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洪根
對聯(lián)有長短之分,精短對聯(lián)因短而好記、好背,五彩紛呈,令人過目不忘。
從前,有位很有文化的商人,在他的商店門前貼出只有一個字的上聯(lián)征下聯(lián),并表示對優(yōu)勝者獎重金。這個上聯(lián)是:
墨;
應征作品很多,商人看了都不滿意。不久,他終于發(fā)現(xiàn)了一副喜歡的下聯(lián),并獎了重金,這個下聯(lián)是:
泉。
商人為什么獨喜此聯(lián)呢?因為“墨”字可以拆成“黑、土”,而“泉”可以拆成“白、水”。從二字的關(guān)系看,墨要用水研磨成汁才能寫字。
1926年3月18日,北洋軍閥政府出動軍警在北京殘酷鎮(zhèn)壓了李大釗領(lǐng)導的學生愛國運動,多名學生遇害。在追悼大會上,有人送來一副僅有兩個字的挽聯(lián):
死;
。
這副挽聯(lián)雖短,但它的深刻含意是:唯知直立死,決不倒懸生(該聯(lián)在1931年的“9·18”事變中再次出現(xiàn),表達了中國人民不做亡國奴,堅決與日本侵略者戰(zhàn)斗到底的愛國主義精神)。
從前有位教書先生,喜歡飲酒,還常發(fā)酒瘋。一天,他給學生寫了一個上聯(lián):
雨;
學生很快應對:
風。
先生一高興,把上聯(lián)又添了兩個字:
催花雨;
學生接對:
撒酒瘋。
先生看了竟被氣樂了。
再來看一副精短聯(lián):
鐵;
煤。
這是兩本書:《鐵》為彭維基所著,《煤》為謝家榮所著。這副對聯(lián),點明了兩種工業(yè)原料的關(guān)系。
以上各例可算是超短聯(lián),因為再短就沒有文字了,這叫一言聯(lián)。精短對聯(lián)中還有二言聯(lián)三言聯(lián)。
清代學者朱彝尊,一次在北京與文友聚會,談笑中有人以人名出了一上聯(lián):
太白;
要求也以人名對下聯(lián)。有人很快應對:
小青。
贏得了一陣掌聲。李白為唐代大詩人,字太白;小青為戲劇《白蛇傳》中青蛇之名。古代“太”與“大”是一個字,在聯(lián)中用“太”意又借“大”義和“小”相對,是為借對,“白”與“青”色調(diào)相對,非常工整有趣。
清代學者阮元,曾督學某省,有童子九歲參加縣試,阮元看他年幼,于是用自己姓名出對曰:
阮元;
那童子隨口對道:
伊尹。
伊尹是商初大臣。從字面上看,“尹”是“伊”的聲旁,“元”是“阮”的聲旁,對仗工整,阮元對那童子的捷才感到驚奇。
明朝福建莆田人戴大賓小時候,在庭院里玩耍。一位顯貴看到想試試他才氣如何,于是出了一個對子讓他對:
月圓;
戴大賓隨即應道:
風扁。
“風怎么能是扁的?”顯貴問道。
“見縫就鉆,不是扁的怎么能行?”戴大賓答。顯貴無言以對。一想,又出一個對子道:
鳳鳴;
戴大賓隨即應道:
牛舞。
顯貴不解地問:“牛怎么能舞?”
戴大賓從容答道:“百獸齊舞,難道牛不在其中嗎?”
顯貴看他應答如流,大加贊賞,打聽了一下,才知道他原來已中了舉人。顯貴還不知道戴的對語都包含著諷刺他的意思呢。
毛澤東少年時讀過私塾。一天,老師出了一個二言上聯(lián)讓學生們對。聯(lián)曰:
濯足;
濯足說白了就是洗腳,同學們看了,七嘴八舌應對下來,對出的下聯(lián)有“剃頭”、“刮胡”等。老師看了都不滿意,讓毛澤東對。毛澤東在黑板上寫了兩個大字:
修身。
師生看了都說:“對得好!”好在哪呢?修身是指修煉身心,聯(lián)系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句話,表達了少年毛澤東胸懷大志。
有人曾用地名撰寫過二言聯(lián):
青海;
黃河。
還有用水果出對的:
蜜父;
蠟兄。
“蜜父”梨的別稱,“蠟兄”枇杷的別稱。“兄”對“父”很有意思。
下面說說三言短聯(lián)。
一日,清乾隆皇帝和紀曉嵐換上便服出外游玩,在河邊的一家小餐館飲酒,桌子上擺放的食品很簡單,乾隆見景生情說:
兩碟豆;
碟,是又小又淺的小盤。紀曉嵐意識到這是暗指桌子上的食品,立即應對道:
一甌油。
甌,即又小又淺的碗。乾隆聽了故意刁難他,指著門外花叢大聲說:
兩蝶斗;
紀曉嵐著實嚇了一跳,如對不好就有欺君之罪。他抬起頭遠望門外的小河,又對出下聯(lián):
一鷗游。
兩只蝴蝶嬉戲飛舞,一只鷗鳥水中漫游,形成妙對。這兩副三言聯(lián)之間又是諧音關(guān)系,真是妙趣無窮。
清文學家法式善,七歲時,私塾先生命對:
馬齒菜;
法式善脫口而出:
雞冠花。
以植物名對植物名,字面上十分工整。
清末舉人何淡如,以擅長詼諧對聯(lián)聞名。他幼時,拜蔡西灣為師。一日,師生同住一個名叫“豬北竇”的地方,師即以此地名命對曰:
豬北竇;
何淡如即以老師姓名對曰:
蔡西灣。
師啞然失笑。原來?!安獭?,是“占卜用的大龜”,和“豬”同屬動物,正好相對?!案]”的意思是“洞”,與“灣”對。至于“北”與“西”,則是方位對。此對妙在初看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地名和人名,隨口湊在一起,卻也甚工。
魯迅少年時,在私塾讀書。一天上“對課”,壽鏡吾老先生出了個上聯(lián)要學生對,聯(lián)曰:
獨角獸;
于是,學生唧唧喳喳地應對起來。結(jié)果,有如下這些下聯(lián):二頭蛇、三腳蟾、八角蟲、九頭鳥。而少年魯迅經(jīng)過思索,根據(jù)《爾雅》一書對出:
比目魚。
壽老師聽了拍著桌子說:“好!好!‘獨’不是數(shù),但有單的意思;‘比’也不是數(shù),卻有雙的意思,可見是用了心思才給對出來的。”
好了,擱筆。精短對聯(lián)有意思吧,認真玩味,趣樂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