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清+繆珍珍
【原味素材】
別忘了我的臉/我們是誰/和流動的蛻變/那宇宙睜開眼/轉(zhuǎn)了幾圈/和時光打呵欠/別忘了有多累/有什么約/和誰說了再見/看曾經(jīng)誤解/換來了解/那青春的歲月/就向再見說了再見……
——歌詞《別忘了》
我回憶兒時,有三件不能忘卻的事。第一件是養(yǎng)蠶。那是我五六歲時、我祖母在世的事。我祖母是一個豪爽而善于享樂的人,良辰佳節(jié)不肯輕輕放過。養(yǎng)蠶也每年大規(guī)模地舉行。其實,我長大后才曉得,祖母的養(yǎng)蠶并非專為圖利,葉貴的年頭常要蝕本,然而她喜歡這暮春的點綴,故每年大規(guī)模地舉行。
——豐子愷《憶兒時》
新建的大型公共場所以及住宅樓還是絕大多數(shù)都把我們忘了。這樣我們自己就難忘,偶爾要忘,那些全如珠穆朗瑪峰一般險峻的臺階便來提醒,于是我們便呼吁過而且還要呼吁,建筑設(shè)計師們可別忘了我們,別忘了我們是殘疾人,我們上不去珠穆朗瑪峰和臺階。
總之,我們既然要求的是平等,既然不甘為鬼也不想成神,事情其實就很簡單了:讓我們的肉體不妨繼續(xù)帶著殘疾,但要讓我們的精神像健康人一樣與世界相處。
——史鐵生《“忘了”與“別忘了”》
【素材引鑒】
一首《別忘了》作為電影《小時代Ⅲ》的插曲,詮釋了青春歲月的難忘與不舍。時間換不來時間,只剩流動的蛻變。豐子愷細細回憶了祖母在世時的養(yǎng)蠶時光,那些人和事,都帶著清晰的歲月痕跡。史鐵生想要表達的是城市發(fā)展中,社會對殘疾人群體的“忘”與“不忘”。他對殘疾人說,你要忘卻肉體的殘疾,精神不殘就得到平等;他對社會說,你不該忘卻殘疾人的不便,不該忽略他們的平等。可見,“別忘了……”這個話題,除了寫這些舊物、情愫、文化,我們還可以擇選各個方面入筆。比如,人權(quán)的平等、文化的消逝、自然的變遷,以及那些你險些就會忘了的生活小事。
【微寫作導(dǎo)語】
時間從來都不是一種加深記憶的東西,我們或許會忘了七歲入學時老師的笑臉,我們或許會忘了被抓到墻角胖揍一頓后淤青的痛楚,我們或許會忘了二十歲還有流浪詩人的夢。但別忘了,你還是你,別忘了初心,別忘了時光的烙印。打開記憶的大門,提筆寫下你的“備忘錄”,字數(shù)150-300字。
【學生微寫作】
“快”,已是這個時代不容置疑的主題。也許早上的你正躺在農(nóng)村的田原草地上休憩,下午的你就坐在歐洲中世紀的古木椅上翻閱著歷史的資料。早已不清楚最終的目的,只是一個一個完成接下來的任務(wù),過著一種模式化的生活。
而那個過去活躍的我,那個為一顆糖果而哭泣的我,那個為死去的金魚暗自傷心了一下午的我,去哪兒了?
所有人都像是走失的小王子,逐漸地走失在自己的世界里。只是盲目地,像所有人一樣,把所有的兒時的小思想、小夢想親手碾碎,不停地向前追。仿佛追上了目標就得到了一世的幸福。如此百萬之眾,卻沒有幾個會記得回頭的。哪怕只是看看過去自己真摯的目光,紙飛機上寫下的大大小小的夢。
我停了下來,回望來時路的每一步,不敢忘。(鄭元澳)
總是憧憬著這樣的午后,獨自一人依靠在有風的窗臺,窗臺上清一色的蘭花安靜地站成一道風景。那時,陽光依柔,天氣仍暖。桌頭是亂亂的一捧書,從簡媜的《夢游書》到安意如的《世有桃花》,最后是張曉風的《細數(shù)那些叫思念的羊》。
張曉風的文字,像清風一樣拂過面頰,竄進心里。精致的散文,卻有著詩樣的故事,讓我想著在遙遠的寶島臺灣,一個銀閃閃的老人攜著她平凡卻又詩化的生活走近我們,去貼一貼我們干涸的心靈。也許生活是泥潭,你的羽衣一旦沾上了泥土,就不能飛翔。像張曉風一樣找出生活隱匿的詩心吧,在生活的軌道上漸漸圓滿,漸漸金黃。
別忘了詩心,你在,我在,你還要怎樣更好的世界。(李忠震)
在城中學習,生活,或許我們欣賞也享受著現(xiàn)代化的一切,卻沒有認真地想過,老屋真的不如大廈嗎?棕色木門換成了堅實的防盜門,抹去了自由;小木窗裝上了鐵欄桿,禁錮了花開。桌上的白桌布泛黃,它再也等不到自己希望的人,也沒有一群孩子會追打著撞開木門登上樓梯把屋子烘得亮堂。所有都不復(fù)存在,因為遺忘。
請別再感嘆時代變遷、科技進步的同時使老屋躲在心頭最陰暗的角落。請想想那扇會回聲的木門又盛著你多少童年的希望。
有一扇熟悉的門牽動你的思想,請別讓它身陷黑暗。(薛伊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