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越
(山東師范大學(xué) 山東 濟南 250014)
山水 佛理 游仙 玄談
——淺析《游天臺山賦》的思想內(nèi)涵
趙 越
(山東師范大學(xué) 山東 濟南 250014)
孫綽的《游天臺山賦》是魏晉時期山水賦的名作之一,作者以清麗靈動之筆來極盡天臺山風(fēng)光的鐘靈毓秀,在山水之間寄寓了自己的人生理念。更重要的是作者于山水之中融合了佛理、游仙、玄談。
游天臺山賦; 山水;佛理; 游仙; 玄談
孫綽是東晉時期著名的玄學(xué)家與文學(xué)家,他博學(xué)善思,放曠山水,并且信奉佛教,并且依附玄學(xué)來推行自己的宗教理念?!队翁炫_山賦》作為孫綽的得意作品之一,可以說是仙佛思想與山水盛景的融合,體現(xiàn)了當(dāng)時社會佛教興盛后佛理、游仙與玄談思想的交融。
東晉時期,佛教十分興盛,孫綽信奉佛教,對佛教文化更是推崇,他在《游天臺山賦》中將佛教文化融合到自己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中。如“被毛褐之森森,振金策之鈴鈴”中的“金策之鈴鈴”所言是佛教中的法器錫杖的鈴聲。而“法鼓瑯以振響,眾香馥以楊煙”描繪的則是寺廟中擊鼓燒香的香煙繚繞的場面?!皯?yīng)真飛錫以躡虛”這里的“應(yīng)真”為佛家的羅漢。這些佛家術(shù)語,作者可謂是如數(shù)家珍。作者在游覽天臺山的美景之間,由景而生出摒棄塵俗、回歸心靈之意。
而最令人稱道的是孫綽于名山中闡釋佛理?!缎慕?jīng)》中有句佛理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①?!翱铡睘橐蚓壓秃隙囊磺惺挛铮吧敝赣行?、色、相的一切物,“色”卻只是概念意義上的“色”,其“本身”卻是“非色”,也就是“空”,亦為“色即是空”?!吧划惪眨詹划惿边@樣的”空色觀“在《游天臺山賦》中亦有體現(xiàn):“泯色空以合跡”,《文選》注曰:“言有即滯有,故釋典泯色空以合其跡。”,“郭象《莊子注》曰:‘泯,平泯也?!衷唬骸灸﹥?nèi)外,悵然俱得,泯然無跡。’”泯滅“色”與“空”的界限,“色”、“空”相融,使其合二為一。這樣的“泯色空以合跡”與《心經(jīng)》中的“色空觀”可謂一致。
孫綽的天臺山之游,具有求仙訪道的性質(zhì)。天臺山作為“靈仙之所窟宅”,“夫遺世玩道、絕粒茹芝者,烏能輕舉而宅之”,仙人所居之處,不是修道的絕世高人怎能輕易居住呢。于是作者“仍羽人于丹丘,尋不死之福庭”,為了能夠求仙問道、祈求長生不死,開始了艱難的攀登天臺山的旅程:“披荒棒之蒙籠,陟峭崿之崢嶸。濟棲溪而直進(jìn),落五界而迅征??珩妨畱翼悖R萬丈之絕冥。踐莓苔之滑石,搏壁立之翠屏?!贝┰矫艿牟菽?,涉過湍急的溪流,經(jīng)過陡峭的懸崖和附滿苔蘚的滑石......一路上披荊斬棘,終于抵達(dá)了傳說中的“仙都”。“雙闕云竦以夾路,瓊臺中天而懸居。朱閣玲瓏于林間,玉堂陰映于高隅。彤云斐玉以翼欞,皎日炯晃于綺疏?!杯倶恰⒂衽_、朱閣、瑤林......這樣飄渺、如真似幻的美景,已不再是真實的天臺山,而是作者想象中的道家仙境。
這篇賦中的思想也多受道家思想的影響?!疤撨|闊而無閡,運自然之妙有,融而為川瀆,結(jié)而為山阜。嗟臺岳之所奇挺,實神明之所扶持”此句所體現(xiàn)的是道生萬物的思想?!暗馈彼从吵鰜淼囊?guī)律是自然而然的,宇宙天地萬物均遵循著“道”的規(guī)律。所以自然之中所形成的山峰的雄偉,河川的澎湃,均是順應(yīng)“道”的規(guī)律而成?!队翁炫_山賦》中的道家思想的另外一種體現(xiàn)則是“長生”的思想。與佛家的“輪回”思想不同,道家所追求的是人如何不死,長生不老,在這一點上,作者也是十分推崇的,“尋不死之福庭”,探尋不死的幸福之地,從而羽化成仙,生活在“惠風(fēng)佇芳于陽林,醴泉涌溜于陰渠”的“仙都”,天臺山是一個“皆玄圣之所游化”的靈氣充沛的福地,許多仙人在此羽化成仙,所以孫綽選擇攀登天臺山的本質(zhì),皆因如此。
孫綽在《游天臺山賦》的序中寫道:“然圖像之興,豈虛也哉......余所以馳神運思,晝詠宵興,俯仰之間,若已再生者也。方解瓔珞,永托茲嶺,不任吟想之至,聊奮藻以散懷。”據(jù)此可知,作者并未親自游覽過天臺山,而是一篇由心所想的虛擬之作。而這篇發(fā)揮了想象力的“游心”之作,正是玄學(xué)思想的一種體現(xiàn)。莊子提倡“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以及“精神四達(dá)并流,無所不及”這樣的精神的自由?!队翁炫_山賦》以心為眼,在精神的世界里盡情的馳騁,勾畫出一幅壯闊的山水圖,給所讀之人以相當(dāng)真切的感受,無不以此為真。神游過后,“于是游覽既周,體靜心閑?!眱?nèi)心得到了凈化,擁有了超脫世俗的玄遠(yuǎn)情懷,玄理入山水,兩者的相融,是《游天臺山賦》的魅力所在。
魏晉時期的玄學(xué)家的主要辯題是“名教”與“自然”的關(guān)系,因此為了擺脫“名教”的束縛,達(dá)到精神上的自由,他們大多縱情于山水自然,在自然中去尋找精神的寄托?!队翁炫_山賦》中作者與山水的親近顯而易見,“蘇萋萋之纖草,蔭落落之長松”、“過靈溪而一濯,疏煩不想于心胸”,芳草萋萋、落落長松的美景,洗滌心中煩悶的靈秀小溪。
孫綽在完成了這篇《游天臺山賦》后,迫不及待的拿給友人范榮期看,無不自豪的說:“卿試擲地,當(dāng)作金石聲也”②。范榮期開始并不相信,譏諷道:“恐子之金石,非宮商中聲”③,可是每讀至佳句,就絕口稱贊道:“應(yīng)是我輩語”④,這篇擲地金石聲的佳作,可謂是流傳千古。瀑布銀河、飛流直下的山水美景,光怪陸離,縹緲奇幻的“仙都佛國”,為天臺山增添了神奇的色彩。“悟遺有之不盡,覺涉無之有間;泯色空以合跡,忽即有而得玄”,于山水中感悟到玄理的“有無”與佛理的“色空”。“渾萬象以冥觀,兀同體于自然”,心靈與自然融為一體,盡情的暢游。這篇融山水、佛理、游仙、玄談于一體的辭賦,正是魏晉時期思想交融的一個縮影。
注解:
① 金剛經(jīng)·心經(jīng)》[M],北京:中華書局,2010
② ③④余嘉錫,《世說新語箋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1] 蕭統(tǒng)編、李善注《文選》[M].北京:中華書局,1987
[2] 羅宗強,《玄學(xué)與魏晉士人心態(tài)》[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趙越(1992-),女,漢族,山東淄博,碩士,山東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中國古代文學(xué)專業(yè),研究方向為先秦捍衛(wèi)魏晉南北朝。
I20
A
1672-5832(2016)08-003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