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華明
(閩南師范大學 閩南文化研究院,福建 漳州363000)
從閩南語歌曲看海峽兩岸閩南人的人文價值取向
馬華明
(閩南師范大學 閩南文化研究院,福建 漳州363000)
音樂來源于生活,閩南語歌曲的創(chuàng)作自然也與海峽兩岸閩南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不同時代的閩南語歌曲體現了不同的生活狀態(tài),反映了不同的社會狀況,但其所折射出的兩岸閩南人的人文價值取向卻沒有因為社會的變遷而更易。對不同時代的閩南語歌曲進行考察,可以從中探析兩岸閩南人拼搏進取、重情重義、敢于抗爭的人文價值取向在不同時代的表現。
閩南語歌曲;兩岸閩南人;人文價值取向;拼搏進?。恢厍橹亓x;敢于抗爭
歷史上,隨著中原移民的數次南遷,其所攜而來的中原文化不斷與閩南當地的土著文化相互碰撞融合,之后又吸收阿拉伯文化、南洋文化等域外文化,最終孕育出特色鮮明的閩南文化。至明清時期,眾多閩南人移墾臺灣,閩南文化也因此而傳播到臺灣,并從當地新的人文環(huán)境中不斷汲取養(yǎng)分,與源頭地區(qū)的閩南文化相互呼應、交融發(fā)展。在閩南文化的熏沐下,海峽兩岸閩南人遂產生內涵相同的人文性格。海峽兩岸閩南人指的是福建與臺灣的閩南語系居民,是福建閩南人與臺灣閩南人兩個群體的總稱;而所謂的“人文性格”,“概指某一民族或族群歷史上所形成的具有鮮明個性特征的思維方法、生存理念和行為模式”[1]。受其影響,閩南與臺灣語言相通、習俗相近、信仰相仿,甚至在藝術、建筑等領域也都表現出共同的特質。閩南語歌曲自然也是其中一例。
“閩南語歌曲是在閩南語民歌的基礎上演變、發(fā)展、創(chuàng)作出來的”[2],在大陸的廈、漳、泉地區(qū)、臺灣地區(qū)以及東南亞地區(qū)都不斷有作品誕生、傳世,尤以臺灣地區(qū)的閩南語歌曲最為經典,傳唱度也最高。臺灣的閩南語歌曲從日據時期開始萌芽生長,經過光復后至“解嚴”這段時間的醞釀發(fā)酵,到“解嚴”以后開始迸發(fā)擴散,并在20世紀90年代發(fā)展成一股時代的潮流。閩南語歌曲所表達的內容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在不同的時代體現了人們不同的生活狀態(tài),反映了不同的社會狀況,但其所折射出的兩岸閩南人的人文價值取向卻具有跨越時代的傳承性與一致性。因此,本文擬通過對不同時代背景下創(chuàng)作的閩南語歌曲進行考察,來探究兩岸閩南人的人文價值取向。
隨著中原等北方人口的不斷南遷和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閩南地區(qū)聚集的人口也越來越多。而閩南地區(qū)以丘陵地形為主,“負山環(huán)海,田少民多”。為了使家人過上溫飽生活,閩南人都十分辛勞努力,或頂著烈日下地耕作,或迎著風浪出海捕魚,甚至漂洋過海貿易經商。這種生活習性便逐漸孕育出閩南人拼搏進取的人文精神。到了明代,山多田少的土地狀況已承載不了日益增長的人口,而臺灣與福建一衣帶水,有大片土地正待墾殖。有句俗話在閩南地區(qū)廣泛流傳:“要好空(康),走臺灣。”因此,許多閩南人冒著生命危險渡過臺灣海峽,去尋找他們理想中的那片樂土。隨后,明鄭時期的軍事移民、清初“遷界”政策的逼迫以及雍乾時期攜眷入臺的三次開放,掀起了閩南地區(qū)移民臺灣的高潮。然而,在古代的航海條件下,要渡過臺灣海峽絕非易事,澎湖群島風柜尾和虎井兩孤島之間的“黑水溝”更是留下了“十去,六死,三留,一回頭”的說法。支撐著閩南人一次又一次克服萬難,最終抵達臺灣的,正是骨血里流淌著的那一份拼搏進取的精神。在開墾臺灣的過程中,這些閩南人既要與惡劣的自然條件作斗爭,同時又要防止當地的土著前來騷擾和破壞。于是,閩南人拼搏進取的精神在開墾臺灣時又得到了磨練,并在臺灣這片土地上扎根生長,而后逐漸成為臺灣閩南人代代傳承的精神品質。
每一個族群的音樂都能反映其內在的精神特質,兩岸閩南人拼搏進取的精神觀自然也在閩南語歌曲中有充分的體現。光復后的臺灣社會由傳統的農業(yè)社會逐漸向現代的工業(yè)社會轉型,在社會變遷的影響下,男性離鄉(xiāng)背井、出外打拼的情形與日俱增。《一枝草一點露》這首歌便是創(chuàng)作于這一社會背景之中。歌詞中“認真打拼天抹絕生路,腳踏實地三思每一步,自己路著靠自己鋪,不免驚咱無好前途”這四句便是鼓勵年輕人要腳踏實地、努力打拼以成就自己的一番事業(yè)。此外,《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一歌則是通過給予出外打拼之人心靈上的慰藉,來鼓勵他們要努力奮斗。這首歌亦從側面反映了當時的臺灣多有男性出外打拼的社會現象。
到了20世紀80年代,臺灣經貿發(fā)展的國際環(huán)境得到改善。臺灣人抓住了這一契機,努力拼搏,使臺灣一躍成為亞洲經濟“四小龍”的領頭羊。因此,臺灣的閩南語歌壇也唱響了這一時代的拼搏進取精神。其中,最為人所知、傳唱度最廣的莫過于由陳百潭創(chuàng)作、葉啟田演唱的《愛拼才會贏》。這首歌的歌詞正“表現為了向自己的目標理想前進,不畏困難挫折的斗志”[3],符合這一時代的潮流趨勢,容易引起聽眾的共鳴。于是,80年代末,《愛拼才會贏》在臺灣一經唱響便迅速走紅,并成為閩南語歌曲的一個時代符號。之后,這首歌也迅速在閩南地區(qū)傳播開來?!叭痔熳⒍ǎ叻挚看蚱?,愛拼才會贏”這幾句歌詞更成為許多閩南人的座右銘,激勵著他們?yōu)閯?chuàng)造美好的未來而努力打拼。隨著其影響力的進一步擴大,《愛拼才會贏》甚至成為中國其他地區(qū)的民眾了解閩南人以及閩南文化的一個窗口。在《愛拼才會贏》以及時代背景的共同影響下,20世紀90年代的臺灣又涌現出了不少表達臺灣閩南人拼搏進取精神觀的閩南語歌曲,如《向前走》《一定要成功》《男性的本領》《為你打拼》《成功的條件》等。這些歌曲或是表達了要闖出自己的一番天地的決心,或是鼓舞男性要為所愛之人而努力奮斗,又或是告誡人們想要獲得成功就要努力拼搏。它們激勵了許多人努力向上、拼搏進取。
進入21世紀以后,以拼搏進取為主題而創(chuàng)作的閩南語歌曲亦不絕于耳。翁立友的《堅持》便是其中的一個代表。副歌部分的“有人出世著好命,阮是用命塊打拼”以及“只要用心來打拼,一定唱出阮的名”這幾句既諷刺了這一時代官二代與富二代橫流的社會現象,同時更是鼓勵窮二代和創(chuàng)二代要努力拼搏,堅持不懈,以獲成功。因此,《堅持》也成為這一時期KTV點唱率最高的閩南語歌曲之一。此外,袁小迪的《打拼》、王識賢的《堅強》等歌曲亦是屬于這一主題。
近幾年,閩南地區(qū)的音樂人也創(chuàng)作出了不少優(yōu)質的閩南語歌曲,而拼搏進取仍是其中的一大主題。蘇世洪與藍雄輝共同創(chuàng)作的《拼出好前途》以及由施榮煥作詞、翁何文作曲、陳建加與蔡愛明共同演唱的《同齊打拼》便是其例。值得一提的是,講述兩岸人民同根同源、共同奮斗的勵志歌曲《同齊打拼》在2015全國大型音樂展演盛典中還榮獲了詞曲金獎以及演唱銀獎。
可以說,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拼搏進取的精神觀已經發(fā)展成為當代閩南地區(qū)與臺灣地區(qū)的一股社會思潮。社會思潮具有社會整合功能,能將相同立場和相同態(tài)度的人們聚集起來。[4]即是說,這股拼搏進取的社會思潮將人們有機地結合成一個整體,使拼搏進取的精神得到強化,進而轉換成一股強大的社會力量,促進社會的進步與個人的發(fā)展。當這股社會思潮進入音樂領域,便會催化出一股具有同樣內涵實質的音樂思潮。因此,在這一音樂思潮的影響下,這些表現著兩岸閩南人拼搏進取精神觀的閩南語歌曲雖跨越了不同的時代,但至今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他們鼓舞了一代代人為自我以及社會的發(fā)展而努力奮斗,在未來還將被繼續(xù)傳唱,把拼搏進取的正能量傳遞下去。
閩南地區(qū)的泉、漳二州素來皆有“海濱鄒魯”之稱。唐建中年間,常袞任福建觀察使,“設鄉(xiāng)學,延名師儒以教閩人,閩人始知向學。海濱鄒魯之風,實開于此?!保?]后晉江人歐陽詹首中進士,進一步激發(fā)了閩南人的向學熱情。因此,自唐以來,閩南地區(qū)的文化教育便開始得到持續(xù)的發(fā)展。而對閩南地區(qū)的思想與教育影響最大的要數閩學的創(chuàng)始人朱熹。朱熹任泉州府同安縣主簿期間,積極興辦縣學,“選秀民充弟子員,一時從學者眾”,又“建經史閣,作教思堂,訪求名士徐應中、王賓等以為表率,日與講論正學”[6],泉州的文化教育遂得到了良好的發(fā)展。朱熹知漳以后,“漳民獨蒙大儒周歲之澤”[7],漳州文教之風也開始熾盛起來,一時之間學林英才輩出。可以說,在朱熹的推動下,儒家的思想與文化不斷深入閩南地區(qū),并成為閩南文化的一個重要構成因素。受到儒家“仁、義、禮、智、信”等核心價值觀念的影響,閩南人重情重義的人文價值取向與感情觀逐漸形成,并隨著閩南移民而傳播至臺灣。隨著歷史的推演和社會的變遷,兩岸閩南人重情重義的感情觀不斷得到強化,直到今天仍亦復如是。
在臺灣的日據時期,日本總督府為了消弭臺灣人的民族意識和傳統文化,推行了“皇民化運動”,臺灣閩南語歌曲的創(chuàng)作因而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光復后,閩南語歌曲雖有誕生一些作品,但受到時局的影響,歌曲的主題多以“情”為主。到了“解嚴”之后,閩南語歌曲終于沖破了禁錮而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并涌現出大量的經典之作。但先前閩南語歌曲的曲風與內容已奠定了閩南語歌曲發(fā)展的基調,因此,這一時期仍有大量以“情”為主題的作品問世??傮w而言,閩南語歌曲中的“情”主要可分為愛情、親情、友情與鄉(xiāng)情四種,這些歌曲將兩岸閩南人重情重義的感情觀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
表達愛情的閩南語歌曲不勝枚舉。既有如《閑花嘆》《寄給哥哥一封信》《望你早歸》等以女性的視角表達對離鄉(xiāng)在外的男性的思念之情,又有如《雙人枕頭》《感謝你的愛》《烘爐茶古》《恩愛》等通過男女對唱用直抒胸臆的方式互訴衷腸、互表愛戀之情,還有如《初戀》《男人情女人心》《雪中紅》《舊情也綿綿》等表達了對于逝去之愛的無限懷緬之情,更有如《返來阮身邊》《樹枝孤鳥》《愛愈深傷愈深》《無情的人》等描繪了愛人變心離棄的痛苦以及對昔日愛情的不舍相互交織而產生的矛盾之情,等等。這些感情無論是甜蜜美好還是撕心裂肺,無一不是刻骨銘心。雖然不乏一些背棄感情之徒存在,但從整體上看,海峽兩岸大部分的閩南人還是十分看重愛情的。
至于與親情相關的閩南語歌曲,亦比比皆是。創(chuàng)作于臺灣光復后的閩南語歌曲《媽媽請你也保重》,表達了背井離鄉(xiāng)出外打拼的孩子對于身在故鄉(xiāng)的母親的思念之情,并希望母親身體康健,等待自己事業(yè)有成光榮回鄉(xiāng)。這首歌在不同的時代均能引起人們的共鳴,因此傳唱了幾十年仍久盛不衰。謝雷與謝小魚父子共同演繹的一系列歌曲,如《爸爸我愛你》《牽你的手》《父子情深》等,均是表達父子親情的作品。其中,《父子情深》一曲傳唱度最高,謝小魚演唱的“日頭彼呢大,天氣彼呢熱,爸爸你甘會嘴干?提手巾仔來乎你拭汗,大漢我會做好子,有孝你辛苦甲阮成”這幾句更是通過孩子的視角來表達對父親的愛,融化了無數父親的心,使他們?yōu)橹鴦忧椤J捇推娴摹栋叩脑挕芬约啊栋⒐呐f皮衫》兩首歌回憶了小時候與阿嬤和阿公生活的點滴,傾訴了對于身在天國的阿嬤和阿公強烈的思念之情。當然,也有體現兄弟間手足之情的作品,如《兄弟情深》。這首歌是泉州人黃文彬和黃寶生兄弟所創(chuàng)作,兄弟倆雖不是專業(yè)歌手,但憑借這一首歌摘得“2004中華閩南語歌曲青年歌手電視大賽”的桂冠。
兩岸閩南人的友情不只是單純的友誼,還包含了為朋友兩肋插刀的“仗義”,這種情感自然也通過閩南語歌曲而流露出來。《大頭仔兄弟》這首歌便很好地詮釋了朋友之間的這種義氣。歌詞中的“兄弟會逗陣,是一句義氣,你來牽成我,我來牽成你,遇到困難來相挺”直截了當地表述了朋友之間互幫互助,遇到困難時仗義相挺的情感,“一個是鋤頭,一個是畚箕”這句更是運用了比喻的手法將朋友之間那種親密無間的關系表現了出來?!杜笥亚椤愤@首歌先是用“友情的鼓勵甲安慰,親像沙漠中的泉水”一句表達了友情如同荒漠中的甘泉一般可貴,接著又通過“講氣魄論義理,做代志阿沙里,今日你來牽成我,明日換我支持你”表述了朋友之間豪爽給力,相互支持的情誼,最后一句“好朋友是咱成功的本錢”則將歌曲的情感表達推向了高潮,對于好朋友在自己通往成功之路所起到的作用給予了充分的肯定。還有諸如《手足》《你是我的兄弟》《世界第一等》等一系列歌曲也通過各種不同的角度來描述兩岸閩南人對友情的詮釋。
鄉(xiāng)情也是以“情”為主題的閩南語歌曲的主要表達內容之一,《黃昏的故鄉(xiāng)》《故鄉(xiāng)》等歌曲便是其代表?!饵S昏的故鄉(xiāng)》原是日本歌手三橋美智也于1958年11月錄制的一首日文歌曲,后由文夏重新填上閩南語歌詞并翻唱。歌曲的開篇便以“叫著我,叫著我,黃昏的故鄉(xiāng)不時地叫我”這三句故鄉(xiāng)對游子的呼喚先聲奪人,之后又描述了游子身在異鄉(xiāng)卻歸不得,只能在午夜夢回時擁抱故鄉(xiāng)的山水,并托白云捎去對家鄉(xiāng)的母親的思念之情?!饵S昏的故鄉(xiāng)》字字入情,聲聲入心,是閩南語歌曲中一顆重磅的催淚彈,也是身處海外,特別是那些十數年沒有回臺的臺灣閩南人每逢聚會必唱的曲目之一。《故鄉(xiāng)》是葉啟田的代表作之一,這首歌描述了出外打拼的游子夢回故鄉(xiāng),見到了故鄉(xiāng)的紅磚厝以及故鄉(xiāng)的親人,從而備受鼓舞,并立志有朝一日一定會獲得成功,榮歸故里。歌詞中沒有一句陳述游子對故鄉(xiāng)的念想,但卻將這一份思鄉(xiāng)之情融凝在故鄉(xiāng)的一磚一瓦以及親人的音容笑貌之中,并通過質樸無華的歌詞自然地流露出來。
上述這些描述情與義的閩南語歌曲,將兩岸閩南人的感情觀充分展現出來。無論是熱烈奔放,還是溫婉含蓄,都充分體現了兩岸閩南人重情重義的人文價值取向。當然,從這些閩南語歌曲中還能進一步洞悉兩岸閩南人的情與義在不同時代的不同表現方式以及情義背后的社會心理隱喻。
閩南人這一群體主要是由來自中原的移民與當地的閩越族后裔不斷融合而形成的。唐代,陳政、陳元光將軍率唐府兵入閩以及王潮、王審知率軍入閩,均帶來中原及北方漢人尤其是軍人的剽悍民風,并逐漸融入閩南民眾的人文性格中。宋末,蒙古鐵騎南下入閩,許多閩南人紛紛投軍抗元,更有如陳吊眼等英杰組織起義軍加入抗元的斗爭。到了明代,特別是在嘉靖年間,倭寇大肆侵擾我國東南沿海地區(qū),燒殺劫掠,無惡不作,以致“沿海數千里,生靈靡不荼毒”[8]。朝廷派戚繼光、俞大猷等將領率軍奔赴我國東南沿海一帶,展開抗倭斗爭?!伴}省沿海之民,素稱勇悍。倭賊初犯浙直,水陸之兵皆募于閩。沖鋒破陣,皆推讓閩兵?!保?]其中,“閩漳、泉習鏢牌,水戰(zhàn)為最”[10],并作為俞大猷軍隊中的抗倭骨干力量而屢立戰(zhàn)功。為了配合俞大猷、戚繼光軍隊的抗倭斗爭,同時也為了更好地保護自己的生命及財產安全,閩南各地的鄉(xiāng)民都紛紛組織民團,操練武藝,以抗倭患。經過了十幾年的持續(xù)抗爭,中國軍民最終成功趕走了倭寇,贏得了戰(zhàn)爭的勝利。素來剽悍尚武的閩南人經過數次戰(zhàn)爭的洗禮,漸漸形成了敢于抗爭的人文精神。清軍入關后,閩南的許多熱血男兒又毅然加入鄭氏大軍,同清軍展開激烈的斗爭。閩南人敢于抗爭的精神在這場反清戰(zhàn)爭中再次得到強化,又在鄭成功驅荷復臺后隨著軍事移民而傳播到臺灣。乾隆五十一年至五十三年(1786~1788)在臺灣彰化發(fā)生的林爽文事件,便是這種抗爭精神在臺灣扎根生長的體現。因此,敢于抗爭便逐漸成為兩岸閩南人一個突出的行為觀,并一直影響至今。這在傳世的閩南語歌曲中自然也能覓見其蹤。
日據時期的臺灣,日本總督府以臺灣民俗歌謠具有諷刺日本政府的意味而嚴令禁唱,民間歌謠的傳播與發(fā)展受到沉重的打擊。但是,閩南語歌曲的創(chuàng)作也因此拉開了新的序幕,并在這一時期涌現出了許多優(yōu)秀的作品。其中,便有一些歌曲充分體現了臺灣閩南人的抗爭精神,這些歌曲大致上可分為社會運動歌曲和以沖破傳統觀念為主題的歌曲兩大類。所謂的社會運動歌曲,是指在20世紀20年代的“非武裝抗日時期”,臺灣的抗日人士寫下的具有政治宣傳及文化啟蒙意義的歌曲,如《臺灣自治歌》《臺灣議會設置請愿歌》《咱臺灣》《白話字歌》等。這些歌曲表達了臺灣閩南人當時的政治以及文化訴求,臺灣閩南人以此向日本政府抗爭,從而爭取本應屬于自己的權利??梢哉f,這些歌曲就是臺灣閩南人的抗爭精神的具體外化形態(tài)。至于那些以沖破傳統觀念為主題的歌曲,則是通過表現出對傳統的抗爭行為來反映臺灣閩南人的抗爭精神?!短一ㄆ洝繁闶且粋€典型的代表。這首歌的歌詞“架構在電影故事的發(fā)展,除敘述分段劇情之外,也借此鼓吹要調整封建社會下因階級劃分所產生的婚姻制度,打破因階級所造成之迷思,并倡導自由戀愛的觀念”[11]。此外,《跳舞時代》《算命先生》等歌曲亦屬于此類。前者描繪了男女共舞的社交活動,以此表達沖破傳統男女觀念的愿望,并倡導自由戀愛;后者則批判了算命的陋俗,表現了在新文化運動下人們打破傳統的思維觀而產生了新的符合現代社會的思維方式。
光復后不久,臺灣人隨即經歷了“二·二八事件”,之后一直到“解嚴”為止,臺灣人都生活在高壓的政治環(huán)境中。因此,這個階段閩南語歌曲創(chuàng)作的主題相對保守,帶有抗爭思想的作品極其罕見?!敖鈬馈币院?,臺灣人民長期被禁錮的靈魂得到解放,再加上當時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也帶來了不少社會問題,因此,“解嚴”后特別是到了20世紀90年代初期,便涌現出了一批諷刺社會百態(tài)的批判精神十足的歌曲,如《1990臺灣人》。這首歌開頭的前三句“臺灣股票淹肚臍,臺灣厝價淹下骸,臺灣槍子淹目眉”便開門見山地揭露了當時的社會問題,后又有“市長大人叫咱大家不要著急,將來擱有國民住宅等著你,我講市長大人感謝你的好意,到時請你派人來阮墓前通知”這幾句闡述了政府官員無力解決房價居高不下的問題,而只是給民眾描繪了海市蜃樓的愿景,從而引來了民眾的強烈批判。歌詞中諸如此類的嘲諷之語頗多,以此表達民眾對社會現實以及執(zhí)政者的不滿情緒。除了《1990臺灣人》以外,《抓狂歌》《我是神經病》等歌曲亦屬此類。這些作品便是兩岸閩南人敢于抗爭的行為觀在新的社會背景下的一種折射,同時亦從側面反映出這種敢于抗爭的行為觀已經成為兩岸閩南人的一種群體社會心理。
隨著社會與經濟的發(fā)展,90年代的臺灣社會地位高低懸殊與貧富差距擴大的現象十分嚴重,閩南地區(qū)的這一社會現象也開始初露端倪。一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感覺自己被社會逐漸邊緣化而失去了群體歸屬感,心理平衡陷入了危機。于是,這些人敢于抗爭的群體社會心理也逐漸異化,衍生出了桀驁叛逆的行為觀,并淪為“歹仔”,終日游手好閑,尋釁滋事,甚至為非作歹,危害社會安全。有些人最終醒悟,開啟了新的人生;有些人則仍舊執(zhí)迷,最終落得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下場,甚至自己還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因此,作為社會心理的寫照,這一時期的閩南語歌曲便涌現出了許多以“歹仔”為主題的作品。常見的有諸如《歹仔的心聲》以及《監(jiān)獄浪子淚》等表達了“歹仔”的悔悟之情的歌曲,以及諸如《歹路不通行》和《歹仔勸世歌》等奉勸世人莫要成為“歹仔”而作歹的歌曲。作為社會意識的一種具象化形態(tài),閩南語歌曲不僅如實反映了兩岸閩南人敢于抗爭的群體社會心理以及由此而衍生出的桀驁叛逆的行為觀,而且具有強化功能和導向作用,鼓勵人們勇敢表達自己的合理訴求,維護自己的正當權利,同時也奉勸、教育那些思想與行為產生偏差之人痛改前非,走上正道。
音樂來源于生活,在幾十年的發(fā)展進程中,閩南語歌曲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傳世之作,這些歌曲所表達的主題以及所反映的社會現象與時代精神都是人們生活的一個縮影。透過閩南語歌曲這扇窗,我們亦能從中窺見兩岸閩南人拼搏進取、重情重義、抗爭叛逆這些人文價值取向。然而,這只是兩岸閩南人人文性格的顯性特征。構成兩岸閩南人多元復合的人文性格的,還有許多潛在的隱性因素。
身處海洋環(huán)境,兩岸的許多閩南人必須向大海討生活。無論是出海打漁還是經商,單靠個人薄弱的力量是無法做到的,因此兩岸閩南人常常以地緣或血緣關系為紐帶,組成團隊,進行作業(yè)。面對著海洋環(huán)境的艱險,團隊的每一個成員都必須齊心協作、各盡其力。因此,大海兇險多變的自然環(huán)境在鑄就兩岸閩南人拼搏進取的性格特征的同時,也賦予了其在拼闖時注重集體協作,講求團結一致的特質。大海無情人有情,在惡劣的海洋環(huán)境中,人與人之間的互助協作就愈加的彌足珍貴,彼此結下的友誼也就愈加的情深義重。朋友之間雖無血緣關系,卻是義字當頭,彼此仗義相挺,必要時甚至舍身相助。因此,兩岸閩南人在重情重義的背后,更有一股豪俠任氣之勁在血液里流淌。此外,海洋環(huán)境的反復無常增加了許多未來的不確定性,這也導致了兩岸閩南人在敢于抗爭之余,也養(yǎng)成了及時享樂、一擲千金的行為觀。
由此可見,從本質上而言,兩岸閩南人的人文性格其實是一種典型的海洋性格。這在大陸性格居主導地位的中國人之間,具有十分獨特的價值和重要的意義。在閩臺交流日益密切的時代背景下,深諳兩岸閩南人人文性格的海洋性,不僅能更好地把握閩南與臺灣區(qū)域文化的內涵實質與變化發(fā)展,而且對今后與臺灣關系的進一步發(fā)展也有所裨益。
注釋:
[1]鄭鏞:《論漳州人的人文性格》,《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
[2]葉倩:《論閩南語歌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策略》,《咸寧學院學報》2011年第11期。
[3][11]施沛琳:《傳播與流變:海峽兩岸閩南語歌曲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85頁,第102頁。
[4]袁贊禮:《社會思潮:結構、功能、特征和類型》,《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第3期。
[5]永泰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永泰縣志》卷三十四·第四章·第三節(jié)“墓志”,北京:新華出版社,1992年,第823頁。
[6]民國《同安縣志》卷之三十五,《中國地方志集成:福建府縣志輯》第4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第292頁。
[7](清)光緒《漳州府志》卷之二十四,《中國地方志集成:福建府縣志輯》第29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第486頁。
[8](明)鄭若曾撰:《籌海圖編》卷四《福建倭變記》,見《中國兵書集成》第15~16冊,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0年,第354頁。
[9](明)俞大猷:《正氣堂集近稿與議稿·鎮(zhèn)閩議稿》,見俞大猷:《正氣堂全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87頁。
[10]鄭樑生:《明代倭寇史料(第三輯)》之《兵志》,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第922頁。
〔責任編輯吳文文〕
On Humanistic Value Orientation of Cross-strait Minnan People Viewed from the Songs in Minnan Dialect
Ma Huaming
The songs in Minnan dialect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veryday life of cross-strait Minnan people.Composed in different times,the songs express the people’s varying living and social conditions,but their embodied humanistic value orientation of cross-strait Minnan people they reflect has never changed with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Minnan songs,this paper explores the unchanged humanistic value orientation of cross-strait Minnan people in different periods,i.e.enterprising spirit,affection and friendship valuing and courage to struggle for ideal.
songs in Minnan dialect,cross-strait Minnan people,humanistic value orientation,enterprising spirit,affection and friendship valuing and courage to struggle for ideal
馬華明(1988~),男,福建漳州人,閩南師范大學閩南文化研究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