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心言
我的朋友B君夫婦周末去郊區(qū)度假,微信發(fā)來照片,景色甚美。我問他女兒一起去了嗎?他說,女兒自己另有活動。我問是不是學校組織的?他說不是,是幾個同學自己約好的活動。
B君的女兒只有8歲,就和同學自己組織活動,出乎我的意料。忙問去了什么地方?說是去自然博物館。雖然是孩子自己的創(chuàng)意,但也得到老師和家長的支持。我問大人怎么會放心?B君說孩子都有智能手表,家長可以隨時查到孩子的所在。去自然博物館的交通方式,孩子們原來的打算是有人騎自行車,有人踩電動滑板。老師認為這不安全,孩子還沒有到騎自行車上路的年齡。孩子們改了打算,決定坐公共汽車去。幾個孩子做了分工:有人負責網上向自然博物館預約購票,有人負責事先了解公共汽車路線、換站地點,有人負責采購飲水、食品。他們把集合地點定在學校門口。老師要求集合后出發(fā)前拍一張照,手機傳給老師。
孩子們玩到下午才回家,玩得很滿意。特別是看到胚胎在媽媽肚子里怎樣一點點長大,回家后津津樂道。
我為這位8歲女孩獨立自主、集體協(xié)作的精神贊嘆。B君說,她已經習慣自己做主了。去北戴河度假,回來前一天去逛夜市。媽媽說,明天回家了,你不給爺爺奶奶帶點禮物嗎?她回答:“這還用你說呀,我早就看好了,就是那兩個小手串?!眿寢寙?,有錢嗎?孩子說,有。從自己攢下的零花錢里拿了20元。
我問B君,是不是經常表揚鼓勵孩子的良好行為。B君說,她還經常表揚我們呢。她和媽媽去海邊游泳,媽媽不會游,就坐在海邊沙灘上。一回來,她就表揚說,一位老爺爺從海里上岸,力氣不夠,上不來了,媽媽不會游泳,還去扶老爺爺上岸。
她對大人,除了表揚,還有監(jiān)督。一次去游樂場,門票50元,如果把信息發(fā)到朋友圈,只收10元。一回家,孩子就去看爸爸的手機,看到媽媽在朋友圈發(fā)的微信才放心。她說:“答應了人家的,說話要算數?!?/p>
說起現在的孩子,媒體上好像負面的反映比較多,諸如自理能力弱、交往能力差、不關心他人、以自我為中心等等,看了B君的孩子,好像這些都不是問題,可見關鍵還在教育和引導,生活條件的改善完全可以成為孩子成長的有利因素,他們將在更高的起點上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