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艷峰
摘要:目的 觀察護理干預對緩解新生兒疼痛的臨床效果以及意義。方法 選取2012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新生兒116例作為此次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患者58例。觀察組的58例患者在實施疼痛性的穿刺時實施護理干預,對照組患兒在進行疼痛穿刺的過程中實施常規(guī)的操作護理。觀察組與對照組新生兒在實施疼痛性的操作時使用多功能的監(jiān)護儀對操作之前以及操作過程中新生兒的生命體征進行記錄,同時結合新生兒急性的疼痛行為評分量表實施疼痛評估。結果 觀察組58例的疼痛平均分僅僅為4.13分,對照組58例新生兒的平均疼痛分為7.84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與對照組新生兒在實施疼痛性的穿刺之前以及穿刺過程中血氧飽和度、呼吸以及心率等對比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 護理干預對緩解新生兒疼痛有著非常好的臨床效果。
關鍵詞:護理干預;緩解疼痛;新生兒;分析研究
臨床中,新生兒在監(jiān)護病房接受治療時,對患兒實施護理不可避免的有部分疼痛性操作,比如靜脈穿刺以及肌肉注射等[1]。相關研究表明,不管是足月的新生兒亦或是早產新生兒,出生之后往往會有疼痛的感受,對于新生兒而言,疼痛帶來的危害極其大,往往會對新生兒產生近期甚至是遠期的影響[2]。本文分析了護理干預對緩解新生兒疼痛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新生兒116例作為此次研究對象。將所選取的116例新生兒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58例。觀察組58例新生兒中,男性33例,女性25例,其中足月兒有36例,早產兒有22例,日齡1 d~28 d,平均日齡(16.3±2.5)d。對照組58例新生兒中,男性34例,女性24例,其中足月兒有35例,早產兒有23例,日齡2 d~29 d,平均日齡(16.8±2.7)d。兩組新生兒一般資料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有可比性。
1.2方法 將所選取的116例新生兒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58例。觀察組58例新生兒進行護理干預。觀察組新生兒在實施疼痛性的穿刺之前20 min由護理工作者進行撫觸,保持屈曲體位與襁褓包裹、NNS,即非營養(yǎng)性吸吮,在嬰兒的口中放置安慰奶嘴,這樣是為了最大限度的增加吸吮的相關動作,同時沒有母乳或者其它液體的吸入??刂坪迷胍簦阂话阈枰刂剖覂鹊穆曇魪姸?lt;60DB。其護理干預進行到操作結束之后的10 min。整個過程可以使用多個功能監(jiān)護儀對操作之前以及操作過程中的新生兒生命體征實施記錄,同時結合新生兒急性疼痛的行為評分量表對疼痛進行評價。正常情況下,新生兒的急性疼痛行為根據(jù)面部表情以及聲音表現(xiàn)和肢體活動進行評分,總分為10分。對照組新生兒進行疼痛性穿刺之前和整個過程中進行常規(guī)的操作,整個過程可以使用多個功能監(jiān)護儀對操作之前以及操作過程中的新生兒生命體征實施記錄,同時結合新生兒急性疼痛的行為評分量表對疼痛進行評價。
1.3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16.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間差異、組內差異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時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觀察組與對照組新生兒疼痛性穿刺過程中疼痛評分對比分析 結果表明,在實施疼痛性治療過程中,觀察組新生兒的疼痛得分是120分,平均得分僅僅為4.13,對照組的疼痛得分達到了227,平均得分高達7.84分。觀察組疼痛評分要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對觀察組與對照組使用自身對照方法,在穿刺操作之前5min和穿刺過程中的血氧飽和度、呼吸以及心率改變狀況 觀察組的患兒在穿刺之前,血氧飽和度為97.38±0.91,呼吸為(46.85±2.44)次/min,心率為(128.96±6.09)次/min,穿刺過程中的血氧飽和度為97.71±3.9,呼吸為(42.61±8.67)次/min,心率為(145.34±49.8)次/min;對照組的患兒在穿刺之前,血氧飽和度為96.82±3.8,呼吸為(47.40±5.44)次/min,心率為(141.6±4.23)次/min,穿刺過程中的血氧飽和度為91.34±6.35,呼吸為(57.79±10.2)次/min,心率為(149.8±41.58)次/min。觀察組新生兒在實施穿刺過程中血氧飽和度要比對照組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在呼吸以及心率等增快情況觀察組對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臨床研究證明,不管是足月的新生兒亦或是不足月的早產兒,在出生之后就有疼痛的感覺,雖然其神經系統(tǒng)還在發(fā)育的過程中,不過足以對穿刺肌注等相關有感知、傳遞甚至是記憶的能力[3]。在新生兒監(jiān)護病房患兒要接受很多疼痛性的治療,因為患兒的特殊性,不會直接引起醫(yī)護人員注意,但是如果反復的疼痛刺激會直接導致感受器出現(xiàn)敏感化,誘發(fā)疼痛過敏的反應,同時疼痛的經歷能夠使新生兒的遠期以及近期受到影響,比如代謝水平以及行為等[4]。
新生兒疼痛主要體現(xiàn)在面部表明,涵蓋皺眉、縮鼻以及鼻溝加深、努嘴、哭聲劇烈以及不規(guī)則哭叫等,其持續(xù)的時間長和次數(shù)多也和疼痛有直接的關系[5]。實際上疼痛性的生理指征涵蓋心率加快、血壓升高以及手心出汗、呼吸急促等,盡管此類行為并非特異性反應,不過對醫(yī)護人員而言容易觀察與測量,需要注意的是,對疼痛沒有任何反應并非沒有疼痛。此次研究新生兒疼痛表明,在實施疼痛性穿刺過程中進行護理干預的新生兒,其疼痛得分要比對照組的新生兒更低,同時血氧飽和度和生命體征的變化也要小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因此,護理干預對緩解新生兒疼痛有著非常好的臨床效果。
參考文獻:
[1]李曉玲,龔蘇蘇,謝曉煒,等.新生兒疼痛管理方法與培訓現(xiàn)狀[J].醫(yī)學與哲學,2013,34(14):69-70,88.
[2]穆國霞,王松,李勝玲,等.非營養(yǎng)性吸吮緩解侵入性護理操作所致新生兒疼痛效果的系統(tǒng)評價[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1,14(36):4192-4196.
[3]黃云麗,葉永青,黃東明,等.新生兒疼痛影響因素的臨床觀察[J].中華護理雜志,2009,44(8):709-711.
[4]杜琴,張靜.新生兒重癥監(jiān)護室對新生兒疼痛的護理干預[J].西部醫(yī)學,2007,19(1):141-142.
[5]鄧敏芝,熊少娟,姚志紅,等.護理干預對新生兒疼痛及生命體征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2,31(1):67-68.
編輯/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