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王 飛
?
尊重自己的欲望
文_王飛
我有一個朋友,偶爾打打麻將,有意思的是,若非足夠親近的人,他從來不會向?qū)Ψ教崞鹱约捍蚵閷⑦@回事,擔心這個業(yè)余的消遣會影響自己進步青年的形象。有一次,在茶樓偶遇同事,那一刻,用他自己的話來說,“自慚形穢”。前段時間和他聊天,朋友很驚詫地講起自己的一個發(fā)現(xiàn):“過年的時候刷‘朋友圈’,發(fā)現(xiàn)好幾位同行業(yè)的牛人都在曬自己在麻將桌上的照片。有一個四川妹子,留在北京過年,因為湊不到人打‘川麻’,簡直痛不欲生?!?/p>
我說這有什么奇怪的,麻將是“國技”,很多名人也喜歡打麻將。比如,梁啟超就熱愛麻將,據(jù)說他有不少文章是在麻將桌上打的腹稿。報館派人來取文章,他口述而成,一點兒也不耽誤出牌。打牌如此投入,人家照樣寫出了《少年中國說》,“少年強則國強”。近的有汪峰,據(jù)說是在麻將桌上征服了章子怡,抱得美人歸,還挺勵志。
只要不是賭博,偶爾打打麻將當然沒有什么問題,但朋友的困惑顯然不在打麻將本身,而是,為什么我們會因為這些正常的娛樂而感到羞恥?
從小到大,我們被明確告知:早戀是可恥的,看言情小說和武俠小說是可恥的,睡懶覺是可恥的,打電子游戲是極端可恥的……小時候,每次路過游戲廳,好奇著里頭的熱鬧,總是趁著別人進出掀起門簾的時候匆匆瞅一眼。第一次和小伙伴進游戲廳時,內(nèi)心極度掙扎,仿佛那個門檻就是做人的底線,不可逾越人生的方向早已指明,為了盡早達成目標,我們必須心無旁騖,分秒必爭。這種學生時代被灌輸?shù)乃枷虢o不少人留下了后遺癥獨立之后,想要把失去的那些快樂補回來,于是過度沉迷;或者像我的朋友這般,總是覺得不夠盡興,甚至生出莫名的羞恥感打麻將原本是休息日的消遣,他卻內(nèi)心不安,“朋友圈”里,大家看上去都活得生氣勃勃,而他沒有讀書、沒有運動、沒有工作,沒能在有限的時間里,成為更好的自己。
歸根結(jié)底,是因為在我們的欲望被壓制了那么多年之后,我們一直沒有學會正視它、尊重它。
比如金錢。作為“80后”,我個人覺得,與“85后”乃至“90后”相比,一個很大的不同在于對待金錢乃至物質(zhì)生活的態(tài)度。這種不同,一方面源于觀念我們這一代人,雖然出生在改革開放以后,打小衣食無憂,但在消費觀念上卻與經(jīng)歷過動蕩年代的上一輩人如出一轍,那種對于未來的不確定性依然根植于我們的內(nèi)心深處,“深挖洞,廣積糧”,消費總是很節(jié)制,要做長遠打算;另一方面,因為從小被教育“金錢是丑惡的”“過于物質(zhì)化的生活會讓人墮落”,對于那些奢華的、價值不菲的東西,我們總是自覺保持距離,覺得自己無法駕馭,與之處于不同的世界。
所以,在見到身邊“85后”“90后”的朋友大筆消費甚至超前消費時,我們往往覺得不能理解,甚至忍不住要為他們今后的生活擔憂。但是對于未來,他們沒有那么多的焦慮。他們相信經(jīng)濟向好,不會有波折、拐點,而未來的收入增長可以預期。他們愿意體驗新奇、昂貴的產(chǎn)品和更高質(zhì)量的生活,也覺得自己值得擁有這些。
其實,我有些羨慕這樣的心態(tài)和生活態(tài)度。而如我一般的很多人,同樣希望擁有,卻又羞于表達、爭取,內(nèi)心糾結(jié),常有羞恥感作祟。
在欲望被壓抑多年之后,懂得尊重自己的欲望,這是與自己達成和解的第一步。這個過程并不一定像想象的那般輕松,可能會有諸多的不適應(yīng),但我們必須試著邁出這一步。
承認、正視、接受自己內(nèi)心的欲望,并與之和平相處,會讓你在未來活得更加輕快、舒展一些,至少不會有那些莫名其妙的自慚形穢和負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