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亞平
【摘要】教學生活化是新課標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的要求之一,對于提升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效果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教學生活化是指在教學中引入生活性因素,它具有多重教學優(yōu)勢,比如契合課程要求,符合學生的認知方式,活躍教學氛圍等。當然,教學生活化在生活資源、教學方式以及實踐性中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基于此,文章通過對不足之處的分析,提出了相應的具有針對性的建議。
【關鍵詞】小學 品德與社會 教學生活化
所謂課堂教學生化就是在課堂教學中引入與課題內(nèi)容相關的生活情景,從而讓學生在感悟生活、體驗生活的過程中更好地學習[1]。這種教學模式對于以學生社會生活為基礎的品德與社會課程而言,有著多重優(yōu)勢,當然由于教師的操作誤差,課堂教學生活化在具體的應用中也存在著諸多不足,本文從此出發(fā),概述了小學品德與社會課課堂教學生活化的不足,并提出了一些建設性的意見。
一、小學品德與社會課課堂教學生活化的不足探討
教學生活化作為一種教學模式對于品德與社會課程而言有著多重優(yōu)勢,因而也就極具教學實踐意義。事實上,不少教師已經(jīng)將教學生活化作為重要的教學手段引入到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之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操作上的偏差,品德與社會課程在教學生活化中也存在著一些不足,這些不足既表現(xiàn)在生活內(nèi)容的狹隘上,也表現(xiàn)在教學方式的單一上[2]。
(一)生活場景狹隘
課堂教學生活化就是在教學活動中引入生活場景,使之更為形象、直觀,品德與社會課程自身的豐富性使得生活場景在引入時也必須具備豐富性,這樣才能起到對應的作用。然而,教師在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環(huán)節(jié)中,卻存在著生活場景狹隘性的情形,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點:第一,生活場景在選擇使,缺乏必要的廣度,沒有從小學生日常生活以及社會環(huán)境的豐富性入手,選擇最為合適的生活場景,從而限制了生活化教學的意義;第二、生活場景在選擇時,缺乏必要的深度,很多教師將教學生活化等同于在課堂中引入一些生活表象,既沒有通過細節(jié)塑造去引導學生探究其中的內(nèi)涵,也沒有引導學生對生活場景展開思考,從而造成了教學效果一般。
(二)教學方式不合理
課堂教學生活化作為一種教學方式,它的推行離不開有效的教學方式,豐富有趣的教學方式能夠有效地推動教學內(nèi)容的開展,進而提升課堂教學生活化的教學效果。然而在當前的課堂教學生活化實踐中卻存在著教學方式不合理的弊端。首先,課堂教學生活化的教學方式中,存在著比較明顯的總體單一性,不少教師的教學方式仍然停留在交流討論或學生角色扮演的初級階段,這種單一性的教學方式在長期使用的情形下,教學成果會不可避免的降低,甚至有淪為形式主義的風險;其次,不少教師雖然教學方式較為多元,但不懂的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來選擇最為合理的生活化教學方式,從而造成了教學方式難以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身的效果。
二、完善小學品德與社會課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策略
教師可以通過下面三種策略來針對性地完善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生活化運用。
(一)廣泛運用生活資源
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內(nèi)容來源于生活,它最終也要服務于學生的生活,生活中廣泛存在的各類教學資源,對于積累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豐富學生的生活知識,從而指導學生更好地生活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要擺脫那種生活場景狹隘的現(xiàn)象,從廣度與深度兩個角度來利用生活資源,使課堂教學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生活。首先,就廣度而言,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廣泛運用各種社會場景,尤其是和教學內(nèi)容息息相關的,具有時效性的社會場景,比如在五年級下《日新月異的交通》中可以引入軌道交通、高鐵等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或新聞中經(jīng)常見到的交通工具來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其次,就精度而言,教師要注重生活場景的細節(jié)描繪,使教學生活化不至于淪為一種生活表象的構建,從而失去其教育學生的功用。
(二)創(chuàng)新運用方式
小學生的思維方式與認知特點決定了他們對單一、老套的教學方式缺乏興趣,因此,教師要針對當前教學方式中存在的不合理現(xiàn)象做好針對性地整改,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生活化的運用方式。首先,教師要注重教學方式的豐富性與層次性,根據(jù)學生的年齡段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比如低年級學生教師可以多采用多媒體場景構建或角色扮演等方式,而高年級學生則可以采用交流討論乃至場景模擬或辯論等教學方式;其次,教師要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選擇恰如其分的教學方式,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對教學生活化有著不同的要求,比如在《競爭與合作》的教學中就比較適合交流與討論的教學方式,而《我來做個小導游》則適合于場景模擬,讓學生在ppt面前模擬導游,介紹自己的家鄉(xiāng),《安全伴我行》則適合于情景模擬。
(三)注重生活實踐
實踐既是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教學方式,又是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內(nèi)在需求。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在日后的生活中能夠積極利用自身課堂中所學到的知識,從而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規(guī)范和道德素質。因此,教師要在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生活化過程中,注重課程教學的實踐性。首先,教師要利用好課堂教學的實踐環(huán)節(jié),通過場景模擬以及角色扮演等多種方式,要求學生將課程中學習到的知識展示出來,應用出來,比如在《當沖突發(fā)生后》教學中,教師在課堂內(nèi)容講解完畢之后,可以讓幾組同學進行角色扮演,按照教材的教學內(nèi)容來處理沖突,從而提升學生對于教材知識的理解以及處理沖突的能力;其次,教師還要多鼓勵學生積極廣泛地參與到各類型的社會活動之中,并且在各種活動之中注重課堂知識的應用,提升自我的實踐能力。
三、結語
教學生活化作為一種教學方式對于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而言有著非常豐厚的意義,能夠有效地提升課程的教學效果。由于種種原因,教學生活化在運用中仍然存留有不少問題,這些問題共同制約了教學效果的實現(xiàn),因此,教師應該從教學生活中應用過程中的不足出發(fā),從生活資源的引用、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以及注重生活實踐等三個角度來提升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姜志東.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生活化辨析[J].考試周刊,2013(75):180-181
[2]杜肆貳.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生活化的思考[J].科教文匯,2013(03):1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