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梅竹
(西北政法大學法律碩士教育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3)
?
淺析“紅罐之爭”
張梅竹
(西北政法大學法律碩士教育學院,陜西 西安710063)
摘要:在商業(yè)活動中,人們往往注重商標權,而忽視商品的包裝裝潢權益保護。在知識產權法領域,國家也沒有專門針對商品的包裝裝潢保護的制定相應完備的法律規(guī)定。立法上缺乏對知名商品包裝裝潢保護的關注,造成實踐中知名商品包裝裝潢侵權案件的紛爭不斷,紛繁復雜,層出不窮。
關鍵詞:知名商品;商標;包裝;社會利益
知名商品特有的包裝、裝潢權益歸屬應建立于相關主體擁有知名商品生產、銷售權利,且實際使用該包裝、裝潢的基礎之上,這是由于特有包裝、裝潢對知名商品的依附性這一本質所決定的。在此前提下,應著重考量兩項因素:一、經營者對該包裝、裝潢所依附的商品成長為知名過程中所作貢獻是否較大;二、該包裝、裝潢對經營者的指向性是否較強。就本案而言,首先,知名商品應指加多寶公司采用王澤邦配方生產、銷售的涼茶產品,其權利主體僅為加多寶公司。其次,正是加多寶公司數年來大力投入生產、營銷、宣傳以及銷售等諸多環(huán)節(jié),促使王老吉涼茶知名全國,對該商品成長為知名商品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而廣藥集團僅生產綠盒包裝涼茶產品,對紅罐涼茶的發(fā)展貢獻相對微小。此外,如前所述,由于加多寶公司在2011年開始生產包括“王老吉”、“加多寶”商標的雙面商標涼茶,兩商標同樣醒目。而通過一系列針對性的營銷宣傳,“加多寶”商標的知名度也顯著提升。紅罐的指示性已經不再僅限于單一的“王老吉”商標權主體,還應包括“加多寶”商標權主體,即加多寶公司。
理論上而言,其一,商標與商品包裝、裝潢本質上是相互獨立且可以分離的,這主要是由于兩者法律屬性、功能側重以及保護路徑上的差異所導致(后文詳述)。其二,如曲三強教授所言:知名商品特有包裝、裝潢作為未注冊商標,與商標雖有交叉之處,可結合使用,但二者之間并沒有必然之聯系,更并不能得出只能二者結合、不可分離的結論。其三,商品的包裝、裝潢一旦成長為知名,一定時間內,真正不能分割的應是其所依附知名商品,而非商標。不能將包裝、裝潢等同視為注冊商標,亦或其組成部分。
就事實而言,雙面商標紅罐涼茶的上市,以及加多寶公司一系列的“商譽移植措施”,直接削弱了紅罐與“王老吉”商標之間的直接關聯度,紅罐所載商譽早已不再僅限于“王老吉”商標權主體。因此,“王老吉”商標與紅罐包裝、裝潢并非不可分離。至于紅罐包裝、裝潢與加多寶公司之聯系,如前文所述,加多寶公司擁有紅罐包裝、裝潢權益,因此,在將此項權益排他性轉讓給他人之前,加多寶公司與紅罐包裝、裝潢是不可分離的。
兼顧社會效益原則是法經濟學視角下的權利沖突協調原則。同一法律爭議,法學理論更關注“公正”價值,而經濟學理論則更側重于“效益”的維護。相對于兩者各有偏頗的理論側重,法經濟學理論則綜合考慮“公正”與“效益”價值,主張在法的公正性基礎之上,追求社會效益的最大化。知識產權沖突本質上體現為有限社會資源的爭奪,法律效益應當得到應有的重視。市場行為的社會性,從本質上決定了其爭議處理必然牽涉到各方利益,從而影響社會效益的增減。保護在先合法權利以及誠實信用原則有時往往尚不足以更好地兼顧社會效益。因此,在協調知識產權權利沖突問題時,應當妥善協調各方利益平衡,采取更靈活的方式,促進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在我國法院的司法實踐中,這一原則的理解和適用尚有待進步與完善。就廣藥、加多寶紅罐包裝、裝潢一案而言,事實證明,無論是對于“王老吉”商標還是“加多寶”商標,涉案特有的紅罐包裝、裝潢都已經產生了極具影響力的社會效益。不論此社會效益的主要貢獻者系何主體,也不論該包裝、裝潢權益歸屬哪方,相對于其他涼茶產品,消費者對于此包裝裝潢對于兩品牌的聯系都具有極高的認同度。割裂兩品牌任一與該紅罐的聯系都是社會效益的極大減損,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從法經濟學角度而言,都是不合理的處理方式。因此,如何在遵從法理的前提之下,盡量保護現有的社會效益,是值得考慮的問題。對此,有學者提出過以民法添附制度為視角,引入財產權補償原則來處理相關權利沖突。但就目前而言,法院若想依照此思路協調相關問題,或許只能通過調解予以實現。更有力的實現途徑,則尚待立法之突破。
參考文獻:
[1]鄭雨晴.知名商品包裝裝潢法律問題研究[D].復旦大學,2013.
[2]徐浩然.知名商品特有包裝、裝潢的保護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4.
[3]馬秋芬.“紅罐”之爭中知識產權問題的法律探究[J].法制與社會,2015,29:57-58.
[4]謝湘輝.紅罐之爭,誰應勝出 試論知名商品特有包裝裝潢權與商譽的歸屬[J].電子知識產權,2013,07:43-49.
[45向波.“不勞而獲”的現實與“公平正義”的神話?——原王老吉涼茶特有包裝、裝潢利益歸屬法律分析[J].知識產權,2012,12:44-49.
中圖分類號:D92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4-0075-01
作者簡介:張梅竹(1992.2—),山東濟南人,西北政法大學法律碩士教育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法碩(非法學)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