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萬軍
1980年出生的劉岳從2005年開始詩歌寫作,先后在《詩刊》《詩潮》《天涯》等刊物發(fā)表過詩歌作品。2007年出版詩集《世上》(南方日報出版社),2009年出版詩集《形體》(中國戲劇出版社),另著有詩集《真相》。其中詩集《世上》曾獲寧夏文藝評獎詩歌三等獎。劉岳是寧夏“80后”詩歌陣營中的佼佼者,甚至有很多“80后”詩人稱他為“大哥”。他的語言樸素沉默內斂但卻充滿了張力,意象清晰,結構精巧,簡潔明快。他的詩歌充滿了悲天憫人的情懷,充滿了對生命的內省和禮贊,充滿了對尷尬人生和庸俗人世的質疑和反思,表現(xiàn)出他對生命、對生活刻骨銘心的體驗和感悟。劉岳從開始寫詩至今始終靜守在詩壇邊緣,很少參加詩歌活動或者詩人的聚會,沉默隱忍的生活、寫作,除了詩之外,人們幾乎忽略了他的存在?;蛟S這才是一名詩人最好的生存狀態(tài),做一個真正的邊緣者,而不是把邊緣當作一種時髦或某種自我標榜的幌子。
劉岳在寫作《世上》和《形體》兩部詩集時速度很快,每部詩集平均兩年左右的時間。從2005年到2009年,詩人的才情無法抑制噴薄而出,體現(xiàn)出驚人的創(chuàng)造力。短短四年時間出版兩部詩集,這在整個寧夏詩壇都是少見的。不過縱觀兩部詩集就可以發(fā)現(xiàn),寫作《世上》的兩年時間劉岳偏好寫作的速度,詩作的技術和修辭還不是非常圓潤自然,甚至個別地方有模仿痕跡。比如:
給枸杞樹灌下第一滴水
在第一根炊煙升起前
提一袋糧食回來
做一個健康快樂的人
把幸福的雨水帶給每一個人
在每一個所到之處
結識一些明亮的人
用完最后一個黃昏
給遠方的人寫信①
這首詩明顯受到海子《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的影響。不過整體觀照“80后”詩人的寫作,很多都受過海子的影響。尤其是寧夏“80后”詩人,不少都是從閱讀海子開始進入詩歌殿堂的。但個別這樣的作品并不影響《世上》的整體風格與成績。尤其是2006年春天寫成的《西海固的水》曾被認為是他的代表作,得到過很多贊譽:
一碗水從天堂運來
渴死了祖父
父親隨手遞給我
我遞給妹妹
妹妹呀,洗凈你塵土的臉
出嫁?、?/p>
詩人楊梓在一次訪談中認為這首詩“顯示出劉岳對水的深刻理解,這已不是‘一碗水了,而是一種莊重的儀式”③對“水”的贊頌和書寫已成為很多西海固詩人的本能,出生于西海固鄉(xiāng)村的劉岳也不例外。但“水”在劉岳詩中的功能和價值卻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很多詩人把“水”看作是維系生存(生理的生存)的重要因素,注重“水”的基本功能,把它和“糧食”的價值等同起來,體現(xiàn)出西海固干渴(干旱)酷烈的生存背景。而在劉岳這首詩中,卻將“水”朝向希望,朝向未來,“洗凈”“出嫁”等具有強烈儀式感的行為賦予西海固的“水”全新的功能和價值,這已經超越了人對“水”生理、生存的本能需求,“水”對于生命的意義被充分挖掘出來,最終指向了形而上的崇高的精神領域。
同時,“世上”對于劉岳而言就好像是他觀照世界、社會、人生、命運的視角,是他“看”與“言說”的方式?!妒郎稀肥珍浀牡谝皇自婎}為《另一種喻示》,“喻示”就好像是對整部詩集主題的提煉和敘述,為整部詩集提供了一種特殊情緒和精神背景:
最空的天空
掛著蔚藍
最憂傷的臉,我的臉
掛著人間煙塵
(《世上》第1頁)
這首詩包含兩個層次。其一是“掛著蔚藍”的“最空的天空”,這是詩人精神的棲居之地,它代表著詩人對世界的美好想象:純凈、樸素、自然。其二是“掛著人間煙塵”的“最憂傷的臉”,這是詩人不得不面對的現(xiàn)實世界(“煙塵”),如此豐富、如此厚重、如此艱辛、如此哀傷,是每個人都要為之辛苦奔波的平凡人世,這基本上構成了劉岳《世上》的全部內容:對自我的認識和對個體生命的思考與理解;對底層世界的同情和愛;對人類、自然、社會宏觀的認識和觀照。而這些“始終呈現(xiàn)著一種普遍的、無需修飾的感傷,即使偶有夸張,也是那么合情合理——也可以這樣說,劉岳的詩是劉岳處世的延伸、替補、結論、一種與本能般配的絕望象征”①。所以,通過短短四句詩,劉岳完成了對整部詩集的主題意象的概括與闡釋。
從《形體》開始,已近而立的劉岳放慢了寫作速度,而更加看重詩的深度厚度。詩人李南在《形體》序言中寫道:“一個人活在世上有著太多的無奈和艱辛,絕望是每個人的宿命,而詩人尤為敏感”②,這時劉岳對生活的體驗、對詩歌的認識更深了一層,表現(xiàn)出更為悲壯的情懷,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帶有絕望的思想和情感。這卷詩集的書寫按照他的話說,“這是他走到世界盡頭,看不到任何希望,尋不到任何出路留給這個文明人世的一份薄禮。也是他痛苦、無奈中給予生命不枉來過今世的一個卑微的交待。是他已逝歲月的一個歸宿,精神世界的天堂。從此詩歌仿佛成了他的宗教,他生命的一部分?!雹圻@時候劉岳詩歌的表現(xiàn)領域除了個人內心世界的抒懷之外,更加開闊更加深入地觸及到底層的生活,更加留意去關注平凡瑣碎的日常生活包括細微的個人情感。可以說,這時候的劉岳雖然因為《世上》的影響而為人所知,但是他在精神上卻更加孤獨,甚至有點像生活在青藏高原深處的昌耀,遠離人世,在詩歌的領地獨自探索。
我向著群峰張開雙臂
激情或異常安靜
枯死的草木——
什么
會比一個人荒蕪?
我聽著山谷中風的嗚咽
平息后的——
另一種強大①
在這首詩中劉岳主動拒絕了凡俗庸碌的人世,只身來到洪荒之地張開雙臂懷抱自然,孤獨的感覺被詩人放大之后成了心靈的重壓。這時候有很多作品都是通過主體在自然懷抱中的獨特感受來表現(xiàn)孤獨的主題。這或許是詩人厭惡塵世平庸凡俗的生活而向自然尋求慰藉(或者詩意棲居)的努力。然而,最終誰都無法超越生活、超越平庸而成為精神的人。因此劉岳更多的時候所思考的不是形而上的精神靈魂的存在,而是努力關注普遍平凡的現(xiàn)世人生。
不過《形體》之后從2010年至今,劉岳的寫作速度更加緩慢沉靜,除了2010年發(fā)表的作品較多之外,2011年至2014年每年只發(fā)表一兩組作品,不過他的寫作并沒有停止,反倒更加成熟自覺。比如寫于2014年9月的《岸》:
透過窗戶玻璃的光,
像河水,
淌過我的手指。
是時候了,我道歉。
活著時浪蕩、奢侈、荒誕,
仰望浮云,用語言
蒙蔽自己。微冷的上午,
我穿著你們的衣裳,在里面哭。
倉廩空空,秋天已經深了,
倒塌的墻尚未扶起來;
我寫的詩,
你們也不喜愛。
我躺在病床上,
向你們道歉。是的,你們。
——這錯誤的沉默,
不是我的本意。①
這時候的詩人開始自省,開始探討本體的價值和意義?!拔摇薄笆澜纭薄澳銈儭痹谶@首作品中構成了多元對應的關系,而“我”的形象不斷被擠壓,甚至失去了應有的活動空間,成了一個卑微的懺悔者。但外在的物理形象越小,內心的精神世界便越遼闊越豐富。像這樣的作品,充滿了精神的創(chuàng)傷,充滿著對人生無奈的感嘆。
近一兩年,劉岳對自己的詩歌創(chuàng)作始終保持著警惕,他也時常反思自己過去的寫作,他說:“對寫詩者自己而言,詩的優(yōu)劣非常重要,但不至于寫作生命里只留‘好詩,而剔除了全部的‘不好的詩,年齡的增長蓄積人的見識與認知,優(yōu)與劣或許便由此產生了。我確實對自己過去的一些作品有著羞澀的不適,又以抒情者為甚,盡管時至今日依然有人為之稱快,但我真的心虛了,明明白白好的詩歌作品遠非如此。如今寫詩,盡可能不去‘直抒胸襟了,盡可能地做到沉靜,內斂,樸素,千絲萬縷而有序為徑,小而大之,不失為一種進步?!雹谟纱丝梢钥闯鰟⒃缹ψ约旱膶懽鳎瑢υ姼栊膽丫次分?,也只有這樣的詩人才能真正寫出優(yōu)秀的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