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琳
(河北大學 河北 保定 071000)
論中外民族音樂之審美
范 琳
(河北大學 河北 保定 071000)
音樂的審美功能,即音樂的藝術功能包括著音樂的審美性。音樂的藝術功能又表現(xiàn)性和實用性、娛樂性和審美性、感性與理性、個體性和群體性。通過比較音樂學對中外民族音樂進行對比,在結構、曲式、調(diào)性以及風格上進行比對研究,從而更好的分析中外民族音樂審美。同時我們也面臨著是否真正熟知本國民族音樂的特點極其特有審美。
中外民族音樂;審美;結構;建議
1.1 音樂審美
在我們在演奏或欣賞一首優(yōu)秀音樂作品時,都會情不自禁地被它產(chǎn)生出來的誘人魅力所打動,隨著此起彼伏的曲旋律心生蕩漾,與此同時仿佛我們的思緒飄到了九霄云外,跟著律動被作曲家?guī)У搅诉@片美麗的“新大陸”上,美妙歌聲充滿了澎湃的內(nèi)心,心情愉悅并精神得到了升華,此刻的感受與內(nèi)心的感動就是音樂的審美功能,這是一種超脫世俗精神世界的享受。
1.2 音樂的審美功能
音樂的審美功能,即音樂的藝術功能包括著音樂的審美性。音樂的藝術功能又表現(xiàn)性和實用性、娛樂性和審美性、感性與理性、個體性和群體性。例如在歌劇《白毛女》中楊白勞的唱段中選曲于一首山西民歌《揀麥根》的音樂旋律并加以改編,使得音樂內(nèi)容飽滿、富有人物窮農(nóng)民的濃烈鄉(xiāng)土氣息,將楊白勞傷感、蒼涼的窮困音樂形象印刻在觀眾心里,繼而提高了這一歌劇中楊白勞音樂片段的審美價值;藝術功能中的群體是由諸多個體組成;感性思維是音樂藝術實踐的基礎,然而音樂自身形態(tài)構成要素是符合邏輯規(guī)律的音樂調(diào)式、曲式結構、發(fā)展手法、咬字潤腔、襯腔襯詞等,例如在山西民歌《刨山藥》中運用的襯詞“斯溜”、“咕咚”等具是方言擬聲襯詞;即興性是民歌創(chuàng)作的基本特點,因而中國民歌的音樂創(chuàng)作大多是以感性思維為主。但民間器樂、戲曲、曲藝音樂的曲牌等都有理性的思維創(chuàng)作。
2.1 比較音樂學
在大革命期間,由于“四人幫”的破壞,我國民族音樂學的研究處于停滯狀態(tài),度過這段厄運般的時光,民族音樂學的研究進行了搜集、恢復。著名音樂學家王光祁先生在比較音樂學中,就是從繼承歷史遺產(chǎn)著手,將中國與世界范圍內(nèi)的民族音樂進行比較和研究,他將世界民族音樂分為三大類:中國樂系、希臘樂系、波斯阿拉伯樂系。還進行了樂制研究,當時主要以研究民族音階及音律為主。劉天華則以實際采風對中國民族音樂進行調(diào)研活動,主要在中國戲曲與民間器樂和民歌采錄為主,他們的研究、作品及論斷都是沿用我國古代歷史遺產(chǎn),都包含了三分損益法、新法密率等傳統(tǒng)理論,因此論述中外民族音樂審美離不開比較音樂學。
2.2 中外民族音樂審美差異
中國民族音樂多以線性思維為主的音樂審美形態(tài),多以旋律表現(xiàn)為主,即“支聲復調(diào)”,自然缺少多種聲部的結構,多數(shù)具有濃烈的民族風格。國外音樂多為神浪漫而又神秘,為宗教服務居多,音樂結構規(guī)整,鋼琴加入使之具有抒情、浪漫、自然的風格,中西民族音樂有各具韻味的時代和地域特色。嚴格的說,我國民族音樂應該從歷史久遠的古代音樂挖掘,至今保留著古琴的重要音樂文獻,例如《胡笳十八拍》、《瀟湘云水》等,我們后人進行整理、挖掘、制譜、演奏等。以西方喜劇結構與中國戲曲結構進行對比,西方喜劇結構分為開場、序幕;場、幕;退場、尾聲。中國戲曲結構分為:楔子;折、出;收煞。我們的楔子在一定意義上和西方戲劇中的開場、序幕類似,楔子用來敘述戲曲人物、背景、主要音樂情緒。隨著中西文化不斷交融,我國創(chuàng)作出以古代民族文化遺產(chǎn)為原型的現(xiàn)代中西結合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例如現(xiàn)代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是將中國古代《梁山伯與祝英臺》美好的神話故事為創(chuàng)作題材,進行編曲創(chuàng)作,此曲是運用了西方奏鳴曲曲式音樂結構單三部曲式結構呈示部、展開部、再現(xiàn)部。中國古代民族音樂中器樂曲中的結構不是很明確,在琵琶曲目《三六》中出現(xiàn)很多主題變奏的音樂片段,合頭的部分進行串聯(lián)給人以回旋的感覺,這就是我國民族音樂特有的審美,它與西方回旋曲式不同,體現(xiàn)出我們民族音樂特有的審美。歐洲民族音樂多是以教會音樂為本的延伸,這與西方宗教信仰有極大的關系,大約在中世紀后期開始,歐洲各民族形成了各自的風格和體裁,根據(jù)地域、交通、風俗等區(qū)分,例如西班牙和葡萄牙北部的音樂與意大利北部相似,意大利中部地區(qū)發(fā)現(xiàn)有近東音樂影響,音樂明亮高亢、裝飾性強,具有一定的民族地方特色審美。在調(diào)性上,中國民族音樂多以民族五聲、六聲、七聲調(diào)式為主。然而在亞非拉地區(qū),在非洲南美等地區(qū)有一些生活在孤島上的人群,生活比較原始,他們的音樂極為簡單,音樂發(fā)展處于初級階段,調(diào)式也只有“三聲四聲”,音樂多來自于當?shù)刈诮毯臀仔g,具有神秘的色彩。亞洲與阿拉伯國家交流頻繁,我國西北地區(qū)民族音樂與阿拉伯民族音樂有文化、物資交流等產(chǎn)生的新音樂,比如新疆十二木卡姆與阿拉伯木卡姆有一定的聯(lián)系,新疆木卡姆的音樂形態(tài)多樣化,音律多,繁復的調(diào)式,節(jié)拍、節(jié)奏和組合形式多樣的伴奏樂器,顯示出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強烈的感染力。拉丁美洲民族音樂,是混合了歐洲與印第安人音樂,個別地區(qū)調(diào)式與中國五聲調(diào)式一致,有別具一格的音樂審美形象。中外民族音樂多彩多姿,審美情趣各具風情。
我國早期音樂教育對西方音樂有所誤區(qū),認為歐洲音樂的就是西方的音樂,在亞洲其他地區(qū)、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區(qū)一樣有不同風味的音樂。審美教育不拘泥于某個地區(qū)音樂的研究。是全世界范圍內(nèi)民族音樂的研究,隨之音樂的審美教育也應該包羅萬象,在學習外國音樂的道路中,大部分人已經(jīng)很少了解本民族的音樂,在一定結構上我們可以借鑒國外音樂曲式結構,但一定不能全盤洋式化,例如當代的綜合類院校的大學生不認識中國戲曲楔子這一結構,解釋說明和國外音樂引子相似才能夠理解,我國音樂教育西式劃嚴重,在一定程度上審美偏向西式劃,我國博大精深的戲曲音樂及各個民族的音樂,如苗族飛歌等,我國56種民族音樂有待著研究與探討,筆者希望通過本文正在學習或想要學習音樂的人勿要全盤國外化,世界萬種音樂審美,中外審美各具特色。
[1] 蔡際洲.從思維方式看中西音樂之比較——關于中國音樂研究 與創(chuàng)作的哲學反思[J].音樂研究,2002,(3).
[2] 郎麗旋 《世界音樂》 陜西 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3
[3] 陳自明 《加強對國外民族音樂的研究》 人民音樂 1983,7,30
范琳(1993-),女,漢族,山西大同人,研究生,河北大學,研究方向:聲樂表演。
J607
A
1672-5832(2016)12-016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