn)轉化,通過文獻回顧、個人訪談和案例研究設計最初問卷,并進行預測試;然后根據(jù)預測試數(shù)據(jù)結合文獻和專家意見進行分析修改以形成正式調查問卷。

      (2)借鑒原有概念,通過深入訪談和案例研究等質性研究方法開發(fā)量表 比如,李彬等[31]根據(jù)對國內外文獻的研究以及預研究的實際情況,嘗試提出企業(yè)安全和國際視野兩個維度來補充企業(yè)社會責任現(xiàn)有量表的不足,以研究制度壓力對企業(yè)社會責任的影響,研究發(fā)現(xiàn)政治關聯(lián)在制度壓力和企業(yè)社會責任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規(guī)范壓力和認知壓力越大、越容易導致企業(yè)政治關聯(lián)行為。

      雖然階段2并沒有產(chǎn)生本土化的理論或構念,但該階段已直面中國本土情境的特殊性。學者們逐漸發(fā)現(xiàn),在中國的本土情境下、文化和價值觀等差異使西方測量工具的效度強差人意,于是不斷涌現(xiàn)了以成熟量表為原型進行修改、或者借鑒現(xiàn)有構念重新開發(fā)量表的研究。盡管該階段僅是屬于變量以下的維度或題項的本土化,但是掀開了本土化的序幕,而該階段積累到相關的開發(fā)量表經(jīng)驗,必將有助于制度理論本土化研究的模型建立和維度構建。

      1.3.3 階段3:強本土

      在制度理論的強本土階段,主要特征是發(fā)展東方的特色制度理論。國內學者主要是補充或完善西方理論,以及植根于本土獨特現(xiàn)象,發(fā)展新的理論、概念或構念。

      (1)補充或完善西方理論 比如,武立東等[32]試圖通過研究中國治理制度的變遷來提煉出轉型經(jīng)濟中公司治理理論研究的新視角,并對制度理論做出了一定的補充和完善。李新春等[33]結合中國傳統(tǒng)儒家文化的制度情境,基于社會網(wǎng)絡和制度理論,構建情感信任與能力信任的愛心資金獲取模型,結論通過將理性和情感的結合、完善了已有研究對血緣的利他主義和朋友的道義責任的情感性單一解釋。通過案例研究和扎根分析等方法、借鑒現(xiàn)有變量以重構維度或題項。

      (2)針對本土現(xiàn)實以挖掘制度演變進程 比如,江詩松等[34]發(fā)現(xiàn)現(xiàn)有文獻無法詳細解釋,在復雜而沖突的轉型經(jīng)濟制度環(huán)境下、中國后發(fā)企業(yè)是如何實現(xiàn)能力追趕的,因此通過案例研究的方法構建共演模型。研究發(fā)現(xiàn),在起始的不合法制度環(huán)境下,吉利通過政治戰(zhàn)略克服制度合法性問題,并選擇了防衛(wèi)導向的競爭戰(zhàn)略,采取從雇傭中學習的方式,通過逆向工程模仿車型,外購核心部件,進入低端市場;在擴張階段,吉利開始增加了前瞻性導向的競爭戰(zhàn)略,在技術引進基礎上提升研發(fā)能力,進一步實現(xiàn)在核心部件能力上的突破;最后,在轉型階段,由于擴張階段政治戰(zhàn)略以及能力追趕的成功,吉利創(chuàng)造了支持性制度環(huán)境,進一步提升研發(fā)平臺和部件生產(chǎn)能力,從而提升企業(yè)的影響力。

      (3)發(fā)展新的概念及其維度 比如,黃勝等[35]基于大規(guī)模的訪談、并采用扎根理論的分析方法進行編碼,提煉了制度能力的概念及3個維度:制度適應力、制度關系力和制度創(chuàng)業(yè)力。在此基礎上,運用探索性案例研究,構建了以制度能力作為母國制度缺失性對東道國制度缺失性和新興經(jīng)濟體創(chuàng)業(yè)企業(yè)加速國際化之間關系的正向調節(jié)作用的中介變量的概念模型。

      階段3的核心是植根于本土現(xiàn)象發(fā)展源于本土的理論、概念或構念,在屬于階段3的6篇論文中,有3篇是以制度演變作為研究對象,有1篇是補充完善西方理論,僅有1篇是構建了新的概念,然而尚缺乏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政治背景或社會習俗等角度出發(fā)的理論提出。由此可見,制度理論強本土化的研究尚處于初級階段。

      1.4 評估結果

      對發(fā)表在42種管理類重要期刊上的141篇關于制度理論在國內管理本土研究中的論文進行文獻評估后,可以得到以下幾個方面結論:

      (1)在論文發(fā)表數(shù)量方面,制度理論在國內管理研究中的論文數(shù)量年復年一年地不斷增長,預計往后的研究仍會繼續(xù)增加,這可能與《管理學報》、“制度理論與戰(zhàn)略管理”工作坊和徐淑英等多年來的努力推動有關。

      (2)從制度研究內容上看,現(xiàn)有研究絕大多數(shù)集中在研究流派2和研究流派3,即制度經(jīng)濟學和制度社會學上。

      (3)在本土化研究類型方面,4個不同的發(fā)展階段呈現(xiàn)出了不同的特點:第一階段的非本土化研究主要有直接運用西方理論、引用西方理論但加以修改、意識到東方情境特殊性3種;第二階段的弱本土化研究主要有修改成熟量表、開發(fā)原有概念量表兩種;第三階段的強本土化研究主要有完善西方理論、描繪制度演變進程、發(fā)展新的概念及其維度3種;而第四階段的全球多文化式本土化方面尚未出現(xiàn)。

      (4)在本土化研究數(shù)量方面,非本土化的研究最多、超過論文總數(shù)的4/5,弱本土化的研究次之,強本土化的研究較少,全球多文化式本土化的研究尚未出現(xiàn)。以應用西方現(xiàn)有范式進行研究的階段一和階段二的研究論文數(shù)量高達95.74%,以中國作為主位的本土化研究極少,這與眾多的國內外學者認為制度理論是最適合捕捉和研究轉型經(jīng)濟體中的管理研究議題的高調呼聲嚴重背離。換句話說,盡管使用制度理論的研究論文的總體發(fā)表數(shù)量在逐年增加,并且越來越多學者也意識到西方理論無法驗證或解釋中國情境中的獨特性,但基于制度理論研究本土化現(xiàn)象的研究數(shù)量和研究層次均沒有隨之提升,這理應引起學界重視。

      2 中國管理本土研究不足的原因分析

      盡管學術界在一直呼吁并倡導進行本土管理研究。然而,本研究從制度理論視角對中國管理本土研究現(xiàn)狀進行評估后卻發(fā)現(xiàn)了中國管理本土研究呈現(xiàn)了“葉公好龍”現(xiàn)象,即倡導的多,但真正以中國管理現(xiàn)象為主位的進行本土化理論構建與驗證的少。究其原因有很多,幾乎與所有的中國管理研究的學術共同體都存在關系,很難在一篇論文中窮盡所有。因此,本研究從研究者自身角度來分析中國管理本土化研究不足的原因,認為主要存在兩個方面原因:①能力問題,即研究者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從事中國管理本土研究;②意愿問題,即研究者是否想投身于中國管理本土理論建構事業(yè)。2.1 中國本土管理研究的“能力-意愿”分析框架為了便于分析,我們對這兩個維度分別按照高低不同的屬性,構建了一個2x2矩陣(見圖1)。橫坐標表示研究者是否有足夠能力從事中國管理本土研究,分為“高”和“低”兩個維度;縱坐標表示研究者是否有足夠意愿從事中國管理本土研究,同樣分為“高”和“低”兩個維度。這樣,就形成了4類對待中國管理本土研究的學術群體。第Ⅰ類是“不能做也不想做”的研究者群體;第Ⅱ類是“想做但不能做”的研究者群體;第Ⅲ類是“能做但不想做”的研究群體;第Ⅳ類是“既能做又想做”的研究群體。

      圖1 中國本土管理研究的“能力-意愿”分析框架

      (1)關于能力方面 本研究借用WEICK[36]從理論建構的認知過程角度分析目前國內管理本土研究能力構建問題。WEICK認為,一個好的充滿想象力的理論開發(fā)過程需要研究者具備3個條件(亦即本土研究者需要具備的能力):①豐富的問題描述;②對觀察到的現(xiàn)象和問題形成盡可能多的猜想和假設(即對各種理論視角的把握);③擁有多樣化驗證各種假設的工具與方法(即對各種研究方法的掌握)。這三者的關系是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影響的:①從科學研究過程上看,科學研究來自于研究者對現(xiàn)象充滿好奇心的觀察,觀察和描述得越豐富,越有利于發(fā)現(xiàn)關鍵科學問題;②研究者所掌握的各種理論視角就是研究者的認知框架,即在“夜的大海上”探索外部現(xiàn)象時所需雷達系統(tǒng)[36],各種理論視角的掌握程度決定了研究者對研究現(xiàn)象觀察的深度,以及對問題的界定和對問題猜想豐富性(即研究假設形成);③各種猜想是否正確,又取決于研究者所掌握各種研究方法的程度。如果理論功底不強,就難以深度描述所遇到的現(xiàn)象,因而就算碰到了構建新理論的現(xiàn)象,認知框架的局限也會使我們無法注意到關鍵研究問題所在,進而失去洞察關鍵科學問題的想象力。如果研究方法掌握不夠,基于各種理論視角而形成的對研究問題的豐富猜想和假設也就難以得到有效驗證,而不能驗證的理論構建又怎能判斷是好的理論呢?因此,對于立志于構建高質量的本土理論學者而言,應具備深度地參與實踐和了解實踐,深刻把握國內外各種理論視角以及熟練掌握各種研究工具與方法等3個方面的能力。

      (2)關于意愿方面 上述3個方面的條件僅僅是解決了研究者是否有能力進行本土管理研究的問題。與此相關的另一個問題是研究者進行本土管理研究意愿問題,即想不想真正投身于這項研究事業(yè)中去。研究者想不想、愿不愿投身于本土管理研究中(而不是所謂的“葉公好龍”)主要取決于兩個方面:一個方面來自于內因,即研究者對待學術研究的價值觀。周長輝[37]認為,學術界主要存在兩種價值觀:一種是被稱為是“職業(yè)導向”的學術價值觀,他們將學術研究視為生存和生活的手段,他們的研究工作主要著眼于對他人喜好和做法的迎合與妥協(xié),他們的研究反映了權宜之計、工具主義、追隨流行、(工作或職業(yè))不安全感的價值觀;另一種被稱為是“使命導向”的學術價值觀,他們將學術研究視為一項使命,并作為自己一生的事業(yè),為此竭盡所能、感到甘之如飴。

      另一方面來自于外因,即受到外部考核、評價和激勵機制的影響。從評價體系所關注的時間維度上看,可以分為“長期導向”和“短期導向”兩種。國內現(xiàn)有的學術科研考核制度體系更傾向于短期導向,這考評機制驅使學術研究者特別沉迷于數(shù)量,而不是質量和學術貢獻。比如,對科研人員來說,目前大多高校和科研機構要求在一定的年限里(通常是1~3年)發(fā)表論文一定數(shù)量和級別論文作為職稱評審和聘任的條件,如果沒有達到規(guī)定的目標,你將無法獲得晉升和聘任。對絕大多數(shù)研究者而言,就算充滿學術理想,但為了應付現(xiàn)實考核和生存壓力,他們不得不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應對現(xiàn)實中考核的壓力。對年輕的博士和碩士研究生來說,學校和科研機構出臺的學術畢業(yè)論文申請要求和招聘教師和研究人員對研究論文數(shù)量和級別要求,這都會導致年輕的學術研究者急功近利,追求論文的數(shù)量,而不是質量。

      2.2 中國管理本土研究不足深層次原因

      中國管理本土研究需要的是既能做又愿做的研究者,然而,現(xiàn)有急功近利的短期化科研考核體系以及學者基于職業(yè)導向的價值觀,已對學術研究者和年輕的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能力構建產(chǎn)生了負面的影響,從WEICK的分析框架上看,至少造成了4個方面的問題:

      (1)從豐富的問題描述上看,學者們不熱衷于關注或參與一線的管理實踐 高質量的科學研究來源于對實踐經(jīng)驗的深刻描述。然而,正如周長輝[37]所言,在對待經(jīng)驗獲取的態(tài)度上,大概可分為3類:①想獲取經(jīng)驗但做不好。這一點對年輕學者和缺乏與管理者交流能力者尤其如此。年輕學者往往缺乏對商業(yè)實踐關系的積累,想去了解實踐也缺少介入的途徑。另外,在順利介入到管理實踐后,研究者也需要具備獲取一線管理實踐經(jīng)驗與數(shù)據(jù)的能力,熟練掌握和運用科學研究方法,如訪談法、扎根理論法等,并具備學術研究的價值中立性,獨立思考而不要成為企業(yè)或利益集團代言人,因為當你為利益代言時,你會失去科學研究的客觀性。②懷疑對經(jīng)驗獲取的意義。WEICK[36]認為持有這種觀念的人,大多發(fā)生在通過數(shù)理模型進行推演的研究者身上,而且這種研究范式也不太適合構建管理理論;③不愿意花功夫去獲取經(jīng)驗。正如周長輝[37]所指出的:“為什么很多國內同行不情愿花功夫去獲取經(jīng)驗呢?因為這太耽誤功夫。很多人對待學術研究,恰似中國人對待GRE考試一樣。中國人考GRE所表現(xiàn)出的基本不是學習態(tài)度,而是攻略,因為GRE成了謀生手段的一環(huán)。如果研究被當成謀生手段,那么研究者的眼里只會盯在文章的發(fā)表上,不再關注研究的過程了”。如今大多數(shù)組織與管理研究者是通過解析文獻的文本來尋找需要填補的“理論空白”,是一種典型的“從文本到文本”的研究技法,而非探索真實世界的研究。

      (2)從基礎理論知識學習上看,博士碩士研究生不讀書、不熱衷研讀經(jīng)典文獻 國內大學“重研究、輕教學”的科研評價體系,鼓勵大學教師到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fā)表學術研究的成果,值得肯定也必然有助于提升學校在國內外的影響力。然而這種過度強調學術論文發(fā)表的考評指標,已嚴重影響了大學理應承擔的育人的使命。正如司徒達賢[38]所言,“就大部分專業(yè)領域而言,博士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養(yǎng)未來的大學教師,而大學教師的素質則影響了國家未來整體人才的水平乃至于國家的競爭力。大學教師要有思想、有內涵、有教學的熱忱,并對理論基礎知識有完整而深刻的理解,才能承擔起知識創(chuàng)造與傳授的重大責任”。因此,作為培養(yǎng)未來大學教師的博士研究生在校教育,最重要的活動理應是讀書與思考,包括了對學科領域內各種基礎理論知識學習,以及經(jīng)典文獻與相關學科知識的涉獵與接觸。而同學之間,以及學生與導師之間,廣泛的辯證與討論更不可或缺。至于博士論文,則是經(jīng)歷過這些過程以后,再開始的另一種學習與訓練。

      從實踐中看,現(xiàn)在各個大學和科研機構為了配合科研績效指標,都在努力增加學術論文發(fā)表的數(shù)量。博士研究生導師也希望和學生一起多發(fā)表論文;作為招聘單位的大學也希望這些剛畢業(yè)的博士能帶來更多現(xiàn)成的學術成果[39]。其結果就是在這些急功近利的評價體系驅動下,商學院的博士生培養(yǎng)最主要的活動就變成了研究調查、統(tǒng)計分析,以及努力提升論文寫作與投稿的技巧了。盡管為了發(fā)表論文,也要閱讀書目和文獻,但所側重的已是相對狹窄的研究議題了,這就直接影響了博覽群書、培養(yǎng)思想的時間。更有甚者認為,現(xiàn)在研讀經(jīng)典文獻都有點遠離現(xiàn)實,似乎對管理研究與實踐都沒有真用處。現(xiàn)實的情況是,由于缺乏較為深厚的學術知識基礎,這些研究即使有發(fā)表的機會,通常也只是學術研究上的枝節(jié),無論在深度與創(chuàng)新上都難有作為。

      總之,這種科研考核評價機制已深深影響了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的培養(yǎng)和教育,并產(chǎn)生了極為負面的影響:在現(xiàn)有的游戲規(guī)則下,聰明而現(xiàn)實的學生深知,既然導師與未來的求職單位,都希望他們能多發(fā)表學術論文,他們當然會集中精力于發(fā)表,而犧牲了長期基礎能力的培養(yǎng)。這種做法,固然有利于求職,但長期而言,由于在學期間讀書少,理論基礎不扎實,將來的研究很容易遭遇瓶頸。這種考核評價機制下培養(yǎng)出來的博士必定缺乏豐富的想象力,也難以構建高質量理論。另外,大學將來的教學和科研水平也難以提高。

      (3)從各種研究方法與工具的掌握上看,學者們沒有進行嚴格全面的科研訓練就在撰寫學術論文 各種研究方法是檢驗各種理論對現(xiàn)實解釋的各種猜想與假設的工具,對各種研究方法與工具的掌握是提高理論構建水平的又一重要因素。以工商管理研究領域為例,除了需要掌握工商管理領域中各種經(jīng)典理論視角外,還需要掌握構建理論和檢驗理論的各種研究方法、工具和研究過程。如科學研究過程,定性、定量和實驗研究設計,質性研究方法中扎根理論研究、案例研究法、訪談技術、文本分析等,各種定量研究方法,如方差分析、回歸分析、調節(jié)效應和中介效應的檢驗、跨層次分析、結構方程模型分析以及諸如聚類分析、判別分析、因子分析、多維尺度分析、判別分析等多元分析方法。對學者而言,如此多的基本研究方法需要掌握,往往也是不能一觸而就的,一般需要多年的積累和在研究實踐中不斷完善。然而,正如上文中所提到的,在現(xiàn)實中,由于急功近利的科研考核評價機制往往容易促使學者們在沒有完全武裝好自己的理論與方法等裝備的情況下就進行學術論文的撰寫了。甚至有不少學者本末倒置,在很難實現(xiàn)理論創(chuàng)新貢獻的條件下,出現(xiàn)了不少基于流行研究方法和高深研究工具而驅動的研究。如為了使用結構方程模型而結構方程,為了跨層次研究設計而跨層次,千方百計地在研究中加入調節(jié)效應、中介效應,調節(jié)中介和中介調節(jié)等復雜的研究設計和研究方法。

      (4)學術評價重視論文發(fā)表的期刊等級,而不是論文的實際貢獻 比如,只要是SCI/SSCI期刊列表的論文、SCI/SSCI分區(qū)高或影響因子高的期刊上發(fā)表了論文,它們都比中文期刊上發(fā)表的論文質量好,也是各種獎項和基金等競爭性項目的當然入選者。但真實的情況是,就算是同一個期刊上發(fā)表的論文(如AMR、SMJ、Science和Nature等),也會有高低優(yōu)劣之分,甚至傳出在這些高質量期刊上發(fā)表的研究成果作假的消息也不少。本質上而言,這種從期刊級別和影響因子的角度評價科研成果質量的做法,是外行評價內行時普遍采用的一種方式。但為了進一步推進本土管理研究的發(fā)展,亟需克服這種外行評價內行的做法,將對科研成果數(shù)量和外部評價轉向到具體通過內行評價科研成果質量上來,比如使用具體的引用次數(shù)、高引、引用的內容和對學科發(fā)展的知識貢獻上來。沒有高質量的科研成果評價機制,也就沒有高質量和高影響力的理論成果產(chǎn)生。

      3 結論與建議

      盡管眾多的國內外學者認為制度理論是最適合于捕捉和研究轉型經(jīng)濟體中的管理研究議題的理論視角之一,本研究基于制度理論的學術文獻,對中國管理本土研究現(xiàn)狀進行評估,研究結果表明,對于本土管理研究而言,這種呼聲僅僅是“葉公好龍”,即基于制度理論研究本土化現(xiàn)象的數(shù)量和研究層次卻沒有隨之提升。為了克服這一困境,本研究認為,學術界和相關機構需要從學者價值導向、研究能力構建和學術考核制度體系等3個方面進行改進,才能進一步推進中國本土管理研究的進展。

      (1)從學者價值導向上看,應鼓勵更多具有使命導向的中國學者投身于中國管理本土研究,而不能僅僅將學術研究作為一種謀生的手段,盡管這個過程中會充滿很多現(xiàn)實困難,如本土研究論文被當作非主流研究,很難在在西方主流學術期刊上發(fā)表。但正如使命所具有的內涵那樣,它要求我們必須出自內心的熱愛而不是外部推動從事科學研究。

      (2)從學術能力構建上看,研究者需要具備3個方面的能力:①深度參與實踐的能力。研究者需要積累和把握到一些實踐中去的機會,并能深度描述實踐發(fā)生的內在過程和機制。研究者應具備客觀和獨立思考的秉性,并熟練掌握應對實踐的技能。②盡可能多地掌握多學科的理論視角。理論視角是研究者認識各類現(xiàn)象的框架,它決定了研究者的想象力,即決定了對所關注的現(xiàn)象是如何發(fā)生的原因的猜想的豐富性。掌握盡可能多的跨學科跨領域理論視角會提供管理本土研究的洞察力和想象力。③熟練掌握驗證各種各樣研究猜想的研究方法。理論構建的所形成的多樣化的猜想需要通過實證檢驗,這就要求研究者需要掌握根據(jù)各類研究問題和設想進行驗證的科學研究方法和工具,包括科學研究過程、研究設計和數(shù)據(jù)獲取與數(shù)據(jù)分析方面的能力。

      (3)從學術考核制度體系上看,需要從短期功利化、數(shù)量化向長期的質量化導向轉變,目前至少亟需實現(xiàn)3個方面的轉變:①國內大學應從“重科研、輕教學”考核導向轉向“教學、科研和服務社會并重”的導向轉變。大學功能不僅是創(chuàng)造新知識,還有育人和服務社會的使命??梢韵胂?,這種轉變有望克服研究者只是論文寫作者而不是教育者和社會實踐參與者的重大弊端。②對研究人員質量的評價應更加全面綜合,不能簡化成“數(shù)字化管理”的論文數(shù)量上。高校和科研機構需要降低(甚至廢除)對碩士和博士生畢業(yè)發(fā)表論文的硬性規(guī)定以及過分強調招聘新員工對科研成果的重要性。③在對科學研究成果的評價時,從強調期刊列表、影響因子分區(qū)等外行導向的考核機制向以強調學術貢獻和學科貢獻等學術共同體內部考核機制轉變。

      [1] TSUI A S. Editor’s Introduction-Autonomy of Inquiry: Shaping the Future of Emerging Scientific Communities[J].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 2009, 5(1): 1~14

      [2] 蘇敬勤, 張琳琳. 情景內涵、分類與情景化研究現(xiàn)狀[J]. 管理學報, 2016, 13(4): 491~497

      [3] 李平. 中國管理本土研究: 理念定義及范式設計[J]. 管理學報, 2010, 7(5): 633~641,648

      [4] 陳春花, 宋一曉, 曹洲濤. 中國本土管理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 管理學報, 2014, 11(3): 321~329

      [5] 李平. 中國本土管理研究與中國傳統(tǒng)哲學[J]. 管理學報, 2013, 10(9): 1 249~1 261

      [6] 曹仰鋒, 李平. 中國領導力本土化發(fā)展研究: 現(xiàn)狀分析與建議[J]. 管理學報, 2010, 7(11): 1 546~1 551

      [7] PENG M W. Institutional Transitions and Strategic Choice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3, 28(2): 275~296

      [8] 魏江, 鄔愛其, 彭雪蓉. 中國戰(zhàn)略管理研究: 情境問題與理論前沿[J]. 管理世界, 2014(12): 167~171

      [9] JIA L, YOU S, DU Y. Chinese Context and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s to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search: A Three-decade Review[J].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 2012,8(1):173~209

      [10] 吳小節(jié), 彭韻妍, 汪秀瓊. 制度理論在國內戰(zhàn)略管理學中的應用現(xiàn)狀評估[J]. 經(jīng)濟管理, 2015, 37(10): 188~199

      [11] MEYER K. Institutions, Transaction Costs, and Entry Mode Choice in Eastern Europ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001, 32(2): 357~367

      [12] KOSTOVA T, ZAHRA S. Organizational Legitimacy under Conditions of Complexity: The Case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9, 24(1): 64~81

      [13] PENG M, WANG D, JIANG Y. An Institution-based View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rategy: A Focus on Emerging Economie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008, 39(5): 920~936

      [14] DIMAGGIO P J, POWELL W W. The Iron Cage Revisited: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83, 48(8): 147~160

      [15] NORTH D.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16] SCOTT W.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M]. Thousand Oaks: Sage, 1995

      [17] GREENWOOD R, RAYNARD M, KODEIH M, et al. Institutional Complexity and Organizational Response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als, 2011, 5 (1):317~371

      [18] LOUNSBURY M, BECKMAN C M. Celebrating Organization Theory[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14,52(2): 288~308

      [19] 呂源, 徐二明. 制度理論與企業(yè)戰(zhàn)略研究[J]. 戰(zhàn)略管理, 2009, 1(1):14~22

      [20] FRIEDLAND R, ALFORD R R. Bringing Society Back in: Symbols, Practices, and Institutional Contradictions[M]//POWELL W W, DIMAGGIO P J.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1:232~266

      [21] THORNTON P H, OCASIO W. Institutional Logics and the Historical Contingency of Power in Organizations: Executive Succession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Publishing Industry, 1958-1990[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99, 105(3): 801~843

      [22] GREENWOOD R C, OLIVER K, SAHLIN-ANDERSSON R,et al.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al Institutionalism[M]. Thousand Oaks:Sage,2008

      [23] 張金隆, 楊妍. “中國實踐管理”相關研究熱點分析[J]. 管理學報, 2012, 9(3): 322~328

      [24] 吳航, 陳勁, 鄭小勇. 新興經(jīng)濟體中企業(yè)國際多樣化與創(chuàng)新績效: 所有權結構的調節(jié)效應[J]. 科研管理, 2014, 35(11): 77~83

      [25] 支曉強, 孫健, 王永妍, 等. 高管權力、行業(yè)競爭對股權激勵方案模仿行為的影響[J]. 中國軟科學, 2014(4): 111~125

      [26] 張婧, 段艷玲. 市場導向組織變革的動力機制研究[J].科研管理, 2013, 34(10): 109~117

      [27] 肖振鑫, 高山行. 技術驅動、政府推動與企業(yè)探索性創(chuàng)新——基于產(chǎn)業(yè)競爭范式和制度理論的雙重視角[J].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 2015, 36(3): 46~55

      [28] 張琳, 張曉軍, 席酉民. 領導者如何獲取資源:基于制度理論、資源基礎觀和領導理論的分析框架[J]. 科技進步與對策, 2015(4): 144~149

      [29] 李玉剛, 童超. 企業(yè)合法性與競爭優(yōu)勢的關系: 分析框架及研究進展[J]. 外國經(jīng)濟與管理, 2015, 37(3): 65~75

      [30] 郭銳, 汪濤, 嚴良. 國外品牌在中國的轉化研究: 基于合理性理論[J]. 經(jīng)濟管理, 2010, 32(9): 180~186

      [31] 李彬, 谷慧敏, 高偉. 制度壓力如何影響企業(yè)社會責任: 基于旅游企業(yè)的實證研究[J]. 南開管理評論, 2011, 14(6): 67~75

      [32] 武立東, 王凱. 獨立董事制度從“規(guī)制”到“認知”的變遷——來自主板上市公司的證據(jù)[J]. 管理評論, 2014, 26(7): 9~19

      [33] 李新春, 葉文平, 唐嘉宏, 等. 創(chuàng)始愛心資金獲取: 情感信任還是能力信任[J]. 管理科學, 2015, 28(2): 40~48

      [34] 江詩松, 龔麗敏, 魏江. 轉型經(jīng)濟背景下后發(fā)企業(yè)的能力追趕: 一個共演模型——以吉利集團為例[J].管理世界, 2011(4): 122~137

      [35] 黃勝, 葉廣宇, 周勁波, 等. 二元制度環(huán)境、制度能力對新興經(jīng)濟體創(chuàng)業(yè)企業(yè)加速國際化的影響[J]. 南開管理評論, 2015, 18(3): 71~84

      [36] WEICK K E. Theory Construction as Disciplined Imagina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9, 14(4): 516~531

      [37] 周長輝. 職業(yè)與使命,自在與出入[R]. 杭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管理科學部工商管理青年基金主持人會議, 2011

      [38] 司徒達賢. 擔心博士從此不讀書[J]. 天下雜志, 2007(386): 156

      [39] 熊丙奇. 教育的挑戰(zhàn): 別忘了教育是什么[M]. 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2

      (編輯 劉繼寧)

      Chinese Indigenous Management Research: Current Problems and Future Suggestions Based on Institutional Theory

      WU Xiaojie1PENG Yunyan1WANG Xiuqiong2

      (1.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China;2.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China)

      This article searches the papers relevant to institutional theory in management field from 42 considered important kinds of management academic journals from 2000 to 2015, and defines 141 papers as the study samples. Based on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Chinese indigenous management research, we use content analysis to summarize the situation of indigenous management research based on institutional theory in domestic management research field. We find that although the number of papers based on institutional theory is increasing constantly, most of the papers are in the first stage and the second stage of following west research paradigm and few of them are indigenous studies with Chinese context. And then, this study builds up a “Capability-motivation” framework to investigate the reasons for this phenomenon. Finally, we propose three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Capability-motivation” framework for Chinese indigenous management research, namely, transformation of academic value orientation of researchers, establishment of three type of research capacity and revolution of academic evaluation mechanism.

      institutional theory; indigenous research; contextualization; content analysis; Chinese management research

      10.3969/j.issn.1672-884x.2016.10.002

      2016-04-26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資助項目(15JZD02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71102052,71402055);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14JCZH142,15YJAZH083);廣東省高等學校優(yōu)秀青年教師培養(yǎng)計劃資助項目(YQ2015060);廣東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2012WYM_0010,2013WYXM0032)

      C93

      A

      1672-884X(2016)10-1435-11

      鍵詞”和“摘要”進行檢索 為了反映制度理論不同流派的研究內容,在中國學術期刊

      總庫(CNKI)和維普中文科技期刊數(shù)據(jù)庫的專業(yè)檢索模式下,以“制度”、“合法性”、“合法化”、“制度理論”或“制度基礎觀”(經(jīng)過對制度理論相關文獻的閱讀后,確認“制度基礎觀”為“制度理論”的同義詞)、“制度邏輯”作為關鍵詞和摘要分別對42種期刊逐一檢索。共得到118篇和83篇符合條件的論文。

      汪秀瓊(1983~),女,湖北咸寧人。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市 510006)經(jīng)濟與貿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博士。研究方向為企業(yè)戰(zhàn)略管理。E-mail:ecwangxq@scut.edu.cn

      猜你喜歡
      研究者論文理論
      堅持理論創(chuàng)新
      當代陜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論
      理論創(chuàng)新 引領百年
      高等教育中的學生成為研究者及其啟示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研究者稱,經(jīng)CRISPR技術編輯過的雙胞胎已出生??茖W將如何回應?
      英語文摘(2019年2期)2019-03-30 01:48:40
      研究者調查數(shù)據(jù)統(tǒng)計
      中華手工(2018年6期)2018-07-17 10:37:42
      醫(yī)生注定是研究者
      下期論文摘要預登
      下期論文摘要預登
      晋中市| 黔西| 玛曲县| 阳春市| 那曲县| 德令哈市| 宁夏| 宝兴县| 淳安县| 涿鹿县| 清涧县| 洛川县| 灵山县| 肥乡县| 云浮市| 嘉峪关市| 英德市| 泗洪县| 微博| 钦州市| 富锦市| 桐柏县| 长葛市| 永平县| 六盘水市| 偃师市| 安陆市| 巨鹿县| 图们市| 北安市| 梧州市| 榕江县| 宝清县| 贵溪市| 德江县| 房山区| 万山特区| 五家渠市| 锦屏县| 施秉县| 四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