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寧
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認知淺析
張 寧
在詞匯語義學的范疇里,一詞多義是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一個單詞,在最初的時候,它通常只存在一個意義,被我們稱為單義詞。隨著歷史社會的向前發(fā)展和人類對世界的認知視野不斷開拓,一些單詞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它們不單單以一個含義存在于詞匯中,這種現(xiàn)象被我們稱為一詞多義。關于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研究理論有很多,其中概念隱喻理論、原型范疇理論和意象圖示理論是較為重要的研究方法,本文將從這三個方面對一詞多義現(xiàn)象進行分析研究。
一詞多義 概念隱喻理論 原型范疇理論 意象圖示理論
語義學概念的范圍很廣,它其中的一個分支就是詞匯語義學。詞匯語義學的研究中心就是詞匯之間意義的關系,而詞匯的多義性等問題即是意義關系的核心研究的內容。隨著詞匯的發(fā)展,一詞多義現(xiàn)象也在隨之不斷發(fā)展。
在通常情況下,一個新的單詞往往都是以單義詞的形式在出現(xiàn)在人們視野中。伴隨著社會生活的不斷發(fā)展,人類的認知能力也隨之不斷提高,看待各種事物和事物之間相互聯(lián)系的現(xiàn)象也有了更新、更深入的認識。為了減輕大腦的記憶重負,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語言經濟性原則的考慮,人們在致力創(chuàng)造新的語言符號來豐富語言的同時,也在原有的語言符號的基礎上賦予了其新的含義,這樣就形成了我們所謂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本文主要從概念隱喻理論、原型范疇理論和意象圖示理論來分析一詞多義現(xiàn)象。
概念隱喻理論的思想首先是在Lakoff & Johnson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提出來的。Lakoff認為人們用一個具體的概念域,即原域中的一個單詞來描述另一個抽象的概念域,也就是所謂的目標域。
例如life is journey.在這句話中,journey一詞原本的意思是旅行、旅程的意思,而此處的journey用來修飾“人生”這一抽象的概念,把人生這一抽象概念比作是旅行,出生是啟程,活著是過程,死亡是結束。人們通過這樣的簡單概念來認識和理解抽象的復雜概念或是領域,所以我們可以說隱喻的本質是概念化。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無止境地創(chuàng)造新的詞語,為范疇成員增添新的概念,會造成人類大腦的超負荷,這樣一來,不僅使人類無法記住這些新的詞匯,還可能為正常的交流帶來諸多的不便因素。所以,由此看來,人類無法一直為范疇中的成員添加新的概念。于是在人類的大腦就發(fā)明了一種重要的認知模式,即隱喻。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通常會利用自己熟知的、具象的概念來認識和表達抽象的、難以理解的事物,定義其概念。由于人們通常都是擁有相似的認知思維方式,所以,理解其他問題的基礎就是對事物的感受與經驗,因此隱喻可以被不同的人們所理解和接受。
人們將世界上存在的相同或是有相似部分的事物從認知上的角度集合在一起,并且用同一語言符號表示它們,形成了范疇,這個過程就被稱為范疇化。
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來觀察,多義詞的語義范疇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它的詞義之間有著共同的“語義中心”,舉例來說,在英語中,我們非常熟悉的sharP一詞,它的最初意義是形容刀具是“鋒利的、尖利的”,現(xiàn)在我們也可以用它來形容語言是“苛刻的、嚴厲的,智力是敏捷的,反應快速的”等意義。這三個意義都有著共同的“語義中心”,就是都是用來形容“快的、狠的”,無論是刀具、語言還是智力。因為有了這個“語義中心”,sharP一詞的三個義項才聯(lián)系到了一起,集合在一個詞匯上。
意象圖式屬于認知語言學范疇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運用意象圖示的相互轉換來分析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有很強的說服力。舉例來說,在我們在馬路上看到一棵松樹的時候,我們會融合很多東西,松樹的意象圖示,馬路的意向圖示。今天在小區(qū)里看到一棵松樹,就會想到之前在馬路上看到的另一棵松樹,將今天的經驗和之前的回憶相結合。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這種結合是很難實現(xiàn)的,因為這兩棵松樹不屬于同一時間和空間,但是我們卻將它們擺在了一起,運用豐富的想象力,久而久之就變成了一種常規(guī)的思維模式了。我們的思維不能夠直接形成抽象的概念,必須要結合時間和空間,而詞義和語言恰恰能夠體現(xiàn)出認知的這種屬性。綜上所述,從意象圖示理論之中,我們找到了我們找到了語言的多義性的認知依據。
伴隨著社會的前進和時代的發(fā)展,人類對世界的認知能力不斷提高和認知范圍也在逐步拓展。正是由于這種變化,詞的意義也在不斷發(fā)生著改變。本文基于概念隱喻理論、原型范疇理論和意象圖示理論,并結合原型詞義分析實例,對詞多義現(xiàn)象產生的原因,及其發(fā)展過程進行了粗淺的分析。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及人類認知領域的深入,一詞多義現(xiàn)象會不斷豐富著我們的精神生活,為文化的發(fā)展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1]Lakoff, G. &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3]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4]束定芳.現(xiàn)代語義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5]李瑛,文旭.從頭認知——轉喻、隱喻與一詞多義現(xiàn)象研究[J].外語研究,2006(3).
(作者單位:北華大學)
張寧(1990-),女,吉林梅河口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語言文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