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任務不確定性與員工建言行為關系研究

      2016-11-21 02:25:57杜鵬程黃志強
      管理學報 2016年10期
      關鍵詞:傳統(tǒng)性建言不確定性

      杜鵬程 倪 清 黃志強 李 敏 焦 萍

      (1. 安徽大學商學院;2. 安徽大學經(jīng)濟學院;3. 合肥財經(jīng)職業(yè)學院)

      ?

      任務不確定性與員工建言行為關系研究

      杜鵬程1倪 清2黃志強1李 敏2焦 萍3

      (1. 安徽大學商學院;2. 安徽大學經(jīng)濟學院;3. 合肥財經(jīng)職業(yè)學院)

      通過260份配對樣本,基于聚焦任務特征對個體角色外行為的影響,探討中國文化情境下,員工內部人身份認知和傳統(tǒng)性在任務不確定性影響建言行為過程中的調節(jié)效應。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任務不確定性與員工建言行為之間存在倒U型關系;內部人身份認知和員工傳統(tǒng)性顯著調節(jié)任務不確定性與建言行為之間的關系:內部人身份認知越高,任務不確定性對建言行為的倒U型影響越弱;傳統(tǒng)性越高,任務不確定性對建言行為的倒U型影響越強。

      任務不確定性;內部人身份認知;傳統(tǒng)性;建言行為

      當前外部環(huán)境復雜多變,不確定因素在組織中無處不在,不確定管理成為心理學和組織行為學等領域逐漸關注的問題[1]。根據(jù)國內有關研究機構的調查報告顯示,工作不確定已成為目前職場人群最大的工作壓力源。在組織內部,員工不僅需要對自身所處的環(huán)境和人際關系進行預測,更重要的是妥善應對不確定的工作任務,根據(jù)任務特征的變化動態(tài)調整行為決策,以提高工作勝任能力和績效水平。

      現(xiàn)有研究集中關注了任務不確定性帶來的消極影響,包括引發(fā)人員沖突、增加風險,使個體喪失安全感和控制能力等[2,3]。VAN[4]指出,個體的任務不確定感是一種消極的情感體驗,體現(xiàn)了個體對任務結構的合理性以及自身執(zhí)行能力產生懷疑或不穩(wěn)定的知覺。這種負向知覺影響個體的自我意識,降低個體的控制感和預測能力。然而,任務不確定性作為一種具有阻礙性和挑戰(zhàn)性雙重性質的工作壓力源,對個體和組織仍有可能帶來積極影響。HACKMAN等[5]指出,剛性的組織架構和結構化的任務安排并不有助于提高生產率。事實上,員工的任務設計通常需要一定的彈性和不確定空間[6]。工作特征理論指出,靈活和多樣的工作會激發(fā)動機、創(chuàng)新、進諫等組織公民行為的產生[7]。

      作為一種重要的組織公民行為,員工建言對促進組織變革和持續(xù)創(chuàng)新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有效激發(fā)員工“暢所欲言”是組織管理領域一直以來重點關注的問題。然而,建言行為由于具有一定的潛在風險和個體主動選擇的特質,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工作情境和任務特征的影響。有研究指出,建言行為的形成需要穩(wěn)定的工作情境和心理安全感做保障。那么,不確定的任務結構是否會影響員工建言行為?任務不確定性對員工建言行為的影響過程中存在哪些邊界條件?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研究從個體感知的任務不確定性程度出發(fā),以期探討在中國組織情境下任務不確定性對員工建言行為的預測作用。

      由于個體行為是情境因素與個體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任務不確定性對建言行為的影響可能會因為個體特征的不同而產生差異?,F(xiàn)有研究發(fā)現(xiàn),內部人身份認知體現(xiàn)了個體“內部人”身份的知覺,是決定個體對待組織態(tài)度和行為的前因變量,也是工作特征影響個體行為決策的重要調節(jié)因素。目前,關于任務不確定性的研究大多基于西方文化背景進行,而這些理論模型并不一定完全適用于中國文化[8,9]。那么,在中國情境下任務不確定性對個體積極行為的影響是否有別于國外研究?對此,現(xiàn)有研究并沒有給出明確答案。在以往基于中國情境的研究中,中國人傳統(tǒng)性這一變量通常用來描述中國人的個性特征和文化價值取向,體現(xiàn)了個體對于以儒家五倫思想為代表的傳統(tǒng)價值觀念的認可。傳統(tǒng)性取向的差異是在中國文化背景下探討員工心理與行為關系的重要調節(jié)變量。鑒于此,本研究以本土企業(yè)員工為對象,同時引入對員工建言行為有重要影響的“內部人身份認知”和“中國人傳統(tǒng)性”這兩個個體特征因素作為調節(jié)變量,從微觀層面上揭示影響任務不確定性與員工建言行為關系的邊界因素,從而進一步豐富相關領域的研究成果,并為企業(yè)的管理實踐提出對策建議。

      1 理論基礎與研究假設

      1.1 任務不確定性

      GALBRAITH[8]認為,任務不確定性是指“完成任務的信息需求量與已經(jīng)被處理的信息量之間的差異”,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任務復雜程度、突發(fā)事件、工期的變化等。THAU等[9]指出,任務不確定性越高,需要投入越多的時間和精力,容易引發(fā)個體心理不確定感的產生,使其難以預測投入和產出,進而導致對自身知識、技能和工作能力的懷疑。PERROW[10]從任務常規(guī)性角度理解任務不確定性,將任務常規(guī)性劃分為任務可分析性和例外事件兩個維度。常規(guī)性任務存在既定的解決模式,工作重復性程度較高;非常規(guī)任務可分析低,任務可變性大(如例外事件發(fā)生頻率高),任務不確定性程度高。

      不確定管理理論指出,不確定是當前人類生活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1]。不確定的任務環(huán)境會帶來諸多風險和挑戰(zhàn),嚴重影響個體的認知、情感和行為。目前,關于任務不確定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對組織整體績效和個體態(tài)度行為的影響上。在組織層面,KEATS等[11]發(fā)現(xiàn),不確定性影響組織的內部運營和多元化發(fā)展?;跈嘧兝碚?,DONALDSON[12]提出組織結構與任務不確定性的合理匹配有助于組織績效的提高,任務不確定性較低,集中式組織結構較合理,而高任務不確定性條件下分散式組織結構更為有效。在個體層面,F(xiàn)URDA等[13]指出,任務不確定性會使待處理的信息量和復雜性增加,降低員工對工作的預知感和控制感。此外,SVERKE等[14]還證明了任務不確定性所帶來的信息不完全會引發(fā)個體工作不安全感上升,導致角色模糊以及組織承諾的降低。

      1.2 任務不確定性與建言行為

      建言行為體現(xiàn)了忠誠度高的員工通過角色外溝通行為向組織表達的不滿情緒[15]。受組織公民理論(OCB)的啟發(fā),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肯定了建言行為對推動組織改進和持續(xù)創(chuàng)新的建設性作用[16]。在現(xiàn)有關于建言行為的研究中,任務特征、工作氛圍等組織情境因素對建言行為的影響得到了普遍的證實。例如,F(xiàn)ARRELL[17]認為,工作壓力及其所帶來的工作不滿意感影響員工主動進諫行為;杜鵬程等[18]指出,工作自主性有助于科技研發(fā)人員建言行為的提高;周浩等[19]分別證明了組織建言氛圍和工作不安全氛圍對個體建言動機的影響。梳理以往研究可發(fā)現(xiàn),支持性的組織情境因素有助于激發(fā)建言行為的產生。然而,作為一種重要的任務特征,目前關于任務不確定性與員工建言行為關系的研究卻尚付闕如。

      本研究認為,任務不確定性與員工建言行為間可能并非簡單的線性關系。當任務結構明確,員工感知的任務不確定性程度較低時,個體可以按照既定的工作流程和規(guī)章制度完成工作,對未來的發(fā)展前景較為樂觀[20]。由此,較少考慮建言行為可能帶來的弊端和風險,更希望通過主動發(fā)揮角色外行為,提高組織參與度和對工作環(huán)境的控制感。此外,當員工意識到工作環(huán)境中存在不穩(wěn)定因素,如果組織和管理者不能及時提供明確且有效的信息,就會激發(fā)其對現(xiàn)狀進行觀察和反思,進而對組織決策、任務安排等提出相應的想法和建議,以尋求組織的反饋和支持。GALBRAITH[8]指出,組織作為一個信息處理系統(tǒng),不確定的任務條件需要組織成員與他人交換大量的信息,建言行為就是個體與組織的信息交換過程。由此,當員工感知的任務不確定性程度較低,任務不確定性有助于員工建言行為的產生[21]。

      DUTTON等[22]指出,建言作為一種自發(fā)行為,其本質是一種權衡之后的行為結果。員工在做出決策前會對建言行為的潛在收益和風險進行審視和評估,且這種內在權衡和博弈機制是持續(xù)和動態(tài)的。鑒于個體在工作中感知的任務不確定程度會影響這一評估結果,在高度的任務不確定性情境下,任務可分析性的降低以及例外事件的頻發(fā)會引發(fā)員工的現(xiàn)實不確定感,具體表現(xiàn)為懷疑自身是否能夠勝任工作、擔心失去工作等。伴隨不確定因素的進一步增加,員工會強烈地感知無法在現(xiàn)有條件下完成工作任務,進而增加對未來生存和發(fā)展的危機感,認為高度不確定的任務結構是組織舍棄他們的方式?;谫Y源保存理論,此時員工會主動降低工作中的額外付出,以平衡由工作情境與期望之間存在的差距所帶來的現(xiàn)實風險,這種付出既包括情感上的付出,也包括行為上的付出,顧忌建言可能帶來的現(xiàn)實風險并重新考慮進諫動機。此外,由于面臨外部任務環(huán)境的高度不確定,員工會更加注重組織內部人際關系的維系,由于建言行為要求改變現(xiàn)狀,可能涉及損害他人利益并引發(fā)人際關系的緊張。為維護組織內部關系的穩(wěn)定,員工會自覺遵守“人情法則”,減少建言行為[23]。鑒于此,從風險平衡和關系維護的角度可以推測,在員工感知的任務不確定性程度較高的狀態(tài)下,伴隨任務不確定性的增加,建言行為會逐步減少??梢?,任務不確定性與建言行為之間的關系存在一定的轉折點。由此,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1 任務不確定性對員工建言行為存在倒U型影響,即建言行為伴隨任務不確定性的增加呈現(xiàn)由增到減的趨勢。

      1.3 內部人身份認知的調節(jié)作用

      VAN等[2]指出,管理不確定是個體最基本的行為動機,個體需要預測不確定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以指導行為決策。當缺乏關于程序、時間等預測所需信息時,個體對組織情境的認知差異會影響行為判斷和決策制定。內部人身份認知是個體構建“內部人”角色概念的體現(xiàn),反映了個體對成為組織內部人的認知程度[24]。CHEN等[25]指出,內部人身份認知是個體行為決策的重要影響因素,它決定了個體對待組織的態(tài)度和行為傾向。根據(jù)角色認同理論,員工在參與“內部人”角色互動的過程中,會逐步加深“內群體成員”的身份意識,并主動參與促進組織運營發(fā)展的角色外活動。因而員工進諫被普遍認為對組織建設有重要作用,也是組織對“內部人”角色所期望的行為[26]。

      場動力理論指出,個體行為是情境因素與個體因素交互影響的結果。任務不確定感是個體對工作穩(wěn)定性和任務可操作性的感知程度,內部人身份認知是個體“圈內人”身份的體現(xiàn)[27]??梢酝茰y,任務不確定性影響建言行為的過程會因個體內部人身份認知的不同而存在差異。具體而言,低內部人身份認知的員工與組織的各項聯(lián)系較弱,角色服從性較低,建言動機受外在環(huán)境影響較大,任務環(huán)境的不確定對建言行為的倒U型影響較強;而高內部人身份認知的員工由于將自己視為組織的一份子,角色服從性較高,受外在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較小,愿意為組織的長遠發(fā)展建言獻策。此外,高內部人身份認知還有助于員工的不確定管理,降低被組織拋棄的憂慮,即使工作任務存在不穩(wěn)定因素,強烈的“主人翁”責任感促使他們將組織的利益置于個體利益之上,并付出實際行動。此時,任務不確定性對員工建言行為的倒U型影響較弱。由此,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2 內部人身份認知弱化任務不確定性與員工建言行為的關系,即內部人身份認知越高,任務不確定性對員工建言行為的倒U型影響越弱。

      1.4 傳統(tǒng)性的調節(jié)作用

      傳統(tǒng)性概念具有強烈的中國本土文化色彩,體現(xiàn)了個體對以儒家五倫思想為代表的傳統(tǒng)價值觀念的認可[28]。楊國樞[29]指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注重等級制度,并將中國人傳統(tǒng)性歸為孝敬親祖、男權主義、安分守成、遵從權威、宿命自保5個維度。FARH等[28]認為,傳統(tǒng)性在組織支持對組織公民行為影響過程中起調節(jié)作用。孫秀明等[30]指出,傳統(tǒng)性在工作疏離感與知識共享的關系中起調節(jié)作用。

      由此可見,在中國情境的研究中,傳統(tǒng)性的取向差異是影響個體態(tài)度和行為的重要因素[29]。鑒于此,在不確定的任務情境中,不同傳統(tǒng)價值觀員工的行為表現(xiàn)也可能存在差異。對于本土企業(yè)中高傳統(tǒng)性的員工而言,由于受遵從權威等儒家傳統(tǒng)思想的約束,其會自覺按照上級的指令行事,對組織安排的工作任務更容易接受并努力完成。該類型員工即使面臨不確定程度較高的任務環(huán)境,產生的不確定感和心理壓力通常不會在個體顯性層面表現(xiàn)出抵觸行為,即“敢怒不敢言”,而是通過內隱層面尋求心理平衡,包括自覺減少建言行為、周邊績效等角色外行為以及降低組織忠誠度。相反,低傳統(tǒng)性的員工受傳統(tǒng)等級觀念和遵從權威的影響較輕,也較少考慮建言行為可能帶來的潛在風險,當他們認為組織安排的任務結構不合理,無法按照現(xiàn)有工作流程完成任務時,就會積極地向上級指明問題并提出改進措施。鑒于此,相對于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高度影響的員工,任務不確定性對低傳統(tǒng)性員工的建言行為影響較弱。由此,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3 傳統(tǒng)性強化任務不確定性與員工建言行為的關系,即傳統(tǒng)性越高,任務不確定性對員工建言行為的倒U型影響越強。

      2 研究方法

      2.1 數(shù)據(jù)收集與樣本特征

      本研究采取現(xiàn)場問卷調研的方式,以安徽省的多家企業(yè)員工為研究對象進行數(shù)據(jù)搜集。涉及的行業(yè)包括生物制藥、化工、公路工程、教育咨詢等。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預測試發(fā)放紙質問卷60份,回收52份。為確保問卷的準確性和可行性,運用統(tǒng)計軟件分析預測試問卷的信效度,并對被測試者進行回訪,聽取被測試者的建議對問卷題項的表達進行適當修正。修正后的題項再次回譯成英文與原始量表進行對比,最終形成本研究的正式測試問卷。

      本研究共發(fā)放配對問卷500套,回收員工問卷455套,管理者問卷302套。剔除填寫不完整、同一選項重復率過高,以及選項呈S型分布等明顯不符合要求的問卷,并將員工和管理人員按照事先編碼配對后最終獲得有效問卷260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52%。樣本中,性別方面,男性占72.53%、女性占27.47%;年齡方面,以20歲至40歲為主,占87.97%;婚姻方面,已婚占57.56%、未婚占42.44%;教育程度方面,主要以??坪捅究茷橹?,占88.62%;月收入方面,以4 000~6 000元為主,占62.84%;工作年限方面,以1~6年為主,占62.31%。

      為控制數(shù)據(jù)同源偏差(CMV)問題,本研究采取以下措施:①問卷設計采用員工和其直接上級配對填答的方式。個體任務不確定感、內部人身份認知以及傳統(tǒng)性由員工自評,建言行為由其直接上級進行評價。②數(shù)據(jù)分析采用Harman單因素分析法進行檢測,從各變量中分離出未旋轉的公因子,得出最大特征根的因子占所有因子總載荷量的29.72%,未占到總解釋方差量的50%,可認為本研究數(shù)據(jù)不存在嚴重的同源方差問題。

      2.2 變量測量

      為確保測量工具的準確性,本研究中有關變量的測量都采用現(xiàn)有研究中的成熟量表,均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從1~5分別代表“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此外,參考現(xiàn)有研究的一般做法,選擇性別、年齡、教育水平和工作年限作為控制變量。

      (1)任務不確定性 該變量的測量采用WITHEY等[31]開發(fā)的量表,具體到個體層面即個體的任務不確定感,共9個題項,如“我的工作隨著時間的推移保持不變”。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sα值為0.892。

      (2)內部人身份認知 該變量的測量采用STAMPER等[24]設計的單維度量表。該量表已經(jīng)被CHEN等[25]使用于中國情境下的實證研究,并顯示出良好的信度,包括6個題項,如“我覺得自己在組織中是個內部人”。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sα值為0.933。

      (3)傳統(tǒng)性 該變量的測量采用FARH等[28]編制的量表,如“為規(guī)避錯誤,最好聽從長者的建議”。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sα值為0.858。

      (4)建言行為 該變量的測量采用LIANG等[16]針對中國情境下的組織建言行為所開發(fā)的量表,如“我會積極地提出有利于組織發(fā)展的建議”。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sα值為0.957。

      3 數(shù)據(jù)分析和結果

      3.1 區(qū)別效度分析

      為明確問卷的區(qū)別效度,運用LISERAL 8.7軟件對收集的樣本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在進行效度檢驗之前,借鑒WANG等[32]的題項打包策略,對內部人身份認知、傳統(tǒng)性和建言行為采用對半隨機打包法將其打包組合成3個部分,并把每個部分當成一個因子,隨后對4個研究變量進行區(qū)別效度檢驗。由表1可知,四因子模型擬合指數(shù)均達到了臨界值的要求,且擬合效果明顯優(yōu)于其他模型。這表明本研究選取的變量之間具有良好的區(qū)分效度。

      表1 驗證性因子分析結果

      注:Tu表示任務不確定性、Ic表示內部人身份認知、Ct表示傳統(tǒng)性、Ab表示建言行為;“+”表示因子合并。

      3.2 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

      本研究相關變量的均值、標準差以及相關系數(shù)見表2。由表2可知,任務不確定性、內部人身份認知、傳統(tǒng)性和建言行為的均值均處于“可接受”范圍,建言行為與年齡呈顯著負相關(r=-0.275,p<0.01),與內部人身份認知呈顯著正相關(r=0.492,p<0.01),與傳統(tǒng)性顯著負相關(r=-0.479,p<0.01)。相關性的分析為本研究進一步探索變量之間的關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表2 變量的描述性統(tǒng)計

      注:*、**分別表示p<0.05、p<0.01(雙尾檢驗),下同。

      3.3 假設檢驗分析

      參照BARON等[33]的建議,本研究采用層級回歸方法進行假設檢驗。為避免曲線回歸中自變量一次項和二次項可能存在的共線性問題,在分析之前按照溫忠麟等[34]提出的做法,將自變量和調節(jié)變量進行均值中心化處理?;貧w分析過程中各模型VIF值均在0~8之間,表明解釋變量之間并未存在明顯的共線性,模型估計結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具體見表3。

      圖1 任務不確定性與建言行為的曲線關系

      首先,在表3中,由模型3可知,任務不確定性的平方項對建言行為呈顯著負向影響(β=-0.189,p<0.01),說明任務不確定性對建言行為存在倒U型影響。由此,假設1得到支持。為更加形象地描述任務不確定性與建言行為的關系,本研究描繪了曲線關系示意圖(未考慮控制變量),見圖1。由圖1可知,伴隨任務不確定性的增加,員工建言行為呈現(xiàn)由增到減的趨勢,在中等不確定性條件下員工的建言行為最高。即適度的任務不確定有助于建言行為的產生,因而進一步驗證了假設1。

      其次,檢驗內部人身份認知的調節(jié)作用。在表3中,由模型6可知,當控制所有相關變量后,任務不確定性×內部人身份認知與建言行為顯著正相關(β=0.126,p<0.01),即內部人身份認知顯著調節(jié)任務不確定性與員工建言行為的關系;任務不確定性的平方項×內部人身份認知與建言行為也顯著正相關(β=0.135,p<0.05),說明員工的內部人身份認知越高,任務不確定性對員工建言行為的倒U型影響越小。由此,假設2得到支持。

      表3 任務不確定性對建言行為的影響——內部人身份認知的調節(jié)作用

      注: a表示類別型的控制變量轉換成了虛擬變量;b表示控制變量不是本研究關注的重點,且由于其占用篇幅過多,只報告了每種控制變量的其中一類,下同。

      再次,檢驗傳統(tǒng)性的調節(jié)作用(見表4)。在表4中,由模型12可知,當所有相關變量被控制后,任務不確定性×傳統(tǒng)性與建言行為具有顯著負向關系(β=-0.106,p<0.05),即傳統(tǒng)性顯著調節(jié)任務不確定性與員工建言行為的關系;任務不確定性的平方項×傳統(tǒng)性與建言行為具有顯著負向關系(β=-0.406,p<0.05),說明員工的傳統(tǒng)性越高,任務不確定性對員工建言行為的倒U型影響越大。由此,假設3得到支持。為了進一步探索兩種邊界特征變量是否會同時影響任務不確定性與建言行為的關系,納入任務不確定性、傳統(tǒng)性與內部人身份認知的乘積項以及任務不確定性平方項、傳統(tǒng)性與內部人身份認知的乘積項。然而,數(shù)據(jù)結果(模型13)并沒有驗證這一觀點(β=0.066,n.s.)。

      表4 任務不確定性對建言行為的影響——傳統(tǒng)性的調節(jié)作用

      圖2 內部人身份認知的調節(jié)作用

      圖3 傳統(tǒng)性的調節(jié)作用

      4 結論與討論

      4.1 結論與貢獻

      基于不確定管理理論,本研究旨在從個體層面探討中國情境下任務不確定性對建言行為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個體感知的任務不確定性以倒U型曲線預測員工的建言行為,內部人身份認知和傳統(tǒng)性調節(jié)任務不確定性與建言行為的曲線關系。本研究的理論貢獻如下。

      (1)突破了將不確定視為消極因素的傳統(tǒng)觀點,驗證了任務不確定性與員工建言行為之間存在倒U型關系 本研究從一個全新的角度考察建言行為的形成機制,對先前研究持有的“不確定總是具有消極作用”觀點提出了挑戰(zhàn),證明了適度的任務不確定性有助于激發(fā)員工角色外行為表現(xiàn)。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不確定管理研究領域,也豐富了對建言行為影響因素的理解。當然有關研究結論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證實。

      (2)從個體特征與工作情境交互作用的視角驗證了內部人身份認知弱化任務不確定性與員工建言行為之間的倒U型關系 即內部人身份認知越高,任務不確定性對員工建言行為的倒U型影響越弱。以往關于工作情境與建言行為的研究大多忽視了個體差異變量在二者之間發(fā)揮的重要作用。本研究發(fā)現(xiàn),同時考慮內部人身份認知和工作情境(任務不確定性)是解決建言行為研究中“邊界困境”問題的一個可行思路。高內部人身份認知的員工擁有強烈的歸屬感和組織認同感,其行為受外部工作情境因素(任務不確定性)的干擾較小。即使面臨不明朗的工作環(huán)境,他們依然視自己為組織的一份子,積極向上諫言并尋求組織現(xiàn)狀的改善,因此,調節(jié)效應倒U型曲線由增到減的拐點在任務不確定性程度較高的時候才出現(xiàn)。本研究的結論不僅有助于填補當前有關于不確定、內部人身份認知與建言行為關系研究的空白,還為建言行為“邊界困境”提供了解決思路,即面臨復雜多變的任務結構時,增強員工的內部人身份認知是激發(fā)員工建言行為的有效途徑。

      (3)在中國管理情境下考察了傳統(tǒng)性對任務不確定性與建言行為關系的調節(jié)作用 以往研究少有將傳統(tǒng)性作為邊界條件考察個體對情境的感知與個體行為之間的關系。本研究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性的調節(jié)作用為理解文化價值觀對建言行為的影響效果提供了線索。如前文所述,面臨不確定的任務環(huán)境時,高傳統(tǒng)性員工更加傾向于接受現(xiàn)實、維持現(xiàn)狀,選擇“三緘其口”以避免因公開發(fā)表意見而招致個人利益受到損失;而低傳統(tǒng)性的員工更注重與上級平等、互惠關系,他們敢于就不穩(wěn)定因素向上級反饋,因而更易促進建言行為的產生。結合傳統(tǒng)性調節(jié)效應圖可以發(fā)現(xiàn),倒U型曲線由增到減的拐點在任務不確定性程度較高的時候出現(xiàn)。由此,本研究結論與我國社會文化背景相契合,有助于加深對于任務不確定性與建言行為之間關系的理解,也填補了以往研究在此方面的不足。

      本研究的管理實踐啟示在于:

      (1)適度的任務不確定性有助于激發(fā)建言行為的產生 在組織管理實踐中,應當首先明確任務不確定性具有“雙刃劍”的性質,“絕對穩(wěn)定”的任務結構并不一定會帶來積極作用。為此,管理者在改善組織管理方式和運作的過程中應當通過不斷干預任務結構的制定,為員工營造一個適度不確定的工作情境,以激發(fā)員工建言行為。具體而言,一方面,組織需設置適宜的工作流程、崗位、制度、績效考核強度、升遷和淘汰標準等給予員工適當?shù)膲毫筒淮_定感;另一方面,應當加強與員工的溝通和交流,對任務制定的合理性廣泛征求意見,了解員工的想法和需求,并及時掌握員工任務不確定感的現(xiàn)狀和發(fā)展趨勢。

      (2)加強員工內部人身份認知的培養(yǎng) 結合本研究結論,內部人身份認知對任務不確定性與建言行為的關系發(fā)揮了顯著的削弱作用。這提示管理者在組織管理實踐中,面對無法改變的不確定環(huán)境,可以通過提高員工的內部人身份感知,增強員工“主人翁意識”,進而激發(fā)建言行為的產生。基于STAMPER等[24]的誘因-貢獻理論 ,員工將自己視為組織一份子的主要原因在于得到了更多的“誘因”。由此,組織可以采取增加組織信任、支持多樣性實踐、維持高質量的領導-成員交換關系、充分授權等措施提高組織成員對于“內部人”的身份認知。對新員工和組織歸屬感較低的成員還應當加以更多的關注和開導,對內部人身份認知較高的員工提供差異化的具有挑戰(zhàn)性工作,以增強員工對于組織的情感承諾,進而促進建言行為的展現(xiàn)和提高。

      (3)根據(jù)個體價值觀的差異,實施區(qū)別化管理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性具有顯著的調節(jié)作用。這提示管理者在實際的管理實踐中應當根據(jù)不同特質的個體,實施區(qū)別化管理。高傳統(tǒng)性的員工具有強烈的遵從權威的意識,服從組織的一切安排,組織在任務設計時應給予這部分員工明確、可操作化的工作。高傳統(tǒng)性的員工注重人際關系,組織應積極營造開放、和諧的組織氛圍,降低員工對建言的顧慮。

      4.2 研究局限與展望

      本研究也存在以下局限性:①限于人力和物力,在研究任務不確定性與建言行為的關系時只考察了內部人身份認知和傳統(tǒng)性的調節(jié)作用,未考慮任務不確定性對建言行為影響的內在作用機制,后續(xù)研究應從理論上進一步考察和選擇合適的中介變量,以期揭示任務不確定性影響建言行為作用機制的“黑箱”。②探索了兩種調節(jié)變量的交互項對任務不確定性與建言行為關系的影響,然而數(shù)據(jù)并未得到支持。未來研究還需加強邊界變量對不確定與員工態(tài)度和行為關系的探討。③雖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控制同源誤差,但是問卷的填答不可避免地存在偏差。后續(xù)研究可采用延時法、現(xiàn)場實驗法等方式進行偏差控制,并對數(shù)據(jù)進行縱向追蹤,以彌補橫向截面研究的不足。

      [1] VAN D B K, LIND E A.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Fairness and the Regulation of Personal Uncertainty[M]. New York:Psychology Press, 2010: 122~141

      [2] VAN D B K, LIND E A. Uncertainty Management by Means of Fairness Judgments[J].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002, 34(1): 1~60

      [3] TIWANA A, KEIL M. Control in Internal and Outsourced Software Project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2009, 26(3): 9~44

      [4] VAN D B K. Uncertainty Management: The Influence of Uncertainty Salience on Reactions to Perceived Procedural Fairnes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1, 80(6): 931~941

      [5] HACKMAN J R, OLDHAM G R. Development of the Job Diagnostic Survey[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75, 60(2): 159~170

      [6] 謝瑤, 顧琴軒. 技能多樣性對員工創(chuàng)造力及工作績效的影響研究——心理所有權與工作反饋視角[J].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 2015, 36(4): 162~169

      [7] PIERCE J L, JUSSILA I, CUMMINGS A. Psychological Ownership within the Job Design Context: Revision of the Job Characteristics Model[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009, 30(4): 477~496

      [8] GALBRAITH J. Designing Complex Organizations[M]. Boston: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1973

      [9] THAU S, AQUINO K, WITTEK R. An Extension of Uncertainty Management Theory to the Sel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ustice, Social Comparison Orientation and Antisocial Work Behaviors[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7, 92(1): 250~258

      [10] PERROW C.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A Sociological View[M]. New York: Tavistock Publications, 1970

      [11] KEATS B W, HITT M. A Causal Model of Linkages among Environmental Dimensions, Macro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Performan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88, 31(3): 570~598

      [12] DONALDSON L. Normal Science of Structural Contingency Theory[M]. London: Sage, 1996

      [13] FURDA J, MEIJMAN T. Druken Dreiging, Sturing of Stress [M]. Netherlands: Uitgeverij, 1992: 127~144

      [14] SVERKE M, HELLGREN J.The Nature of Job Insecurity: Understanding Employment Uncertainty on the Brink of a New Millennium[J]. Applied Psychology: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2002, 51(1): 23~43

      [15] FOLKMAN S, SCHAEFER C, LAZARUS R S. Cognitive Processes as Mediators of Stress and Coping[M]. London: Wiley, 1979

      [16] LIANG J, FARH J L. Promotive and Prohibitive Voice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s: A Two-Wave Longitudinal Examination[C]//Third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Management Research, Guangzhou,2008

      [17] FARRELL D. Exit, Voice, Loyalty, and Neglect as Responses to Job Dissatisfaction: A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Study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83, 26(4): 596~607

      [18] 杜鵬程, 宋琨泰, 汪點點. 創(chuàng)新型企業(yè)研發(fā)人員工作自主性對沉默與建言的影響——角色壓力的中介作用[J].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 2014, 35(12): 158~167

      [19] 周浩, 龍立榮. 基于自我效能感調節(jié)作用的工作不安全感對建言行為的影響研究[J].管理學報,2013, 10(11): 1 604~1 610

      [20] DIEKMANN K A, BARSNESS Z I, SONDAK H. Uncertainty, Fairness Perceptions, and Job Satisfaction: A Field Study[J]. Social Justice Research, 2004,17(3): 237~255

      [21] HOBFOLL S E, JOHNSON R J, ENNIS N, et al. Resource Loss, Resource Gain, and Emotional Outcomes among Inner City Women[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3,84(3): 632~643

      [22] DUTTON J E, ASHFORD S J, O’NEILL R M, et al. Reading the Wind: How Middle Managers Assess the Context for Selling Issues to Top Manager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 18(5): 407~423

      [23] DUTTON J E, ASHFORD S J. Selling Issues to Top Management[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3, 18(3): 397~428

      [24] STAMPER C L, MASTERSON S S. Insider or Outsider? How Employee Perceptions of Insider Status Affect Their Work Behavior[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002, 23(8): 875~894

      [25] CHEN Z G, LAM W, ZHONG J A. Leader-Member Exchange and Member Performance: A New Look at Individual-Level Negative Feedback-Seeking Behavior and Team-Level Empowerment Climate[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7, 92(1): 202~212

      [26] GRAHAM J W. An Essay on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J]. Employee Responsibilities and Rights Journal, 1991, 4(4): 249~270

      [27] FARH J L, HACKETT R D, LIANG J. Individual-Level Cultural Values as Moderators of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Employee Outcome Relationships in China: Comparing the Effects of Power Distance and Traditionalit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7, 50(3): 715~729

      [28] FARH J L, EARLEY P C, LIN S C. Impetus for Action: A Cultural Analysis of Justice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in Chinese Society[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7, 42(3):421~444

      [29] 楊國樞. 心理傳統(tǒng)性與現(xiàn)代性[M]. 重慶: 重慶大學出版社, 2008: 688~720

      [30] 孫秀明, 孫遇春. 工作疏離感對知識共享的影響研究——以中國人傳統(tǒng)性為調節(jié)變量[J]. 同濟大學學報, 2015, 26(2): 109~117

      [31] WITHEY M, DAFT R L, COOPER W H. Measures of Perrow’s Work Unit Technology: An Empirical Assessment and a New Scal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83, 26 (1): 45~63

      [32] WANG H, LAW K S, HACKETT R D, et al. Leader-Member Exchange as a Mediator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and Followers’ Performance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5, 48(3): 420~432

      [33] BARON R M, KENNY D A.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6, 51(6): 1 173~1 182

      [34] 溫忠麟, 侯杰泰, 張雷. 調節(jié)效應和中介效應的比較和應用[J]. 心理學報, 2005, 37(2): 268~274

      (編輯 郭愷)

      An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sk Uncertainty and Advice Behavior

      DU Pengcheng1NI Qing1HUANG Zhiqiang1LI Min1JIAO Ping2

      (1. Anhui University, Hefei, China; 2. Hefei College of Finance & Economics, Hefei, China )

      Focusing on how the task characteristics affects individual role outside behavior, this study explorex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sk uncertainty and their advice behaviors in Chinese culture situation, and 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insider identity cognition of employees and Chinese traditionality to this relationship. Using 260 paired samples and through empirical analysis, it suggests the inverted u-shaped cur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sk uncertainty and advice behavior. Insider identity cognition of employees plays a negative moderation rol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sk uncertainty and advice behavior,namely insider identity cognition with higher degree leads to weaker effect of the inverted u-shaped cur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sk uncertainty and advice behavior. And traditionality plays a positive moderating rol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sk uncertainty and advice behavior,namely traditionality with higher degree leads to stronger effect of the inverted u-shaped cur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sk uncertainty and advice behavior.

      task uncertainty;insider identity cognition;Chinese traditionality;advice behavior

      10.3969/j.issn.1672-884x.2016.10.008

      2016-01-16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7137218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資助項目(71202064);安徽省軟科學研究資助重點項目(1607a0202015);安徽省高等教育振興計劃人才項目之安徽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培養(yǎng)計劃資助項目(05201350);安徽省軟科學研究計劃資助項目(1502052025);安徽省高等學校省級質量工程資助項目(2014msgzs129)

      C93

      A

      1672-884X(2016)10-1490-09

      杜鵬程(1964~),男,安徽阜陽人。安徽大學(合肥市 230601)商學院黨委書記,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博士。研究方向為人力資源管理、技術創(chuàng)新管理。E-mail: dupengch@126.com

      猜你喜歡
      傳統(tǒng)性建言不確定性
      法律的兩種不確定性
      法律方法(2022年2期)2022-10-20 06:41:56
      中國當代文學理論的傳統(tǒng)性問題剖析
      長江叢刊(2021年1期)2021-11-12 11:55:39
      建言“一帶一路”融資機制
      中國外匯(2019年14期)2019-10-14 00:58:30
      英鎊或繼續(xù)面臨不確定性風險
      中國外匯(2019年7期)2019-07-13 05:45:04
      企業(yè)上級無禮行為對員工沉默的影響:傳統(tǒng)性的調節(jié)效應檢驗
      西部皮革(2018年8期)2018-02-14 23:07:06
      為河南更出彩建言
      人大建設(2017年3期)2017-07-21 11:01:18
      建言高速公路服務區(qū)實現(xiàn)“雙提升”
      中國公路(2017年5期)2017-06-01 12:10:10
      大學生傳統(tǒng)性文化和性心理的相關性研究*
      具有不可測動態(tài)不確定性非線性系統(tǒng)的控制
      樹智庫標桿,為改革建言
      阿坝| 沈阳市| 樟树市| 清河县| 天镇县| 远安县| 长沙市| 和平区| 怀柔区| 紫金县| 巴彦县| 当阳市| 惠州市| 房产| 昌江| 宁波市| 聊城市| 兴化市| 田东县| 呼玛县| 鲁山县| 亳州市| 宁德市| 怀集县| 建瓯市| 安吉县| 吴江市| 新巴尔虎左旗| 金昌市| 堆龙德庆县| 老河口市| 旌德县| 伊通| 阳春市| 西贡区| 宣威市| 滨海县| 晋宁县| 扬中市| 肥东县| 通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