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親屬關系公證是公證機構受理的一種較為普遍、常見的公證類型,公民出國留學、定居等普遍會使用到此類公證。辦理好此類公證對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促進國際交往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國界定親屬關系的法律條文較為簡單,但公證實務中辦理此類公證卻存在諸多問題。本文是筆者根據多年的辦證經驗,針對辦理親屬關系公證中存在的若干問題,提出解決的建議。
關鍵詞 親屬關系 公證 親子鑒定 收養(yǎng)
作者簡介:游風華,福建省福清市公證處。
中圖分類號:D926.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0.353
親屬關系是基于婚姻、血緣或者法律擬制而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親屬關系公證,是指公證機構根據當事人的申請,依照法定程序,證明當事人之間因婚姻、血緣、收養(yǎng)和撫養(yǎng)而產生的彼此間具有法律上權利和義務的親屬關系的真實性、合法性的活動。①親屬關系公證的用途較為廣泛,公民出國留學、定居、保險理賠、遺產繼承等均能用到。辦好此類公證,對保護我國公民的合法權益和促進民事、國際交往具有重要的意義。但在辦理親屬關系公證的實務中卻存在不少問題。針對此類公證中涉及親子鑒定及收養(yǎng)認定的問題,筆者根據相關的法律規(guī)定及辦證經驗,提出自己的建議,希望對同行今后解決類似情況有所幫助。
一、親屬關系公證中的親子鑒定問題
所謂親子鑒定,就是根據人類遺傳學的理論和實踐,從子代和親代的形態(tài)構造或生理機能方面的相似特點,分析遺傳特征,對可疑的父子關系或母子關系進行分析判斷,并作出肯定或否定的結論。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公民的價值觀念不斷多元化,社會對于婚外性行為也更顯包容,由此也帶來了非婚生子女的不斷出現(xiàn)。親子鑒定作為一種科學、準確的血緣關系鑒定技術,其市場需求亦不斷增長。在辦理親屬關系公證實務中,親子鑒定作為確定血緣關系證據的證明力無可比擬,但如何準確使用親子鑒定,卻需要我們公證員因案而異、區(qū)別對待。
(一)無其它親屬關系證明材料,公證處能否僅依據親子鑒定為當事人出具父母子女親屬關系公證書
父母子女關系也稱親子關系,在法律上是指父母和子女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我國的父母子女關系分為兩類,一類是自然血親的父母子女關系,另一類是擬制血親的父母子女關系;后者又分為繼父母子女關系與養(yǎng)父母子女關系。自然血親的父母子女關系是指基于出生的事實而產生的父母子女關系,該關系因血緣聯(lián)系而存在。法律規(guī)定養(yǎng)子女和生父母間的權利和義務,因收養(yǎng)關系的成立而消除。也就是說,親生子女與其生父母之間的父母子女關系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因此,在公證實務中,不能僅僅依據親子鑒定結論來認定當事人之間是否存在法律上的父母子女關系,還需要其它證明材料來共同印證。筆者曾受理過這樣一個案件:當事人張某來到公證處,要求申辦其與父母的親屬關系公證,并向公證處提供了其本人及一對夫婦的身份證、戶口本及親子鑒定報告書。因當事人提供的親子鑒定報告之外的材料無法證明該當事人與老人的父母兒子關系。故筆者在受理時即告知其需補充能夠證明其與父母關系的檔案材料或有權機關證明。但當事人聲稱其戶口自小就以非親屬身份落戶在親戚家中,也無其它檔案材料能夠證明其與父母的關系,所以才去做親子鑒定證明,希望公證處給予辦理。出于便民原則,筆者先受理了該公證申請。但經過核實,筆者了解到的情況卻與當事人陳述的不符:該當事人自小就被同村一夫婦收養(yǎng),并且戶口是以養(yǎng)子的身份落在其名下,形成了事實收養(yǎng)關系。在當事人二十五歲時其養(yǎng)父母在一場意外事故中死亡,戶口均已注銷。根據核實情況及有關規(guī)定,我處認定:親子鑒定雖然在生物學上確定了當事人的生父母,但因當事人與他人存在收養(yǎng)關系,故其與生父母間的權利和義務因此而消除。故,對其申請辦理與生父母的親屬關系公證,我處決定拒絕辦理。
(二)非婚生子女辦理與父母親屬關系公證是否必須辦理親子鑒定
非婚生子女是相對于與婚生子女而言的,指的是沒有婚姻關系的男女所生的子女,生育子女的男女是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母。非婚生子女包括:未婚男女所生子女、已婚男女與配偶以外的第三人所生的子女、無效婚姻和被撤銷婚姻當事人所生的子女等②。我國法律規(guī)定非婚生子女享有與婚生子女同等的權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視。因此,非婚生子女與婚生子女的法律地位是相同的。但在公證實務中,要確認非婚生子女與生父母的親屬關系卻不簡單。親子鑒定的出現(xiàn),為確認親子關系提供了一個最便捷、有效的辦法。非婚生子女辦理與父母親屬關系公證是否必須辦理親子鑒定?實務中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必須辦理親子鑒定,理由是因子女為非婚生,如果無親子鑒定,只依據其它證明材料認定父母子女關系,在法律推定上存在瑕疵,同時也增加了公證機構及公證員的執(zhí)業(yè)風險。另外一種觀點認為應區(qū)分情況處理:對于雖然沒有辦理法定的結婚登記手續(xù),但男女雙方符合事實婚姻要件下所生的子女。如果當事人提供了能夠體現(xiàn)子女與父母關系的戶口本或者檔案材料,并經公證員到實地核實確認,且父母后來補辦了結婚登記的,對于此種情況,公證處應為其出具公證書。對于此種情形外的非婚子女,則一般須與父母通過親子鑒定確定血緣關系后,公證處才可為其出具親屬關系公證書。這樣處理既尊重了客觀事實,又維護了法律的嚴肅性,有理有據,合情合理,充分體現(xiàn)了原則性與靈活的統(tǒng)一。③筆者贊同第二個觀點,應區(qū)分情況處理。由于受法律意識淡薄及傳統(tǒng)習俗等因素的影響,事實婚姻在我國農村大量存在。就筆者所在的執(zhí)業(yè)區(qū)域為例,執(zhí)業(yè)區(qū)域內的農村事實婚姻更為普遍。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下,如果要求非婚生子女申辦與生父母親屬關系公證一律要辦理親子鑒定,那公證處將承擔巨大的社會輿論壓力。因此,公證員在辦理此類事務時,要從“為民、便民、擔當”的角度出發(fā),在堅持法律原則的情況下又要不失具體事務中的靈活性,努力實現(xiàn)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tǒng)一。
二、親屬關系公證中的收養(yǎng)問題
收養(yǎng),是指公民依法領養(yǎng)他人子女作為自己的子女,從而使收養(yǎng)人與被收養(yǎng)人建立擬制血親關系的民事法律行為。收養(yǎng)有法定收養(yǎng)與事實收養(yǎng)之分。法定收養(yǎng)也就是指嚴格按照《收養(yǎng)法》規(guī)定的實質要件和形式要件而成立的收養(yǎng)。事實收養(yǎng)是發(fā)生在《收養(yǎng)法》施行前的行為,法律對其概念并未有明確界定,只有最高人民法院在其司法解釋中予以認可:《最高人民法院(84)法辦字第112號<關于貫徹執(zhí)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第28條規(guī)定:親友、群眾公認,或有關組織證明確以養(yǎng)父母與養(yǎng)子女關系長期共同生活的,雖未辦理合法手續(xù),也應按收養(yǎng)關系對待。公證實務中,對法定收養(yǎng)的認定相對簡單:即1992年4月1日《收養(yǎng)法》施行后的收養(yǎng)行為,只要其符合《收養(yǎng)法》規(guī)定的收養(yǎng)條件,并經有權民政部門辦理了收養(yǎng)登記,其收養(yǎng)關系自登記之日起即成立。辦理此種情況下養(yǎng)子女與養(yǎng)父母的親屬關系公證,因為民政部門辦理收養(yǎng)登記時已進行實質性審查,所以只要當事人向公證處提供了《收養(yǎng)登記證》,經審核證件屬實,通常就可據此認定收養(yǎng)關系成立,公證處即可根據相關規(guī)定予以辦理養(yǎng)子女與養(yǎng)父母的親屬關系公證。
根據法律規(guī)定,養(yǎng)子女與生子女的法律地位是相同的。因此,準確認識和處理事實收養(yǎng)關系,對維護家庭關系穩(wěn)定,保障各方當事人合法權益,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但公證實務中對于事實收養(yǎng)的認定,情況卻比較復雜。要認定是否屬于事實收養(yǎng),根據司法解釋及筆者的辦證經驗,筆者認為應審核其是否符合以下條件:
(一)當事人之間以父母子女相待
重點審查當事人相互之間是否以父母子女相稱呼,戶口登記材料或者檔案材料是否能夠體現(xiàn)父母子女關系等。
(二)養(yǎng)子女與其生父母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已經終止
有些養(yǎng)子女知道生父母是誰后,與生父母之間也有些交往,比如逢年過節(jié)送些禮品、生父母家庭的紅白喜事也參加等,此種情況只是一種社會人情交往,不具有法律上權利義務關系,因此不應據此認定為父母子女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沒有終止。
(三)當事人之間長期在一起共同生活,有撫養(yǎng)事實的存在
這里的共同生活不能僅指限于居住在一起。如果當事人之間雖然沒有居住在一起,但當事人之間實際履行了父母子女之間的權利義務,也可認定。比如養(yǎng)父母收養(yǎng)了養(yǎng)子女后,把養(yǎng)子女長期寄養(yǎng)在親戚家,但撫養(yǎng)費用均由其承擔,此種情形亦可認定有事實上的撫養(yǎng)。
(四)當事人之間的父母子女關系得到親友、群眾或有關單位的認可
收養(yǎng)關系的認定涉及到群眾的切身利益,直接影響著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關系。但社會現(xiàn)象千變萬化,要準確認定事實收養(yǎng),這需要我們公證員在系統(tǒng)的掌握相關法律知識的基礎上,還要進行認真、細致地核查。筆者曾經受理過這樣一個案件:2014年8月,當事人張某(1985年8月出生)向我處申辦其與張某某、李某夫婦的養(yǎng)子與養(yǎng)父母的親屬關系公證,并提供了其本人及張某某、李某的身份證、戶口本。戶口本上張某登記為張某某、李某的兒子。張某在詢問筆錄中陳述了其家庭情況:張某自小就被張某某、李某夫婦收養(yǎng),平時他們以父母兒子的名義相稱呼,并一直共同生活在一起,村里人也一致認定他們是父母子關系。如果僅憑張某的陳述,其情況基本可以認定為事實收養(yǎng)。但筆者入村核實了解到的情況卻與張某陳述的情況完全不同:張某某、李某夫婦的鄰居均不知道他們有張某這個兒子。原來張某是李某哥哥的兒子,李某的哥哥當時為一公職人員,張某為其政策外所生子女。為逃避計劃生育處罰,李某的哥哥將張某以兒子的身份戶口落戶在張某某、李某夫婦名下,但一直將張某寄養(yǎng)在其另一親戚家中,直至前幾年李某哥哥辭職下海后,張某才回到親生父母家生活。也就是說張某從未與張某某、李某夫婦在一起生活過,其父母子女關系更從未得到親友、群眾公認。根據張某的實際情況及有關規(guī)定,因其與張某某、李某夫婦的情況不符合事實收養(yǎng)的成立要求,對其公證申請,我處決定拒絕公證。公證實務中,總有一些當事人為達到某種目的,故意隱瞞事實、甚至捏造虛假事實、提供虛假證明材料。因此,對于事實收養(yǎng)的認定,公證員不能做堂辦證,應當親自核實以了解相關情況,只有這樣才能做出符合法律的認定。
以上是筆者根據自己的工作經驗,對于辦理親屬關系公證中的若干問題,提出自己的粗淺看法,這些看法還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有待進一步的學習和在實務中不斷完善。
注釋:
①江曉亮.公證員入門.法律出版社.2003.202,203.
②楊大文.婚姻家庭法(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214,215.
③江梅.關于非婚生子女公證的思考.中國公證.2011(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