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書獻
支架是建構新知識的平臺,聯(lián)系新知識的準備,學習新知識的方法……學生的個體認知、知識建構、經驗積累、能力生成、素養(yǎng)提升等,都離不開教師精心搭建的支架。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積極搭建支架,引領學生借助支架自我建構,穿越“最近發(fā)展區(qū)”,提高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問題前行,互學群學,喚醒生命
在西方的現(xiàn)代文學學本課堂上,教學支架運用得更為成熟、巧妙、地道、自然。在一個個支架的支撐引領下,其教學相當高效,學生的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養(yǎng)與提升。
我們現(xiàn)在走進大洋彼岸美國加州的方帆博士,品味其中國語文第二冊楊朔的《荔枝蜜》學本課堂,觀摩如何搭建支架,讓問題前行,一步一步引領學生自學、組學、互學、群學與共學。
學生自讀課文,組內討論質疑。十分鐘后,記錄員把需要討論的問題傳給老師,老師統(tǒng)一將問題投影在白板上,
第一組:作者是文章里面的“我”嗎?假如是,他是不是一個同性戀?理由:文章提到熱情的“同志”為他弄到了一瓶荔枝蜜。
第二組:“溫泉公社”是一個地名,還是一個組織?我們有一半人認為是地名,一半認為是組織。
第三組:我們上一課學的散文《丑石》,賈平凹用的是詠物抒情的寫法。這一課,楊朔也是用同樣的方法嗎?假如是,為什么題目不是《蜜蜂》,而是《荔枝蜜》?
第四組:我們感覺到楊朔好像在寫游記,而且好像很悠閑,有點像林語堂的風格。他這篇文章究竟想說什么?好像不僅僅是贊美蜜蜂。
學生自主提出問題后,便是互助解答問題、教師解答難題、跨組合作探究、班級交流發(fā)現(xiàn)、引領自由評價環(huán)節(jié)。這一系列的互學、助學、群學、共學、導學環(huán)節(jié),都是建立在小組討論、質疑、梳理出來的問題上的。
這四組問題,既是該學本課堂的重要研究平臺,又是后續(xù)學習環(huán)節(jié)的關鍵支架??梢?,在美國的學本課堂上,教師是學生生命的牧者,引領他們思維處于發(fā)問狀態(tài),靈感飛揚,激情穿越,自主嘗試做一個探尋者,創(chuàng)建探究支架,開啟發(fā)現(xiàn)之旅。
二、譯文支撐,意會古文,文白圓融
古代文學作品,在現(xiàn)行教材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由于作品年代久遠,學生的語言與文本語言,存在著很大差異,閱讀、理解、感悟、遷移、運用有較大難度。所以教學時,教師需創(chuàng)建支架,引領他們穿越最近發(fā)展區(qū),消除差異,提高認知水平。
廣西桂林的何剛老師,曾在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破除迷信”單元第2課《活見鬼》教學中,巧妙地利用“譯文”做支撐,引導學生意會古文,文白圓融,值得一品。
在學生誦讀,自主提問,對照注釋、譯文解答的基礎上。
師:現(xiàn)在老師想考考大家。我來讀譯文,同學們讀相應的文言文。我們來個現(xiàn)代文與文言文對讀。敢不敢接受挑戰(zhàn)?(敢)
師:有個人深夜赴宴后回家。
生:有赴飲夜歸者。
師:正趕上天下大雨。
生:值大雨。
……
對初學文言文的五年級學生來說,要想馬上體會文本意蘊、感受人物情感、積累語言材料、嘗試實踐運用,確實很困難。所以最好的辦法,應是先變換著方式引領他們去誦讀,使其在一次又一次的誦讀中生成語感,加深對古文語音、詞匯、語法的識記、感知、理解、感悟與內化,繼而積累鞏固、遷移運用。
片段中,這種“變換”的教學方式,即支架。何老師并沒有直接從“文言文”入手,而是從“譯文”即“白話文”抓起,引領學生文白對讀。這是一種樸實而巧妙、簡單又實用、新鮮還刺激的教學支架。學生借此可以快速有效地意會文本,文白圓融,漸入佳境。
三、方法引領,遷移運用,文因情生
與閱讀教學一樣,習作教學也是語文學科的重頭戲,更是難點。所以,更需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精心搭建支架,助力學本課堂。
一般情況下,“情”就是“文”,有了“情”就有了“文”。可對剛剛走進習作大門的小學生來說,心中有了“情”,并非都能順利跨進大門造出“文”來。我們得幫他們在“情”與“文”、“心靈”與“現(xiàn)實”、“感知”與“能力”之間,搭建一個建構知識、鏈接經驗、生成能力、提升水平的方法性支架,引領其自我建構,穿越最近發(fā)展區(qū),做出文來。
下面以筆者“神奇的采訪”教學為例,細述之。
“我想采訪六年級下冊《魯濱孫漂流記》中的魯濱孫,寫一篇《與魯濱孫先生的對話》?!?/p>
“我想采訪六年級上冊《唯一的聽眾》中的老教授,寫一篇《與老音樂教授的對話》?!?/p>
……
“你們了解‘采訪記的寫作特點沒有?”我引導道。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不是寫得很清楚嗎?就是按人物對話的第一種方式來寫。把對話人提在每個自然段的前面,后面加上冒號,再接著寫具體對話內容。只是把引號省去了?!毙≤庱R上接上了話。
“還有,人物說話時的動作、表情等,可以寫在對話人名字的后面,但要用圓括號括起來?!毙×昭a充著。
“那有些情節(jié)需要補充一下,該怎么辦呢?”我繼續(xù)引導著。
“那有什么?我們可以模仿劇本《半截蠟燭》的寫法呀!把它另起一段,插在人物對話的中間,用方括號括起來!”小欣像小老師一樣一五一十地講解著。
……
因為課前學生認真復習了采訪記《小苗與大樹的對話》與劇本《半截蠟燭》,所以課上其真實的“我”與虛擬的“我”、現(xiàn)實的“我”與過去的“我”或將來的“我”、此處的“我”與彼處的“我”,在支架的支撐與引領下,漸漸合為一體,慢慢寫出文來。
可見,教師在“情”與“文”之間,搭建“方法性”支架相當重要。當然,這也是習作教學中,教師精心設計與悉心實施的一個重要“導寫”環(huán)節(jié)。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可能驚喜地看到,蓄養(yǎng)在學生心靈深處的情感因子,通過教師搭建的“彩虹”,漸漸轉化為涓涓語言文字。
學本課堂上,教師為學生搭建支架,是為了幫助他們進行自主認知與建構,并最終成為學習的主人。所以,支架應隨著其對知識與方法的掌握程度逐漸撤離,從而將自主完成學習的任務,逐步移交學生。一旦其可以完全獨立完成任務,就應將輔助支架徹底一一移除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