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云博
新生代農民工城市心態(tài)的研究
呂云博
本文以新生代農民工為例,了解他們在城市的工作、收入狀況,生活狀態(tài)以及農民工在城市環(huán)境中的主觀感受,找出了農民工與城市之間的緊密關系,并在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一些針對農民工城市化問題的建議。
新生代農民工 心態(tài) 研究
(一)對于城市的印象
新生代農民工對于城市本身的評價總體是正面的,有定居的主觀愿望。他們對于城市的正面評價主要體現(xiàn)在城市的人文風景、經濟發(fā)展、消費娛樂、信息交通等方面,他們認為城市工作機會多、變化快、經濟發(fā)達、干凈整潔、文明有秩序,然而涉及他們對于其自身城市生活現(xiàn)狀的感受,72.6%的被調查者表示認為城市生活工作繁重、壓力大,且遠離親人,生活圈子狹窄,孤獨失落。
(二)對城市市民印象
根據(jù)調查分析得出,認為城市人很友好的有48.3%,認為不友好的只有6.6%, 感覺一般的占45%??偟膩砜?,他們認為城市市民的整體素質較高,生活質量要比他們好,但許多農民工都表示可以感覺到市民在許多方面對他們存在偏見與歧視心理。
(三)進城動機
隨著人民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新生代農民工進城心態(tài)也發(fā)生了變化。老一代農民工進城目的主要是養(yǎng)家糊口,求生存的需要。而新生代農民工進城目的不僅注重收入水平,更重要的是所從事的工作是不是有利于自身長遠發(fā)展,是否有利于自身價值的體現(xiàn)。
(四)身份定位
從身份定位上來看,老一代農民工把自己定位為“農民”,而新生代農民工把自己定位為“市民”。新生代農民工已經習慣了城市生活,長期的打工經歷使他們積淀了城市文化,他們在城市生活下來的心理愿望更加的明朗和強烈,他們希望得到市民的身份,并且希望真正地融入城市社會。
(五)消費心態(tài)
新生代農民工不僅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在消費意識上很新潮,他們追求時尚,彰顯個性,甚至還崇尚名牌。在消費觀念上,新生代農民工不僅注重基本的溫飽,還注重自身精神愉悅的需求和滿足。
(六)維權意識
老一代農民工維權意識相對較弱,民主法制意識淡薄,當自身的合法權利被侵犯時,他們往往是忍氣吞聲,這造就了逆來順受的權利意識。相比較而言,新生代農民工民主法制意識由被動表達向積極主張轉變。
(七)對子女期望
在被調查的30名在外務工人員中,他們無一例外地希望將來子女戶口遷往城市,并有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梢钥闯鲛r民工顯然認為城市生活要比農村生活舒適程度高得多,在新生代農民工對自己子女的期望中可以看到他們對于生活、工作在城市并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中的迫切渴望。
(一)身份認同混亂
我們在問卷中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您覺得您還是不是農民?”回答“是”的人占37.3%,回答“不是”的占25.4%,回答“說不清楚”的占37.3%。由此可以看出,有四分之一的新生代農民工不再認同自己的農民身份,認同農民身份和對身份認同模糊的各占三分之一強。這也就是說,在這一群體當中,沒有一種身份認同占據(jù)絕大多數(shù),處于主導地位。所以,我們可以認為,新生代農民工群體的身份認同處于混亂的狀態(tài)。
(二)有較強的社會差異感
新生代農民工進城之后,由于一系列制度的壁壘,使得他們不能與城市居民同等享受教育、醫(yī)療、就業(yè)等方面的機會或者是優(yōu)惠和幫助;同時,在工作實踐中,與城市居民“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時”、“同工不同權”,甚至存在著較大的職業(yè)區(qū)隔,即農民工大多是從事臟、險、累等城市人不愿意做的工作。
(三)有較大的社會距離感
調查表明,從社會距離的整體感覺來看,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新生代農民工感覺到了與城市居民的心理距離。有接近三分之一的新生代農民工是想進入城市居民群體中去的,愿意與城市人一起居住并與城市人談戀愛結婚。而有一半左右的新生代農民工感覺到了城市人對他們的歧視和排斥,有某些城市居民不歡迎他們在這里居住,有一半以上的被調查對象認為城市人不愿意與外地人戀愛結婚。
(四)勞動權利受損產生的弱勢心態(tài)
勞動權利的保障問題是新生代農民工面臨的一個難題。在現(xiàn)實生活中,勞動合同簽訂率還比較低,新生代農民工很多權利沒有得到法律的有效保護,欠薪時有發(fā)生,這些現(xiàn)象的存在使新生代農民工產生了弱勢心理;還有些企業(yè),為了提高生產效率,通過計件的方式對農民工結算工資,他們?yōu)榱硕鄴赍X,自然要延長工作時間,基本的休息權利得不到保障而產生了弱勢心理。
(五)農民工沒有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
城市里的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以城市居民為對象,農民被排除在外。農民只有土地作為最低程度的生存保障,輔以一定的扶貧和救濟。農民工在戶籍制度的基礎上自然不能享受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
(六)精神與情感的缺乏產生的孤獨心理
新生代農民工不僅希望在大城市掙取工資,還希望在這里獲得友情、愛情,尋求自己美好的精神家園,但現(xiàn)實卻事與愿違。首先,大部分新生代農民工的家人、親人在農村,他們只身一人來到城市,這使他們產生一種漂浮不定的孤獨心態(tài)。其次,新生代農民工正處于婚戀的黃金時期,但由于自身的職業(yè)特征,交往對象有限,婚姻情感問題相對難解決,心理找不到依靠,容易產生孤獨心理。第三,新生代農民工大都在民營或外資企業(yè)工作,勞動時間長,強度大,這使他們沒有更多的閑暇時間來享受和尋找精神的滿足。
(一)改革戶籍制度
深化戶籍制度改革,逐步實現(xiàn)城鄉(xiāng)戶口一體化管理,剔除附加給戶口的各種不合理功能加快落實新生代農民工在城鎮(zhèn)的落戶政策,并使他們享有與市民同樣的社會保障,鼓勵有條件的城鎮(zhèn)將那些對本市發(fā)展做出突出貢獻的,工作有一定年限的新生代農民工納入城鎮(zhèn)住房保障體系。
(二)加強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
農民工進城的首要目的是要增加收入,這比給他們提供社會保障來得更加直接和實在。現(xiàn)在的問題是農民工應該得到的勞動報酬卻無法得到,再讓他們參加社會保障、繳納各種社會保險費就顯得勉為其難了。如果要在當前的形勢下保障農民工的切身利益,那么保障農民工能夠如期得到他們應得的工資是最現(xiàn)實的。因此,必須堅決貫徹、嚴格執(zhí)行《勞動法》,對惡意拖欠農民工工資的單位和個人要下大力氣整治。
(三)企業(yè)應給予新生代農民工更多的人文關懷
企業(yè)在增加新生代農民工工資,提高福利待遇的基礎上,還要創(chuàng)設條件,加強新生代農民工之間的溝通、交流和融合,多組織一些文體活動、座談會等,充分發(fā)揮工會的作用,加強對新生代農民工的心理疏導,展現(xiàn)他們的管理才能,承認他們的主人翁地位,使新生代農民工愛企業(yè)、有干勁,增強其歸屬感。
(四)要加強對新生代農民工的心理健康教育
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對新生代農民工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育他們對自己面臨的挫折和困難甚至不公平待遇有個正確的認識和客觀態(tài)度,引導他們正確認識和處理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得與失、現(xiàn)實與未來的關系,正確對待現(xiàn)實問題,教育他們客觀、全面地看待社會、看待改革、看待人生,學會處理自身與社會、他人的關系,選擇理智的反映方式,掌握調節(jié)自己情緒的方式和方法,及時消除自己的心理障礙。
(五)加強就業(yè)指導
引導企業(yè)對農民工進行就業(yè)培訓,引導農民工認識到自身能力提升與自身教育投資的重要性,培養(yǎng)他們的消費觀念和投資意識,使其真正切斷與土地千絲萬縷的依附關系,脫離小農意識,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現(xiàn)代化工人。
(六)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子女就學
72.6%的被調查者認為子女就學問題是自己在城市生存的最大困難。流入地城市解決農民工的子女就學問題,是一個具有多方面積極意義的舉措。一方面可以提高農民工人子女素質問題,只有全面提高農民工子女素質才能使得市民整體素質得以提高。另一方面可以使農民工更加安心地在城市工作、生活,增強其對于城市的歸屬感,這對于社會安全以及農民工心態(tài)的轉變都有積極的意義。
[1]宋陽.新生代農民工心理問題與價值觀變遷研究述評[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2011(3).
[2]張義烈.和諧社會視域下的”農二代”市民化研究[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
(作者單位:遼東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