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可文
(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200083)
明清福州石林的文采風流
吳可文
(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200083)
福州烏石山石林(后稱濤園),明末鄧慶寀建,是閩中相當重要的文人建筑。明末清初,許氏家族的許豸、許友、許遇、許鼎、陳學良、許均先后居此,許鼎和陳學良合撰《石林倡和詩》;清末改稱濤園,成為沈氏家族祭祀沈葆楨的專祠,沈瑜慶、沈復、沈覲冕、陳衍夫婦等知名文人先后居此。石林(濤園)盛于明末清初的許氏家族和清末民國的沈氏家族,與閩中文學的繁盛期暗合,堪稱閩中文學和家族文化的見證者。
明清文學;石林;濤園;鄧慶寀;許氏家族;沈氏家族;《石林倡和詩》
石林(后稱濤園)位于福州城內烏石山南神光寺側,著名的清泠臺和霹靂巖在焉?,F今其地一部分在烏石山風景區(qū),一部分在福州市政府大院內。這是閩中極有代表性的一處文人建筑。明末以降,鄧慶寀、許豸、許友、許遇、許鼎、陳學良、許均、沈瑜慶、沈復、沈覲冕、陳衍夫婦等閩中知名文人先后居此。
從目前文獻來看,最早經營此地的不是長期以來認為的許豸,而是閩中著名詩人鄧原岳之子鄧慶寀。慶寀(生卒年未詳)字道協(xié),一作道葉,鄧原岳次子,閩縣人。天啟間國子生,“三山耆社”成員,有《還山草》、《荷薪集》、《塵韻》、《荔支通譜》等。慶寀《述懷》有“京塵遍游日,挾策不見收。因之乞微祿,八載返林丘”之句,可窺見其生平之一斑。“天啟間為其祖山木、其父西樓重刊詩文,亦有志之士也。”[1]其《荷薪集》卷首有詩《石林》云:“曰余秉微尚,夙昔在丘樊。買山當烏石,僻地鄰祗園。編茅結垣宇,鏟土成洞門。石多若林立,篆刻紀宋元?!保?]足見鄧慶寀是石林的創(chuàng)建者,由“石多若林立”亦可知石林得名的原因。
曹學佺、陳肇曾為鄧慶寀《還山草》所作的序均在崇禎元年冬,則當時鄧慶寀必已掛冠。慶寀詩集《塵韻》中有《壬戌至日早朝》,可知其天啟二年在朝。根據上舉“八載返林丘”及“八年別去九仙山”[3]等詩句,可知其出仕八年,大致應在泰昌、天啟年間。
結合《民國福建通志·名勝志》載石林為“明崇禎間許提學豸別業(yè)”,可以推測:鄧慶寀于萬歷末創(chuàng)建石林(也就是道山新園),至崇禎初年易主為許豸。許豸為崇禎四年進士,則其在石林讀書的時間應早于此,故石林由鄧氏易主為許氏應系于崇禎初年。許豸有五律一首鐫刻在石林之畔:“荒畦隨意構,爽嵦頓開顏。缺徑憑花補,回窗倩竹關。煙容凝石淺,山色到門閑。徙倚危闌畔,潮來浦幾灣?”[4]此后石林便由許氏代代相傳,由許豸而許友,由許友而許遇,由許遇而許鼎。
許友是詩書畫“累世三絕”的許氏家族中最著名的文人。他在《石林記》中寫道:
許子四時讀書處,有城南之園一區(qū),在古城深巷間,距廬僅里許。暇與客子修游事,則步自城隅,循道山而上,石徑紆斜,喜無輪蹄可避,得散發(fā)步屟以往。園前籬落,遺民數家,茅居井汲,朝暮有雞犬聲。入門修篁夾廡,舊主人榜以石林堂曰“奇逸庵”,曰“匏居”,入門休足處也。登山則披叢曲入轉月廊,墜葉聲乾,滿階清聽。樹杪棲鶻,磔磔驚飛,若向主人避席。有亭翼然,顏曰‘梵聞’,蓋以吾亭之鄰神光寺也。日落山靜,時為松風,下榻則殘鐘來殷床,夢余霜被,長于此中發(fā)深省。亭左為松嶺,先大夫手镵二大字。嶺皆長松對峙,竦肅如大臣廷議,攣跛如壯士囚縛。坐臥其下,聽云海寒濤聲,若身立天上,故予易此為‘濤園’而因自號者。[5]
此記文采斐然,并結以歸田之志,因文長不具引。節(jié)選的此段提及石林中的奇逸庵、梵聞亭、濤園(即松嶺)等勝處,并指出距其光祿坊宅僅里許。
許遇(1650~1719)字不棄,一字真意,號月溪,許友子。歲貢生,知河南陳留縣,事調江蘇長洲,仕有惠政。少授詩于王士禛,七絕尤擅長,亦工畫松竹梅石。作品傳本有《紫藤花庵詩抄》。代表作為《家山雜憶絕句》一百三十五首,祖德先疇,故家舊友,纏綿悱惻,情見于辭。而且這組七絕詩后多有作者自注,或述其本事,或補其余意,是了解其人及許氏家族的珍貴文獻。
王士禛的《蠶尾續(xù)詩集》卷五有《題門人許不棄石林山居圖》:“石林卜筑此幽棲,浩劫重來路不迷。仿佛憑欄吟七字:野航人遠雁聲低。”末句正是許友名句,深得王士禛賞愛;與許遇同時的著名學者潘耒撰有《濤園記》,其中一段文字如下:
善為園者,莫許氏若也。園之主人月溪,倜儻□□工詩文,善書畫,甚愛賓客,四方之士至,必與周旋。其家去園僅里許,花晨月夕,無客亦欣然獨往,婆娑忘歸;有客則載酒同游,據石而坐,選樹而吟,留連竟日,不知家之為園歟,園之為家歟;不知山之在園中歟,園之在山中歟。善得園居之樂者,又莫月溪若也。月溪之王父學憲公,少嘗讀書于是,樂其地之幽勝。既貴,割俸買之,規(guī)以為園,歿于官,未暇居也。伯子甌香先生,復拓而廣之,增置亭臺,疏泉剔石而園之勝始具。先生嘗自為文記之。又標諸名勝,大書刻于石壁。當明末年,園之勝甲一郡。[6]
可見石林在許遇時詩酒流連之盛況。
許鼎(生卒年未詳)字伯調,號梅崖,許遇長子。雍正癸卯(1723)舉人,官遂昌知縣。有《少少集》《刺桐城紀游》,另與表弟長樂陳學良(字廷漢,號梅谷)合撰《石林倡和詩》。前兩集已散佚,《石林倡和詩》獨存。由現存作品來看,風格以清幽為主。如《濤園坐雨喜晴》后半首“地僻塵能遠,林深鳥獨還。雨聲猶在樹,月影漸垂山?;▉彂已蚂o,泉流小圃閑。更攀高處望,空翠滿江關”,營造的氛圍清幽寂靜,禪意濃郁,深得王維詩法三昧。
許鼎在《石林倡和詩》自序中敘述了石林的坐落與興衰:
余園石林,據道山之腹而肩鄰霄,曾王父督學公讀書處也。督學公俯仰勝概,欣然自得,凡所吟詠甚多。吾王父甌香公踵其流風,日與海內諸名公社集、憑眺、飲酒、賦詩,一時侈為韻事。噫!當吾二祖之世,何其盛歟!慨兵燹后為居民侵蝕三十余年,過之者不禁又滄海桑田之感。迨歲辛未,家大人始恢而復之。祀先世木主于中,承先志也。雖山之臺榭非昔,然巖石壁立,洞壑幽邃,喬木郁蒼,瓊詭奇特,不可名狀。直使聞者神馳,登者忘返。而予與陳子梅谷數年寢處于是,此石林倡和之所由作也。[7]
林佶在康熙辛巳(1701)七月二十五日所作《石林倡和詩》序中說:
予友月溪許君有園在道山麓,奇石林立,泉壑清美,傳之三世矣。月溪嗣子伯調承先志而加荒度,園日益治。顧月溪頻年作客燕邱,伯調獨與中表弟陳子廷漢讀書其中,發(fā)為歌詠,斐然可觀。[8]
陳學良在《石林倡和詩》自序中說:
石林為梅崖尊人月溪舅氏宗祠,中勒唐宋元明諸公記游甚多。[9]林正青《題雪邨祠部松梅卷》:
雪邨丈別業(yè)石林山莊,中有老松數十株,梅花數百本。予少小時蠣房筍片,呼酒吞江石上,無日不追隨也。[10]
其中的“雪邨丈”即許鼎之弟許均(?~1730),許均是雍乾之際“光祿派”成員,有《玉琴書屋詩鈔》,惜未見傳本。
郭柏蒼《烏石山志》載:
石林在山之南神光寺側。明許提學豸別業(yè),清泠臺、霹靂巖在焉。豸手書“松嶺”二字鐫石,中有半月池、奇奕堂。子友即松嶺地名曰濤園,鐫“吞江汲云”四字于石,自為記。國朝順治(應為康熙)間友子遇于園中建匏庵、真意齋。雍正間遇子鼎修葺之,復辟瞻云堂、竹路、云巢、石床、獨樹坡、靈巖、流霞塢、天門、天光云影亭、梅坪、半泉、松岡、鶴澗、落珠巖諸勝,改匏庵為夢鶴寮。與郡人陳學良讀書其中,即景各賦詩歌,著《石林倡和》。今地廢為蔬圃。[11]
綜合上述文獻,雖然均將石林之始追溯至許豸,但并未提及為許豸初建。至許友時文學活動繁盛,許友有《九日集石林同陳振狂》[12]。清初因戰(zhàn)亂而廢棄。到康熙辛未(1691),許遇重建石林,并在其中立許氏宗祠,“祀宋門下平章事許將,以將子龍圖直學士份、裔孫明提學豸祔”[13]。許鼎與表弟陳學良為進一步修葺石林付出了許多努力,數年起居讀書于此,并合撰《石林倡和詩》。
《石林倡和詩》收詩一百零九首,起于康熙辛未(1691)秋重辟石林,止于康熙辛巳(1701)夏。內容主要描繪石林自然風物、亭臺樓閣、與其他文人在石林的酬酢往還等。當時石林中文學活動頻繁,僅見于《石林倡和詩》的便有:康熙三十一年(1692)許鼎作《壬申重九后一日仝仲調弟邀陳白巖夫子林鹿原孫望岸二前輩莊靜守陳廷視廷周廷漢讌集瞻云臺》(瞻云臺為石林一景);康熙三十七年(1698)陳學良作《戊寅重九讌集分得紫字》;康熙三十八年(1699)許鼎作《己卯春仝梅谷讀書真意齋上巳日高話山前輩過訪留飲》、《朱紫麓先生將歸皖城過山中言別歌以送之》,同年陳學良作《暮春十二夜楊洗亭前輩踏月過訪》;康熙四十年(1701)陳學良作《辛巳花朝喜黃林二前輩先后至》。王士禛曾經題許遇畫竹“石林手種竹萬個,興來自寫千筼筜”[14],足見石林聞名遐邇。
侯官許氏是一個完全依靠自身文藝成就名垂史冊的家族。下述的武林沈氏家族之所以成名,則是宦業(yè)與文藝兼而有之。
濤園為石林中的勝景,乃許友所命名,亦即許豸命名之松嶺。此地多植松樹,故陳學良有“濤園種松成海濤”[15]之句。著名詩人黃任有《初秋同許雪邨游濤園》、《重九前一日同許梅崖游心水林渭云陳廷樞登濤園》[16]等作品,可見濤園是文人鐘愛之處。
在許均去世整整一個半世紀之后的光緒庚辰年(1880),沈瑜慶以二百四十萬錢的價格購得濤園,作為其父沈葆楨的專祠。沈葆楨(1820~1879)字幼丹,其高祖沈子常由杭州遷閩,遂定居福州,以武林為郡望。娶林則徐之女林普晴,道光二十七年(1847)進士,官至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謚文肅。沈葆楨乃近代名臣,歷來不受文學史家重視,其實他詩鐘造詣甚高:
沈葆楨任船政大臣時,公余集朋僚為詩,刊有《船司空雅錄》,亦常作“折枝”,則無有結集。而沈氏作品,如“雪天裘被分朋輩,平地樓臺待子孫”、“子弟不叨門第蔭,華夷來問起居安”、“海到無涯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吐屬不凡,極切身份,非揣摩矯飾者所可同日以語也。竊以沈公之作,允推詩鐘宗匠,無煩引林公(林則徐)為重也。[17]
陳衍說:“沈文肅公生平不作詩,子姓能詩者濤園、墨藻、冠生?!保?8]濤園(沈瑜慶)、墨藻(沈復)、冠生(沈覲冕)都曾居于濤園。
沈瑜慶(1858~1918)字志雨,號愛蒼,別號濤園。林則徐外孫,沈葆楨第四子,林旭岳父,葆楨卒后恩賞為候補主事。光緒十一年(1885)舉人,官至貴州巡撫。清亡后以遺老自居,有《濤園集》。瑜慶是近代同光體閩派的重要成員。沈曾植推舉其為閩派“博解宏拔主”,可與“清奇僻苦主”鄭孝胥分庭抗禮[19];陳衍認為其“生平肆力,深于少陵、昌黎,不如其深于眉山”[20];汪辟疆在《光宣詩壇點將錄》中以“天微星九紋龍史進”予之,并稱瑜慶詩“結束精嚴,尤多名作,其小序可備掌故”[21];陳慶元師指出“沈瑜慶詩磊砢豪宕,慷慨俯仰,意氣遒上的特點有別于其他閩詩人”[22]。瑜慶對詩歌反映現實的功能有高度的認識,在《題崦樓遺稿》中說:“人之有詩,猶國之有史。國難板蕩,不可無史;人雖流離,不可無詩?!保?3]基于此,其詩集中最有價值也最受關注的正是此類作品,如他公認的代表作《哀馀皇》。瑜慶哀悼女兒、女婿的作品特別感人,如《戊戌十一月二十三日寫經竟書后》:“春及東坡百日期,牛衣身后夢猶疑。誰知呵凍書丹夜,獨對清齋禮佛時。望帝煩冤天許醉,世尊救苦事何裨。桐宮左右精靈繞,嫠也招魂恐未知?!睂懹诹中裼鲭y百日之后,讀來催人淚下。瑜慶詩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有很多長題詩,有的詩題甚至近千字,相當于一篇長序。
沈瑜慶《濤園》詩前有一小序:
國初許甌香先生別業(yè)。周櫟園贈句云“文獻舊家余碩土,河山故國有濤園”。庚辰余購之,營先公專祠。[24]
不僅如此,沈瑜慶還把自己的詩集命名為《濤園集》。
沈復(生卒年未詳)譜名永清,字復軒,號墨藻。沈葆楨孫,沈瑋慶季子?!肮贀P州鹽大使,罷歸居祖祠中,即許氏濤園舊址也。歸數年又出游,卒于京師。有《養(yǎng)碧齋詩集》一卷。”[25]其詩以七律為佳,如《讀孟雅姊影前設奠春夜感懷諸詩題后》:“雁楚猿哀笳吹寒,風凄雨苦燭燒殘。無聲不淚聲吞絕,有血皆詩血灑干。夜靜高歌神鬼泣,情深卒讀肺腸酸。隱憂已痛周嫠語,更與沈湘怨楚蘭?!?/p>
沈覲冕(1887~1941)字冠生,侯官人。沈葆楨曾孫,沈瑋慶孫,沈翊清四子,陳寶璐婿。光緒三十三年(1907)畢業(yè)于京師大學堂,任至福建鹽運使。工書畫篆刻,極喜為詩,是以陳衍為首的“說詩社”成員,《石遺室詩話》載其佳制甚多。如《得筍兄書卻寄》:“南北相望數弟昆,亂離猶幸一家存。年來多難疑天意,別后封書帶淚痕?!?/p>
光緒庚子(1900),因避唐才常之亂,陳衍攜家眷由武昌回榕,曾借居濤園。沈覲冕詩自注云:“庚子舅祖自武昌歸,偕舅祖母蕭夫人借居濤園東樓。覲冕時年十四,初次謁見?!保?6]陳衍(1856~1937)字叔伊,號石遺,侯官人。陳衍是沈氏姻親,其姐陳芷洲乃沈瑜慶長兄沈瑋慶繼室,所以沈覲冕稱其為舅祖。光緒八年(1882)舉人,二十四年(1898)入湖廣總督張之洞幕,三十三年(1907)任學部主事。入民國,先后任京師大學堂教習和廈門大學、無錫國學專修學校教授。陳衍著述宏富,主要有《周禮疑義辯證》、民國《福建通志》、《石遺室詩話》、《近代詩鈔》、《遼金元詩紀事》、《宋詩精華錄》、《石遺先生談藝錄》、《石遺室詩集》、《石遺室文集》等。陳衍是近代中國最重要的詩論家之一。光緒丙戌(1886),陳衍與鄭孝胥共同提出“同光體”一詞,并被學術界沿用至今。陳衍所提出的“三元說”、詩“有別才而又關學”和將同光體詩歌分為“清蒼幽峭”、“生澀奧衍”兩大流派等觀點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作為近代最大的詩歌流派“同光體”的理論主將,陳衍被汪辟疆稱為“廣大教主”。其理論影響綿延甚久,當代大學者錢鐘書、錢仲聯(lián)因早年曾從其游,后在詩論方面都受其沾溉。陳衍不當遺老,這是他與陳寶琛、沈曾植、鄭孝胥、陳曾壽等同光體主要詩人的不同之處。詩歌創(chuàng)作方面轉益多師,“著重在學習王安石、楊萬里的曲折用筆,風格清健”,[27]但學古而不泥古。陳衍亦能為詩鐘及詞,詞集名《朱絲詞》。
陳衍自述與沈瑜慶的交往:“余識濤園時方總角,行坐誦吳梅村詩、庾子山《哀江南賦》。忽忽四十年,其子女皆受業(yè)于余,重以姻婭,曾出資為余刊《元詩紀事》。”[28]
沈覲冕所稱的舅祖母即陳衍之妻蕭道管(1855~1907),字君珮,一字道安,能詩文詞,通書法。有《道安室雜文》、《蕭閑堂遺詩》和《戴花平安室詞》。蕭道管去世后陳衍所撰五排《蕭閑堂詩三百韻》乃陳衍集中第一長詩,堪稱傳統(tǒng)悼亡詩長篇之極軌,通過大量生活細節(jié)回顧妻子生平,深情繾綣,洵為名作。蕭道管有《避亂歸里小住烏石山沈氏祠》[29],即指濤園。
民國癸丑(1913)林紓撰《濤園記》說“余于濤園凡數十至”[30];民國庚申(1920)冬至,何振岱攜長女何曦和弟子們游濤園,何曦有《壺中天·庚申冬至日偕同學若洲慧端隨侍家大人游烏山沈氏園登清泠臺》[31]記其事。無需再做更多的列舉,我們可以看到,從明末清初的石林到清末民國的濤園,這里不僅是許氏、沈氏兩個家族的祖祠所在地和世居地,更是閩中文人的一個精神家園。
明萬歷以降,閩中文學經歷了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國兩個繁盛期。與此相對應,石林盛于明末清初的侯官許氏家族,濤園盛于清末民國的武林沈氏家族,這兩個家族分別是當時閩中很有代表性的文藝家族。因此,石林及許氏家族的盛衰、濤園及沈氏家族的盛衰堪稱閩中文學與家族文化的歷史見證者和縮影。
注釋:
[1][12](清)郭柏蒼:《全閩明詩傳》,見《全閩詩錄》第四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636頁,第1748頁。
[2](明)鄧慶寀:《荷薪集》不分卷,南京圖書館藏崇禎刻本。
[3](明)鄧慶寀:《同曹能始陳軒伯林異卿集徐興公綠玉齋因懷惟和先生》,見《還山草》不分卷,南京圖書館藏崇禎刻本。
[4][6][11](清)郭柏蒼:《烏石山志》,福州:海風出版社,2001年,第196頁,第253頁,第151~152頁。
[5](清)許友:《米友堂詩文集》第三冊,日本內閣文庫藏本。
[7][8][9](清)許鼎、陳學良:《石林倡和詩》卷首,福建省圖書館藏康熙四十年初刻本。
[10](清)林正青《瓣香堂詩集》,福建師范大學圖書館藏抄本。
[13](民國)陳衍等:《民國福建通志·壇廟志》,民國十一年至二十七年刊本。
[14](清)鄭杰:《國朝全閩詩錄初集》,見《全閩詩錄》第五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69頁。
[15]陳學良:《夢鶴寮新成》,見《石林倡和詩》,福建省圖書館藏康熙四十年初刻本。
[16](清)黃任著、陳應魁注:《香草齋詩注》卷一,嘉慶十九年刊本。
[17]鄭麗生:《鄭麗生文史叢稿》,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13頁。
[18][26][28](民國)陳衍:《石遺室詩話》,見張寅彭《民國詩話叢編》第一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第457頁,第386頁,第54~55頁。
[19](清)沈曾植:《〈濤園集〉序》,見《濤園集》卷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
[20](民國)陳衍:《〈濤園集〉正陽篇序》,見《濤園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
[21](民國)汪辟疆著、王培軍箋證:《光宣詩壇點將錄箋證》,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203頁。
[22]陳慶元:《詩詞研究論集》,成都:巴蜀書社,1998年,第328頁。
[23][24](清)沈瑜慶:《濤園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305頁,第13頁。
[25](清)何振岱:《榕南夢影錄》卷上,民國十六年鉛印本,第16頁。
[27]錢仲聯(lián):《近代詩鈔》,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1036頁。
[29]蕭道管:《蕭閑堂遺詩》,福建師范大學圖書館藏本。
[30](清)林紓:《畏廬續(xù)集》,見《民國叢書》第四編94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2年,第54頁。
[31]何曦:《晴賞樓詩詞稿》,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6年,第126頁。
〔責任編輯李弢〕
The Literary Achievements of the Shilin in Fuzhou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u Kewen
Fuzhou Wushi mountain Shilin(later known as Tao Garden),the Ming Dynasty Deng Qingcai built,is an important scholar building in Fujian.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and early Qing Dynasty,the Xushi family Xu Zhi,Xu You,Xu Yu,Xu Ding,Chen Xueliang,Xu Jun,Xu Ding and Chen Xueliang co-written by the“The Exchange of Poems in Shilin”;at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renamed Tao Yuan,become Shenshi family worship of Shen Baozhen shrine dedicated,well-known Shen Yuqing,Shen Fu,Shen Jinmian,Chen Yan coupie writers has the home.Shilin(Tao Gardon)flourished Xushi family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and early Qing Dynasty and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the Shenshi family,and Fujian literature prosperous period coincide,called the witness of Fujian literature and family culture.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literature,Shilin;Tao Garden,Deng Qingcai,Xushi family,Shenshi family,“The Exchange of Poems in Shilin”
吳可文(1975~),男,福建福州人,文學博士,上海外國語大學在研博士后,福州外語外貿學院閩海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福州府城文學地圖”(2015M571588);福州外語外貿學院博士科研啟動基金:“明清福州府城文學地圖”(FWB1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