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一平
五四時期外國文學譯介研究
袁一平
本論文從譯介來源國,主題選擇,翻譯語言,譯介體裁和翻譯規(guī)模對五四時期外國文學翻譯和清末民初的外國文學翻譯進行比較,總結(jié)五四時期外國文學翻譯特點,揭示這一時期外國文學翻譯的推動因素,并對該時期的外國文學譯介對我國現(xiàn)代文學的影響進行簡單介紹。
五四時期 外國文學 譯介
中國現(xiàn)代翻譯文學史起源于清末民初的小說翻譯,1898年梁啟超發(fā)表了《譯印政治小說序》開啟了清末民初的外國文學翻譯,隨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加深和技術(shù)救國,制度救國的相繼失敗,一些早年留學國外的有志之士開始尋求新的救國之路-知識救國,致力于引進新思想,大規(guī)模文學翻譯由此開始。本論文將研究的起止時間分別定為1915《新青年》的創(chuàng)刊和1930年“左聯(lián)”的成立,左翼文學的興起。1915年《新青年》的創(chuàng)刊標志著20世紀我國外國文學翻譯第一個高潮的到來。[1]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國內(nèi)的主要矛盾發(fā)生變化,隨著國內(nèi)“左聯(lián)”的建立和“左翼文學”的興起,文學的功能發(fā)生轉(zhuǎn)變,文學淪為政治的工具,外國文學譯介也大多偏向革命文學的譯介。五四時期的外國文學譯介總量達到934部,其中亞洲文學101部,非洲文學2部,歐洲文學706部,美洲文學68部,國別不明文學作品57部。
從譯介來源國來看,相比清末民初時期譯介主要來源于工業(yè)革命后實力占世界中心的歐洲各國,如英、法、德、意等國,五四時期的外國文學譯介范圍廣泛,幾乎包攬了亞洲,非洲,歐洲,美洲的大部分國家的文學作品。同時,這一時期注重俄蘇和弱小民族國家文學的譯介。五四時期文學研究會推出了“被損害民族文學”專號,有系統(tǒng)的譯介和中國有相同命運的同樣受到英、法、德壓制的波蘭,捷克,匈牙利,南斯拉夫等弱小民族的文學。蘇俄文學在這一時期譯介總量達到196部,是這一時期譯介數(shù)量最多的國家。
主題選擇上,五四時期的外國文學翻譯同時注重文學藝術(shù)性和思想性。隨著晚清市民文學的興起,為了滿足廣大讀者的需求,擴大譯作的影響力,譯介的文學作品大多是小說,主題選擇上也大多是適合作為人們茶余飯后談資和生活消遣的哀情小說、偵探小說、俠義小說、冒險小說、軍事小說、社會小說,二、三流的文學作品大量涌入,忽視了對外國經(jīng)典文學的譯介,外國文學譯介的文學藝術(shù)性極低。五四時期外國文學的譯介是為了“改造中國社會和中國文藝”[1],譯介的外國文學作品大多是世界名著,名家名篇,同時為了配合社會革命,特別注意譯介“為人生”的現(xiàn)實主義作品。[1]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到由于譯者個人詩學的差異,這一時期并不都是“為人生”的作品,未名社便重視浪漫主義和唯美主義作品的譯介。
體裁選擇上,晚清時期譯介的大多是配合大眾消遣娛樂的小說,五四時期的譯介的外國文學作品題材廣泛,主要涉及小說,詩歌,散文,戲劇,日記書信,報告文學回憶錄,兒童文學,民間文學。
翻譯語言上,晚清時期外國文學譯作采取文言文形式,1917胡適發(fā)表《文學改良芻議》呼吁進行文學革命,自此之后開始了白話書面語創(chuàng)作的嘗試,由于文學革命剛起步,白話文用于書面創(chuàng)作并不成熟,五四時期外國文學譯作大多采用的是半文半白的形式。
翻譯規(guī)模上,五四時期的翻譯更系統(tǒng)。晚清時期譯介的外國文學主要集中在小說,翻譯作品也大多散落在期刊進行連載,到了五四時期,各個文學社團興起,文學社團有自己的機關(guān)刊物,也有專門為譯介外國文學的文學社團-未名社。這一時期,譯介的外國文學作品不單單是小說、散文、詩歌、戲劇,還有專門介紹作家論,理論研究,文學史,文學思潮,文學評論的作品如王靖的《英國文學史》,歐陽蘭編譯的《英國文學史》滕固著的《唯美派文學》。
促成五四時期翻譯高潮到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清末民初適合廣大市民審美情趣的偵探小說、哀情小說、科幻小說的翻譯擴大了翻譯作品的影響力,使五四時期外國文學的翻譯有了讀者基礎(chǔ)。其次五四時期涌現(xiàn)出了大批優(yōu)秀的翻譯家,如魯迅、茅盾,郭沫若,鄭振鐸等人,為了引入新思想和改造中國文學廢寢忘食。最后五四時期各類文學社團,新青年社,創(chuàng)造社,未名社,文學研究會的建立和其機關(guān)刊物的創(chuàng)辦為外國文學翻譯提供了廣闊的平臺。
五四時期外國文學譯介極大地影響了中國文學創(chuàng)作,很多作家都是邊翻譯邊創(chuàng)作,這一時期外國文學翻譯對中國文學的創(chuàng)作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對外國文學體裁,思想主題,創(chuàng)作藝術(shù),人物形象的借鑒。郭沫若翻譯雪萊、歌德的詩歌作品后創(chuàng)作了《女神》開一代自由詩風,拋棄古詩格律,成為新詩的奠基人。中國早期的話劇也主要模仿、借鑒易卜生等歐洲劇作家[1]魯迅借鑒了果戈里善于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見大極盡諷刺的創(chuàng)作藝術(shù)。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時期兒童文學的翻譯逐漸受到重視,章景風認為五四時期兒童文學的翻譯催生了兒童觀和中國現(xiàn)代兒童文學。此外這一時期翻譯理論也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
五四時期的外國文學譯介來源廣泛,涵蓋了大多數(shù)文學體裁,藝術(shù)性和思想性并重,翻譯頗具規(guī)模和系統(tǒng)。這一時期的外國文學譯介在體裁,藝術(shù)手法,人物形象設(shè)置,思想主題等方面極大地影響了中國文學創(chuàng)作,并且催生了中國現(xiàn)代意義上的兒童文學。
[1]謝天振,查明建.中國現(xiàn)代翻譯文學史(1989-1949)[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2]北京圖書館編.民國時期總數(shù)目外國文學卷[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7.
(作者單位:河北大學外國語學院)
袁一平(1992-),女,漢族,河北石家莊人,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