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漢亨(香港)
晚清古泉名家王懿榮——《中華珍泉追蹤錄續(xù)篇》(十六)
關(guān)漢亨(香港)
王懿榮(1945—1900)字正儒,號廉生,謚文敏,山東福山縣人。光緒六年(1880),進士,服官中外二十余載,由同治癸酉(1873)戶部主事,光緒庚辰(1880)翰林院編修,癸己(1893)河南正考官,丙申(1896)官至國子監(jiān)祭酒。懿榮性嗜古,金石碑版、古泉印章、書畫陶瓷均有收藏,尤精研于泉學(xué),考訂古刀布文字時有創(chuàng)見。光緒廿五年(1899),他最先發(fā)現(xiàn)甲骨片上刻辭,并斷為古代文字,是我國第一代甲骨文學(xué)者。王氏著作有:《南北朝石刻記》八卷,《翠墨園語》,《天壤閣雜記》,皆未付梓。僅見《古泉精選拓本》一卷及《福山王氏劫余印存》一冊刊行。光緒廿六年(1900)庚子之亂,八國聯(lián)軍入侵北京時王氏殉難,投井自盡,終年五十六歲。王懿榮集泉事跡散見于諸家著述中。
明字刀為燕國鑄幣,據(jù)史載:周朝封召公奭于燕地(今北京大興)。明刀歷來均出自燕地,刀上“”字,有學(xué)者考證為“召”字,故明刀亦釋召刀,其形制有圓折、磬折兩種,為戰(zhàn)國刀幣中出土最多者。每次出土數(shù)量均以千百計,王氏整批購藏,從其中挑選背文有字者,再分類作考訂,所得共分四類。鮑康曾說:明字刀“廉生所收獨多,余所藏亦廉生分贈”,“明字刀背文首一字為左、右,、外凡四類”(《觀古閣叢稿三編》)。又見李佐賢《古泉匯》所載明刀,背文三字不可識,羅振玉藏一枚新出土明字刀,背文三字為“子右□”,第三字不可識,另一枚面文背文均有三字,兩面文字相同者。故有錢譜認為,“背文雖聚至萬品,亦無一相同”。王氏所藏古泉精品部分得自劉燕庭舊藏,包括盧氏涅金布、南宋錢牌等。盧氏涅金布極為珍稀,當年僅見三品,劉燕庭舊藏一枚,先后歸王懿榮、劉鐵云收藏;吳大澂所藏后歸羅振玉,二品文字皆精秀。另方藥雨收藏一品,文字較雄厚,屬于異品。王氏還集得大吉大富五銖錢、豐貨泉、太平百錢異品等。據(jù)王懿榮《天壤閣雜記》云:“于老幕周姓家得一太平百錢,百字作,最奇,濮瓜麓有此一品,曾傲我,今乃壓之”。廉生還收藏不少泉范,包括有大泉五十范、小泉直一范、半兩范、鵝眼五銖范等。當年嗜古者皆爭相搜羅乾嘉朝古泉名家墨本,并珍惜收藏。廉生集得翁樹培泉拓二冊,黃小松泉拓一冊。同時購得翁氏《古泉匯考》經(jīng)劉燕庭校注稿本,并在稿本內(nèi)分別寫下“懿榮按語”四則。此書稿已入歸天壤閣藏書。廉生還收藏一本十分珍貴的顏衡齋泉拓冊。據(jù)鮑康記述:“顏衡齋先生所藏泉幣,世罕有傳者,余識海內(nèi)藏泉家最多,獨未覯先生拓本。甲戌(1874)二月,廉生農(nóng)部持示一冊,雖為人揭取不少,而空首布尚存數(shù)十種,紙墨俱古,不圖老眼猶時時獲見前輩舊拓,良足欣也”(《續(xù)叢稿》)。王氏還收集有王戟門藏“至寧元寶”大錢拓本、胡石查雙五銖?fù)乇?、長庚藏即墨五字刀異品(背文有五字者)拓本、楊幼云空首布拓本等,殊為珍貴。
1.據(jù)羅振玉《俑廬日札》記載:“王文敏《天壤閣雜記》中稱,古譜所謂五銖稚錢乃蜀錢,非梁造之五銖錢,特行用至梁耳。破此一疑,自泉志以來所未有”。羅氏評說:“予謂文敏說至確,蜀直百五銖,皆有記陰文數(shù)目字者,他錢則無,予藏一五銖,式與稚錢無殊,背刻陰文廿五二字,此可為文敏五銖稚錢乃蜀錢之確證也”。
2.明字刀與明月方孔圓錢的遞變關(guān)系,廉生有明確論析:“明字刀一變而存其環(huán)為泉,此圜泉之所從出”;“明刀稍大作者,非四字,仍著刀柄之斜直文,存其舊以志其為明刀之遺”,“二字則直言其為明刀之變,仍書其文曰明刀,言以此一泉抵一刀”;“明刀止列國,至列國之末,及秦初則變而為成圜法,故率與秦漢半兩同時出土”,“(懿)榮所獲榆莢半兩泉中,有極小泉,亦是一證,故字釋月,固非釋化”。
3.廉生釋齊刀:他認為齊三字刀背又有易字、安字兩種,“背文、、均安之??;背文○·非日,乃易字之省,而背文○又○·之省,非萬,亦易之省”。齊六字刀面文第四字,舊譜釋作“始”,李竹朋釋作“就”,孫春山、胡石查釋作“京”,“廉生云,京不得濫稱,此字確非京”。
5.廉生釋五銖銅范背文建武十十年,斷為建武十七年。據(jù)鮑康《觀古閣叢稿三編》載“陳壽卿舊藏五銖二銅范,背有建武十十年款者,尤足珍,(李)竹朋備載諸論云釋作二年者”,“惟釋作十十者可從緣漢器,多有作十十者即二十也”。廉生云,漢人隸書,七皆作,似十字而微向右出小尖”,“故凡作十十者,應(yīng)釋作十七,與《本紀》十六年始行五銖之說吻合”。鮑康稱廉生“所論殊精”。
王氏與鮑康、楊幼云、胡石查、陳介祺、潘祖蔭、端方等藏家為金石至交,在諸家著述中,留下了王氏集泉活動的蹤影。同治十一年(1872)鮑康從四川回京師,時年已六十二歲。廉生此時年僅二十七,為青年一代藏泉家,他慕名登門拜訪前輩,對鮑康尊敬有加,推崇備至。鮑康對這位青年才俊亦十分信任,并賞加勉勵,為廉生所藏古泉拓本題跋,有求必應(yīng)。鮑康曾記述:“舊交星散,壬申旋都后,惟與伯寅、清卿、石查、廉生時相過從”,“一日廉生出所得翁氏泉拓二冊,簽識乃黃小松所書,古色燦然,余欣然為識數(shù)語用志墨緣”(《續(xù)叢稿》)。咸豐年間各省局開鑄大錢,錢制混亂。鮑康于光緒元年撰編《大錢圖錄》時,對收載各式大錢要詳加審定核實避免出錯。他曾致函時任京官的王懿榮請教,查詢“濟南大錢曾鑄否”;鮑康主持刻印《續(xù)泉匯》碰到不少困難,局外人不了解,他亦曾致函王懿榮,向這位晚輩訴苦,并解釋為何不用原拓而改用手摹本的原因,可見兩人關(guān)系十分熟稔。廉生曾向諸泉家進言,推舉鮑康為泉壇祭酒。此事鮑康在《觀古閣叢稿三編》中曾有記述:廉生“謂都下藏泉家,宜推余為祭酒,亦當師其意,繪一圖名曰泉師,余居首,同人悉附繪卷中,傳之他日,亦一佳話,聞?wù)唪尤?,標榜之?xí),賢者不免若此”。王懿榮于光緒后期曾對鮑康、李佐賢、初尚齡的著述作過一次評價。他說:“從來古泉圖錄考據(jù)稍確,不至十分謬戾者,以吾鄉(xiāng)萊陽初丈《吉金所見錄》、利津李丈《古泉匯》二書為最近理。特初丈所見稍隘,李書后出,較初丈為博耳。惟李丈多據(jù)此書為藍本,反不如初書之實據(jù),所見有無自欺之卓識。李書往往依說圖入,盡據(jù)拓本,不睹此書,不得其情。至《續(xù)泉匯》出,乃與歙縣鮑丈合作,鮑則非見原泉及反復(fù)審視拓本再三,然后敢錄以收入,是勝于李丈處。惟李鮑兩丈學(xué)識有限,文理亦差,終不足濟勝,為可嘆也”(《古錢大辭典》拾遺)。
民國時期古泉名家張季量曾說:“前輩之逸興豪情,即數(shù)行短札之中,亦復(fù)如見其人,如聞其語”。以下選錄兩通信札,可以了解王懿榮與諸家交往事。其一是光緒二年廉生致函楊幼云,向他通報訊息并乞求空首布墨本,信中寫道:“手畢誦悉,各拓領(lǐng)謝,委件稍靜報命、不能草草,竹(朋)老天上矣,吾丈聞之當為悼嘆。子年翁舌亦木強,奈何。尊藏镈幣曾記一目,得賜者輒注其上,無者闕。又聞有補惠,敬以附上,后來尚望發(fā)還。向人乞得官考幣紙本一奉贈”。
王懿榮與胡義贊(石查)有同癖,兩人關(guān)系至好,從石查致函廉生的書信中可見一斑。胡氏信中寫道:“頃接手書,來人匆匆,云不要回信,故未奉復(fù)。怗事承費神,王五市儈,不足怒也。茲送上雙五銖?fù)乇疽患?,祈留玩,此泉(義)贊極賞心,非此道中人而又至好者,不肯輕與一紙。今日作何消遣,十札既索回,可惠借一觀否,此致廉生老賢侄,贊頓首再拜”。
根據(jù)資料顯示,王氏與陳壽卿亦有交往,壽卿曾以所藏古兵器拓本寄贈廉生,凡三十三紙。鮑康曾說:“呂不韋一戈,字尤精,其出齊地者十之七,巨觀哉”。潘祖蔭(1830-1890)字伯寅,江蘇吳縣人,晚清大臣,著名金石收藏家。廉生與潘祖蔭十分熟稔,兩人書信往返頻密。羅振玉《俑廬日札》內(nèi),收錄不少王文敏致祖蔭書牘,談及他集泉所見所聞。端方(1861-1911)字午橋,號匋齋,滿洲正白旗人,清室貴族,西太后寵臣,著名金石收藏家。端方與廉生同為京官,為金石至交,兩人談?wù)摻鹗詹匾菔?,在研究清錢長達50年的過程中,布威納博士收集了用象牙,黃銅,青銅,銅,鋅,鉛和鐵等材料鑄造的稀有錢幣和整套咸豐官方發(fā)行的紙幣和銀錠。此外,此書中還展列了幾百枚清朝官方發(fā)行和私人造的花錢。布威納博士的收藏是世界上最完整的清錢幣收藏,此書也相等于他的收藏目錄。整套書共兩冊展示了近7000枚錢幣,包括花錢,當代偽品,西藏銀幣,新疆金幣,紙幣和錢樹等。對應(yīng)高清圖片及清晰的分析得以突出錢幣間的風(fēng)格差異來區(qū)別它們的鑄錢局和年號。陳重遠先生所著《古玩史話與鑒賞》、《文物話春秋》二書中有不少記述。
光緒二十五年(1899),懿榮一次因病服中藥,熬藥前親自檢查各味藥片時,發(fā)現(xiàn)一種叫“龍骨”(動物甲骨)片上刻有古文字,類似金文而不可識,于是派人到藥鋪買回大量龍骨,準備作進一步考訂研究??上б蛘?wù)繁忙,無暇顧及,其研究愿望落空,次年更因庚子之亂而蒙難。此時卻有一位清廷小官,同治舉人邢部主事孫詒讓,接手對龍骨文字作考釋,孜孜不倦地研究,撰寫出一部研究甲骨文著作《契文舉例》。另一位清廷學(xué)部二等咨議官羅振玉,于辛亥革命后逃亡日本,僑居八年,繼續(xù)研究甲骨文,寫出另一部著作《殷墟書契》,成為舉世公認的著名甲骨文學(xué)者。
物之聚散如云煙。王懿榮去世后第二年,遺藏便散出。羅振玉在《俑廬日札》中曾說:“文敏所藏,庚子亂后歸丹徒劉氏,今又不知歸誰某矣”。王氏遺藏大批古物,包括龜甲獸骨、古陶,漢印,古泉及錢范,絕大部份為劉鶚(鐵云)所收購。據(jù)劉鶚《抱殘守缺齋日記—壬寅年》所記,光緒廿八年(1902)七月十日,懿榮兒子王翰甫將其先父遺藏秦漢印五百余方,古瓦七十余件出售予劉鶚,售價二千金,隨后陸續(xù)出售錢范十余枚,包括大泉五十范、小泉直一范,半兩范、五銖范等,售價二百金。還有珍貴的古刀布圜錢,例如盧氏涅金布、通行泉貨等。王氏遺藏并非全部散出。其幼子王漢章亦好古泉,他承接其父親遺下部份古錢以自娛。據(jù)鄭家相先生憶述:民國九年(1920)他寓居天津時任職于直隸財政廳,“財政廳同事有福山王漢章君,文敏公幼子也,家學(xué)淵源,亦好古泉,時攜文敏公舊藏觀賞”,“一日王君贈予漢壓勝泉一品,滿身翠綠,精美絕倫,洵可把玩,亦是先父文敏公舊藏也”。懿榮生前所藏翁樹培《古泉匯考》經(jīng)劉燕庭校注稿本,卒后歸山東藏書家趙孝陸所得。著名學(xué)者王獻唐曾乞借手抄一份,此抄本現(xiàn)藏山東省圖書館。王氏生前所編《古泉精選拓本》一卷,民國時已由神州國光社出版刊行。
(責(zé)任編輯劉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