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軍
淺析《第二十二條軍規(guī)》中的存在主義理論研究
梁文軍
約瑟夫 海勒的代表作《第二十二條軍規(guī)》既體現(xiàn)了黑色幽默的文學特點,也體現(xiàn)出了存在主義哲學對作者的影響。本文通過分析存在主義的先驅(qū)克爾凱郭爾,代表人物卡爾.雅斯貝爾斯,馬丁海德格爾,讓-保羅薩特等人的存在主義觀點,結合《第二十二條軍規(guī)》,從存在主義哲學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具有存在主義特征的表達方式、具有存在主義特征的自由選擇等方面詳細闡述《第二十二條軍規(guī)》所表現(xiàn)出的存在主義意識。
黑色幽默 存在主義 表達方式 自由選擇
《第二十二條軍規(guī)》作為黑色幽默文學的代表作,自從1961年出版以來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并引發(fā)了熱烈的討論。 《紐約時報》(1986)評論它“是一部當代美國文學里程碑式的著作,喚起了我們對所處世界中自認為合理存在的事物及現(xiàn)象的反思,揭露了我們試圖忽視的現(xiàn)實社會中的荒誕現(xiàn)象”。如今,“第二十二條軍規(guī)”已經(jīng)成為了美國人日常生活當中使用非常廣泛的一個詞,作為“描述人所處的一種進退維谷的狀態(tài)”被收入了詞典。
國內(nèi)對于《第二十二條軍規(guī)》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研究重點大多集中在《第二十二條軍規(guī)》的黑色幽默風格上,以及對作品的荒誕主題、反英雄人物的個性特點、小說的結構和語言特點研究等。
本文以黑色幽默文學的特點為切入點,試圖表現(xiàn)約瑟夫海勒在《第二十二條軍規(guī)》中所體現(xiàn)的存在主義意識。
在西方資本主義發(fā)展初期,統(tǒng)治西方哲學的主流思想是理性主義、科學主義、樂觀主義。然而,隨著西方社會科技的不斷進步,一個個“文明災難”降臨到了人類社會:周期性的經(jīng)濟危機擴大了貧富差距;兩次世界大戰(zhàn),法西斯主義的崛起以及它對猶太人滅絕人性的迫害...這一切使得人們對社會進步的樂觀幻想破滅,從對理性和科學的贊揚轉化為一種“存在是不可理解的”、“人的存在具有走投無路的悲劇性”的感覺。存在主義哲學就誕生在這樣一個時代。
丹麥的克爾凱郭爾是存在主義哲學的理論先驅(qū),他的思想可以概括為:每個人都過著與其他人不同的、自己選擇的生活,沒有什么基本的人性或本質(zhì);真理存在于主觀性之中,客觀性是對于人的存在的歪曲;強調(diào)個性的重要性,主張個人做出自由選擇,反對群體的盲從傾向??藸杽P郭爾對于存在主義的最大貢獻,在于他把“孤獨個體”看作是世界上的唯一實在,把存在于個人內(nèi)心的東西--主觀心理體驗看作是人的真正存在和哲學的出發(fā)點,從而為存在主義哲學的最基本概念--“存在”奠定了理論基礎。
盡管克爾凱郭爾等人為存在主義做了理論準備,但作為哲學流派的存在主義,卻誕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的德國,其創(chuàng)始人是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
海德格爾認為,人與人之間是一種相互沖突、相互控制的關系,他把這看作是人類社會中永恒的普遍的現(xiàn)象。海德格爾還認為,人在社會中存在,總要受到文化傳統(tǒng)、道德規(guī)范、社會輿論、法律規(guī)定的牽制,特別是受到既成的經(jīng)濟關系政治關系的制約,從而失去了自己的人格和個性。海德格爾最早用“異化”來表示人在社會中喪失自我、沉淪的狀態(tài),他認為,個人與社會是對立的,人一旦獲得社會性的存在,他就與自身分裂,失去自己的人格和自由。
存在主義哲學的另一位奠基人是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雅斯貝爾斯稱他的哲學為“生存哲學”?!吧妗笔茄潘关悹査拐軐W的一個核心概念,它指的是人的一種非理性的主觀精神的存在狀態(tài),這種存在狀態(tài)用他的話來說,就是可能存在和應該存在,即所謂人的超越性和自由性。在雅斯貝爾斯看來,在世界的背后和人的內(nèi)心深處,有一個彼岸世界,叫作“超越存在”,它就是純粹抽象的存在本身。只有成為生存的人才能領悟“超越存在”的存在,因此,它的存在是靠人的確信和信仰來把握的,它存在于人的非理性的狀態(tài)中。
薩特是法國存在主義乃至整個存在主義哲學流派中最著名的代表。他不僅推進了存在主義哲學的發(fā)展,而且還把存在主義哲學原理應用于文學和政治活動,對后來的后現(xiàn)代主義文學和黑色幽默文學流派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薩特自稱他的存在主義是一種無神論的存在主義,這就是說,他既否定了上帝造人的神話,又否定了先天的性善論和性惡論。在他看來,先是有人,然后通過人的自由選擇的行動,人才成為他那樣的好人或者惡人。英雄和懦夫都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人的主動選擇使他成為英雄或懦夫。這就是存在先于本質(zhì)的基本觀點。由于人的行為出于自由選擇,但他的自由選擇擺脫不掉他處在“一個有組織的處境之中”的限制,因此一旦做出抉擇,他必須為此承擔責任,不但對行為的后果負責,而且對自己成為怎樣的人也要承擔責任
《第二十二條軍規(guī)》作為黑色幽默文學的代表作,無論是人物形象、寫作手法、小說結構都有悖于傳統(tǒng)的文學作品。 黑色幽默流派的作家往往以存在主義哲學作為思想基礎,以“世界的本質(zhì)是荒誕的”作為出發(fā)點,“突出描寫現(xiàn)實世界的混亂不堪以及個人與他人、世界的緊張對峙,用嘲諷的態(tài)度將這種對之予以放大、扭曲、變形,使其顯得愈發(fā)荒誕不經(jīng),滑稽可笑”。本文要討論的就是《第二十二條軍規(guī)》中具有存在主義特點的兩種表達方式:反英雄與反小說。
傳統(tǒng)的英雄大多英勇無畏,充滿了冒險與戰(zhàn)斗精神,面對強權和邪惡毫不屈服,將榮譽和英雄主義視為最高的理想。而“反英雄”(anti-hero)是與“英雄”相對立的一個概念,是小說、電影或戲劇中的一種角色類型。作者通過描述這類人物的命運變化來對傳統(tǒng)價值觀念進行“證偽”,標志著個人主義思想的張揚、傳統(tǒng)道德價值體系的衰退和人們對理想信念的質(zhì)疑。
在《第二十二條軍規(guī)》中,作者所呈現(xiàn)的人物和人們理想當中的形象大相徑庭。代表國家參戰(zhàn)的官兵們本來應該是充滿了愛國主義和正能量,為了解放人類,英勇無畏地和法西斯政權進行殊死的搏斗。小說中的人物卻都呈現(xiàn)出人格分裂的性格特征。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的是自私、貪婪、 膽小、 空虛、 敏感和神經(jīng)質(zhì)。在《第二十二條軍規(guī)》所描寫的荒誕世界中,人性的弱點被毫不留情地揭露出來,傳統(tǒng)的英雄形象在這里蕩然無存。所有人都在“第二十二條軍規(guī)”這個永遠無法實現(xiàn)的悖論命題中被整得暈頭轉向。以主人公約塞連為例,他是一個優(yōu)秀的轟炸手,但是卻沒有因為完成數(shù)十次飛行任務、擊中目標而感到自豪,他時刻充滿了不安全感和不確定感;作為“領袖”的將軍們,幾乎從不上戰(zhàn)場執(zhí)行飛行任務,一天到晚想的是如何升官發(fā)財,士兵們在他們眼中,不過是可以隨時犧牲生命的工具。
在小說中,從始至終我們都很難看到對于納粹暴行和美國愛國主義精神的描寫,不得不令讀者對二戰(zhàn)的意義感到困惑與迷茫。作者通過對《第二十二條軍規(guī)》中反英雄人物的刻畫,表達了一種反戰(zhàn) 、厭戰(zhàn)的情緒,展現(xiàn)了戰(zhàn)爭的荒謬和官僚制度的專橫、殘暴及冷酷。小說中的約塞連,雖然流露出逃避的心理弱點,但是他敢于向“第二十二條軍規(guī)”說不,敢于違抗部隊官僚們的命令,處于“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狀態(tài),表現(xiàn)出了存在主義意識的特點。從他最終的選擇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反英雄”的社會責任感和正義感。
《第二十二條軍規(guī)》中另一個建立在存在主義意識基礎上的表達方式就是“反小說”的敘事方法。約瑟夫海勒在《第二十二條軍規(guī)》中摒棄了傳統(tǒng)的現(xiàn)實主義寫作手法,通過精心構筑小說的情節(jié)、人物和結構來營造出一種荒誕的氣氛,而其敘述方式表現(xiàn)為混亂 、不合邏輯、交叉重疊以及重復的特征。
小說不是像傳統(tǒng)的寫作手法那樣按照時間和故事發(fā)展的順序來寫的,而是打破有序的結構和敘事的連續(xù)性,大量運用片段、場景和細節(jié)等來打碎聯(lián)系、用零散的片段來構建整體,反映了一個破碎、混亂的世界,即存在主義下的世界圖景。
薩特曾說過,現(xiàn)代人的通病就是“自我異化”,即“個人與他們的真實自我、他們的本性和他們的意識的分離。它使得個人失去了個人的完整性、獨立性、成為陌生于自我的一種狀態(tài)。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異化”成為了一種普遍現(xiàn)象。筆者根據(jù)存在主義理論對《第二十二條軍規(guī)》中的不同角色和他們的選擇進行分析:
首先是以德利德爾將軍、佩克姆將軍、卡斯卡特上校、科恩中校、布萊克上尉、沙伊斯科普夫少尉等為代表的軍事官僚群體。他們虛偽、膽小,自己不上戰(zhàn)場殺敵,卻打著愛國主義的旗號逼著士兵們?nèi)ニ退馈K麄兪且?guī)則的制定者,同時也是規(guī)則的受益者。在他們眼中,士兵們已經(jīng)不能稱其為“人”,而是被他們物化的戰(zhàn)爭的機器、往上爬的工具。
其次是以米洛為代表的經(jīng)濟利益群體。他們善于利用“第二十二條軍規(guī)”來為自己謀取利益,在他們眼中,沒有善惡、沒有是非,有的只是唯利是圖的本性,他們和軍事官僚勾結在一起,為了利益,甚至可以和戰(zhàn)爭對手做生意,追求金錢才是他們?nèi)松囊饬x。
然后是以亨格利˙喬、克萊文杰、丹尼卡醫(yī)生、隨軍牧師、梅杰少校為代表的群體。在這個由不合理制度統(tǒng)治下的荒誕世界中,他們選擇了“自我異化”,隨波逐流、逆來順受。他們就像魯迅筆下的“活死人”、《變形記》中的格里高爾,行尸走肉般地活著。在《第二十二條軍規(guī)》中,這些“自我異化”的人,要么死了,要么瘋了,為自己的選擇付出了沉痛的代價。
最后一類就是以約塞連為代表的這一部分群體。他們在荒誕的世界中,通過思考,達到了意識的覺醒。他們不愿意被不合理的制度異化并反對他人將自己物化,所以他們選擇了反抗“第二十二條軍規(guī)”。小說主人公約塞連就為了不參加飛行任務,避免無意義的送命而裝病逃進醫(yī)院,甚至裝瘋。在存在主義者看來,人的意識應該是活躍的,而不是凝滯的,人需要不斷地思考存在的意義,并進行積極的選擇。約塞連的選擇是對自我的超越,他意識到了戰(zhàn)爭殘暴的本來面貌和荒唐虛偽的官僚體制,并進行了積極地反抗,從而擺脫“自我異化”,實現(xiàn)了真正的自我。
[1]程錫林.零散、荒誕、幽默—<第二十二條軍規(guī)>的敘事藝術[J].外國文學,2006(4).
[2]郭繼德.黑色幽默與約瑟夫.海勒[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1(17).
[3]何福清.論<第二十二條軍規(guī)>的荒誕主題[D].湖南師范大學,2011.
[4]胡全生.英美后現(xiàn)代主義小說敘述結構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5]黃忠晶.薩特傳[M].長江文藝出版社,1996.
[6]約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條軍規(guī)[M].南文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1.
[7]薩特(法).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M].周煦良,唐永寬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
[8]W.考夫曼.存在主義[M].陳鼓應,孟祥森,劉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
[9]Algren,Nelson.The Catch.The Nation[N].4 November 1961.
[10]Dickstein,Morris.Gates of Eden:American Culture in the Sixties[M].Harvard UP.1997.
[11]Sanford Pinsker, Understanding Joseph Heller.Univ of South Carolina Pr,1991.
[12]Merrill,Robert.Joseph Heller[M].Boston:Twayne Publishers.1987.
[13]Peter Straffon&Nicky Hayes.A student's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M].Edward arnold,1998.
(作者單位:湖南文理學院外國語學院)
梁文軍(1979-),男,漢族,湖南常德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