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靜
再論馬克思哲學的“實踐本體論”
張 靜
馬克思哲學認為人來社會是人的實踐活動的結(jié)果,是人的實踐活動在時間和空間中的展開,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哲學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
馬克思哲學 人的本質(zhì) 實踐性
首先,我們對“本體論”的含義作一簡要介紹。在西方哲學史上亞里士多德綜合了古希臘哲學關于萬物本原的思想,把希臘哲學的認識成果凝練在實體范疇之中。提出了“第一哲學”,它以“存在本身”或“作為存在的存在”為對象,尋求最初的根源或最高的原因,由此便認為本體論是研究變中之不變的實體性東西的學說。亞里士多德提出,首先應該確定,什么是最真實的存在,為此,他提出了實體范疇。他的所謂實體就是獨立而不依賴于其他事物的存在。他認為哲學的任務就是研究實體的原理與原因,實體最基本的原因就是質(zhì)料和形式。質(zhì)料就是事物所由成的基質(zhì)、材料,形式是事物所以成的原型、本質(zhì)。在亞里士多德看來,早期自然哲學家們提出的各種本原、原初物,不過只是提出了某種具體的質(zhì)料,而柏拉圖所強調(diào)的理念,突出了事物形成的另一方面的原因,即形式的原因。亞里士多德把原子論與理念論綜合在一起,使雙方的本原各成為實體的一個方面的原因,認為,實體有三類質(zhì)料、形式、這兩者所合成的個別事物。但亞里士多德把原因看作更真實的存在,取代個別事物而自成為實體。這樣,實體范疇除獨立存在的含義外,又有了本質(zhì)、原因的含義,本質(zhì)與原因作為實體為萬物的本原,這是亞里士多德對本體論含義的基本解釋。
從以上分析還可以看出,本體論本身即包含著經(jīng)驗論與唯理論的認識論對立。經(jīng)驗論的基本特征是相信感覺的確實性,忽視理性思維的能動作用,否認任何超感覺的實在性,具有實證傾向。與這種基本特征相適應,經(jīng)驗論否認一般本質(zhì)的實在性,因為一般是無法感覺與實證的。這樣,經(jīng)驗論必然把實體理解為個別、具體的實在?;舨妓拐J為實體就是物體,世界是個別物體的總和。在他看來,世界上只有“永遠單一的存在物”,每一個物體“都是一個個體和單一體”。法國唯物主義者和費爾巴哈也是這樣主張的。他們把宇宙看作是一切個別事物的機械集合,只承認在感性之中有實在,否認一切不能直接感知的實在性。經(jīng)驗論所取得的重大理論成果是唯物論思想,把萬物看做是可以感知的單個具體物的存在,把世界理解為自然本身,其根本缺陷是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唯理論的基本特征是相信人的理性,突出思維的能動作用,肯定理性把握超感覺的實在性的能力。因此,唯理論肯定超感性的共相的實在性,并且認為共相是事物的本質(zhì),是真正的實體。唯理論所堅持的普遍實體作為具體事物的形式,實際就是具體事物內(nèi)在的本質(zhì)或規(guī)律。思維把握普遍實體或一般本質(zhì)要運用概念,就是說,一般本質(zhì)作為客觀存在是思維客觀對象與內(nèi)容,思維、概念則是這種客觀內(nèi)容的主觀形式。辯證思維是唯理論哲學取得的重大認識成果。唯理論哲學克服了一般本質(zhì)作為單個實體而獨立存在的片面性,經(jīng)過斯賓諾莎的準備,黑格爾實現(xiàn)了這一成果。黑格爾運用辯證的方法構造了一個概念的邏輯體系,這個概念體系作為世界的普遍本質(zhì)、實體,不是獨立于世界之外的存在,而真正成為規(guī)律的普遍體系。唯理論以唯心主義形式所達到的辯證思維的認識成果,是馬克思新的哲學創(chuàng)立的直接思想來源之一。
馬克思哲學正是在批判地繼承和吸收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礎上,實現(xiàn)了哲學的革命性變革,創(chuàng)立了新的社會歷史觀。從馬克思哲學對黑格爾哲學和費爾巴哈哲學思想的繼承來看,黑格爾哲學世界的本質(zhì)是一個由純粹先驗的范疇推演所構成的抽象王國,自然界和人類歷史不過是這個純邏輯的世界的外化;費爾巴哈批判黑格爾的思辨哲學,要求把自然界和人作為哲學的對象和出發(fā)點,但是,費爾巴哈把人理解為抽象的人,把自然理解為外在于人的客體的直觀的自然。他最終沒有找到一條從他自己所極端憎惡的抽象王國通向活生生的現(xiàn)實世界的道路。馬克思哲學視野中的“世界”,既不同于舊唯物主義哲學的“自然世界”和費爾巴哈哲學的“人本世界”,也不同于唯心主義哲學的“精神世界”或“邏輯世界”,當然更不是什么包括人的實踐和認識活動尚未接觸到的未知世界在內(nèi)的無限的“整個世界”,而是以人的實踐活動為基礎的自然、社會和人相統(tǒng)一的“感性世界”、“現(xiàn)實世界”、“對象世界”。自然、社會和人是這個世界的三大領域,但它們不是彼此分隔和互相外在的三個世界,而是通過人的實踐活動聯(lián)結(jié)而成的一個世界。自然是經(jīng)過人的實踐活動改造過的自然是人化的自然;人類社會是建立在人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基礎之上的,是人的實踐活動的產(chǎn)物;人是社會的人,人的本質(zhì)在現(xiàn)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因此,可以把馬克思哲學的世界觀理解和表述為以實踐為基礎的自然、人類社會和人的統(tǒng)一。自然是人化的自然,人類社會正是建立在人化自然,建立在人的實踐活動基礎之上,人的本質(zhì)在于人的實踐性,在現(xiàn)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化自然、人類社會、人本身皆是人的實踐活動的產(chǎn)物。實踐是人的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區(qū)別于其他一切自然物的本質(zhì)所在。所以歸根結(jié)底,唯物史觀的創(chuàng)立是建立人的實踐觀點的基礎之上。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
[2][英]羅素,何兆武,李約瑟譯.西方哲學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6).
(作者單位: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學院)
張靜(1979-),男,馬克思主義哲學博士,研究方向:唯物史觀與社會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