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妥
青春期的她游走在兩種截然不同的世界里,一種是充滿作業(yè)、考試、小團體的校園,另一種則是游戲機房、歌舞廳、小混混斗毆的“小社會”。她看著中國第一代歌舞廳開起來,第一批港臺娛樂來到身邊……《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時光》以真摯的感情、真實的細節(jié),講述了一段發(fā)生在那個年代精彩扣人的青春和愛。在這本書中,你可以看到所有你曾熱愛卻正在遺忘的人和事,更可以看到屬于自己的青春和成長。
看過這本書的人會不會覺得書中的某個片段帶著我們回到了自己的童年?在某一段中你一定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桐華秉承了她的一貫風格,很多人說她屬于后媽型的,不給讀者一點撕心裂肺的感覺就無趣了。我以為這本書可以稍微改變看完《云中歌》后帶給我的痛苦,希望她可以將文章中的感情寫得委婉一點,或者期待她能夠?qū)憘€讓大家都能接受的結(jié)局,不至于看完后會糾結(jié)??煽赐甑谝徽挛揖椭溃@本書不再讓人肝腸寸斷、淚流成河,卻讓人久久不能釋懷。淡淡的憂傷像藤蔓一樣蔓延,一點點深入到我們的細胞里,讓我們跟著羅琦琦一起走進她的童年,和她一起慢慢長大。冷不丁還能看到熟悉的場景、熟悉的對話,仿若一個時光機,將那些模糊而又青澀的童年就這樣慢慢拉到我們眼前。
羅琦琦的童年很普通,很平凡,但又不普通,不平凡。她做過壞學生,也做過好學生。她有極度憎恨的“聚寶盆”,也有一個喜歡喊自己蠢豬的曾紅;有一段懵懵懂懂的暗戀,也有一個今天我恨死你、明天又能親切挽著手的假想敵;有一個志同道合的閨密,也有一幫臭味相投的哥們兒。如果說是因為她默默無聞的性格而被“聚寶盆”一再當眾凌辱,那我更愿意相信她這叫遺世而獨立,但可惜的是我當時并不知曉自己是這么高尚,我也因被罰站怕被自己暗戀的人和自己的假想敵看到而羞愧過。
也許真的是有物極必反的原因,罰站的次數(shù)多了,她也會站得心安理得,并會面帶微笑地想:謝謝參觀,愛護環(huán)境,請勿攀爬照相。直到后來,“聚寶盆”被她無所謂的態(tài)度徹底打敗后采取了放任不管態(tài)度后,她反倒覺得自己不太適應(yīng)了。在變成一個極品的同時,內(nèi)心也變得堅韌和敏感。她并不是沒有疼痛的,但是已經(jīng)學會了如何偽裝來保護自己。同時她也是幸運的,她碰到一個不走尋常路的曾紅,那個不理其他老師硬是要給一個差生上臺演講機會的女老師。這給羅琦琦的讀書生涯帶來了許多新的挑戰(zhàn),教會羅琦琦如何面對失敗和膽怯,教會她如何做到冷靜看待周邊的事物。
(消失的老鼠)
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時光,我們究竟留下了些什么?我們的故事是否還能夠長久地留在心間,我們所暗戀的那個人現(xiàn)在如何?過去的美好日子,仿佛在我們的生命中變成了一張老唱片,越老越有味道。
過去的那段時光,幾乎是我們每一個人最快樂的時光。那些影響我們的事情都已經(jīng)過去,那些存在在過去的人都已經(jīng)慢慢地淡出了我們的生活。我們在緊張的生活中,遇到了太多的不如意,總是喜歡將所有的一切都假想在我們當年的那個環(huán)境之中,從而獲得了對精神壓力的釋放,而這便是我們開始懷舊的最大原因。
懷舊是一種對過去美好生活的向往,既是對現(xiàn)在生活中的壓力的釋放,也是一種對現(xiàn)有生活的無奈,我們在生活中不斷學會壓抑自己。我們也在懷舊的同時,激勵著自己,向著更美好的未來努力前進。當一個青年學會懷舊的時候,他就成長了,因為他懂得了生活賦予自己的責任和義務(wù)。由此看來,懷舊其實是促進人成長的催化劑,而一本好的懷舊讀物是催化劑中的催化劑,是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應(yīng)該缺少的。桐華的這本《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時光》則是這些催化劑中最優(yōu)秀的一個。
作者桐華巧妙運用了羅琦琦這個人物,從少兒時光一直寫到了即將上高中,這之間的年齡跨度大約為10年。而我們則在作者細膩的文思、老練的文筆下,如飲一壺美酒一般閱讀下去,看到那些曾經(jīng)熟悉的事情和人物,恍然醒悟,這其中不乏我們的影子,在那個年少輕狂的時代,我們都那樣可愛過。在整個世界面前上演著一出出美好的話劇,而故事中的主人公們則是這臺話劇中最完美的人物。當我們看著羅琦琦的時候,仿佛看到了年少的自己,帶著一些叛逆,卻有著所有女孩子所應(yīng)該有的善良和溫柔。
(別 易)
@白 時間之內(nèi),你與我也許早已容顏滄桑,各自于天之涯,海之角。時間之外,你與我依舊眉目晶瑩,并肩坐在那落滿桃花瓣的教室臺階上。這本書更像是回憶錄,并不煽情,也不矯揉造作。文中有很多很細節(jié)的心情素描,以及時代背景,無一不讓我們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和感懷,回憶里那些青蔥歲月雖然久遠,依然清晰。
@沉默的若亞 羅綺綺、張駿、小波……這些人和事太逼真,簡直就像在看自己的過去,少年時的一幕幕又清晰出現(xiàn)在了我眼前,幾分相似又有幾分不同。如今我們已坐上年少的最后一班車,就像桐華開篇寫的:“青春,唯有離開后,我們才能看清楚。”這本書給了我前所未有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