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曉聲
我和“老漢”
◎ 梁曉聲
1977年,我被分配到北京電影制片廠的編輯部工作。當年,北京電影制片廠的編輯部分為三個組。1983年,作為編輯的我從外稿組調(diào)到了組稿組,就是定向與較成熟的作家、編劇進行聯(lián)絡的組,“老漢”是我的副組長。兩年后,“老漢”到了編劇組任副組長,不久我也調(diào)到了編劇組。我們的關(guān)系一直很好。
在北影,我自然萌生過創(chuàng)作電影劇本的念頭,但很快便意識到,那是“難于上青天”的。北影幾位資深的老編劇尚且屢屢失敗,哪兒輪得上我呢?
于是在我們北影,“老漢”成為“梁曉聲小說”之“改編專家”。我的小說要改編成電影劇本,幾乎皆完成于“老漢”筆下?!袄蠞h”改編我的小說之前,看得認真,想得也周到。我們那種原著和改編者之間的合作,默契到像是一個人的程度。通常我一聽完他的改編想法,往往無須補充什么,提醒什么,只說:“好哇,老漢,就照你的想法改唄!”于是一兩個星期,我便見到了改編劇本。字跡工整,幾乎沒有涂抹。讀后,我只一句話:“滿意,就這樣了?!?/p>
我和“老漢”最成功的合作是《西郊一條街》的改編。那是我一篇2萬字左右的短篇小說,我們共同將它構(gòu)思成了30集的電視劇本。那時我已調(diào)至中國兒童電影制片廠工作,他已退休。他體恤我在時間和精力方面的不足,照例由他擔任創(chuàng)作。我們討論了四五個晚上,之后“老漢”僅用兩個月的時間就創(chuàng)作出了初稿。那是專為鄭曉龍導演創(chuàng)作的劇本,可由于當年城鄉(xiāng)間的戶口問題是敏感問題,被歸在了不得觸碰的禁區(qū)一類,所以當年沒拍成。我因“老漢”的一番大辛苦付之東流,耿耿于懷了很久。
事實上與“老漢”合作,那過程不但默契到極致,而且還是一種友情的享受。
如今,哪兒還能指望能有這樣的合作者呢?
(摘自《恰同學少年》江蘇人民出版社 圖/陳明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