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聲武 羅以澄
?
中國新聞學教育中課程設置的歷史考察*
■ 廖聲武 羅以澄
中國新聞學教育已經有近一百年的歷史,經歷了歷史風云的變幻,貫穿于漫長中國新聞教育旅途中的課程設置,應該包含著中國新聞教育的精髓。通過對不同歷史時期的課程設置的考察發(fā)現,中國新聞教育的課程設置在保留核心課程的前提下,具有開放性;課程設置中理論與實務結合、教學與實踐并重;重視新聞人才規(guī)格與能力的養(yǎng)成;課程兼顧新聞傳播事業(yè)的發(fā)展。
新聞教育;課程設置;歷史發(fā)展
眾所周知,教育問題涉及教育理念、人才培養(yǎng)目標、課程設置、教師隊伍等一系列內容。而課程的設置是教育理念、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承載物和呈現者,是教學的核心。從1918年成立的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算起,中國新聞學教育從那時開始抽萼吐蕊,到今天枝繁葉茂、花團錦簇,快有一百年了。一百年來中國新聞教育在課程設置方面究竟走過了怎樣的歷程?一百年的教學課程有些什么內容上的變化?這些課程是否起到了培養(yǎng)新聞從業(yè)人員的作用?本文試圖深入到教學內部,做一個歷時性的比較,深描各時期重點新聞教育院校的課程設置實際,探究新聞教學的內容是如何演進變更的,以期為在新的媒介環(huán)境下對課程的設置有所借鑒。
1.新聞教育初始階段的課程設置(從1918年至1930年代)
1918年,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成立,第一期入會最后獲得證書的人員有55人。研究會研習的內容,除系統介紹各國新聞社、報社的組織、規(guī)模以外,還系統學習組稿、采訪、編輯、校對、排版、印刷等一系列報紙出版的具體業(yè)務流程,研究會注重新聞學理研習,講解的內容包括報紙的任務、新聞的定義、新聞之精彩、新聞之價值等。此外,研究會還組織講演、參觀、練習、辦刊物等。①
北京的平民大學新聞學系1926年的課程表是一份比較完整系統的新聞學專業(yè)課程表,用今天的觀點來看,可分為專業(yè)課程、通識課程、實踐課程和外語。②(見表1)。
表1 1926年平民大學新聞學系課程表
復旦大學新聞系20世紀30年代中期的課程理論與實踐并重,就其性質分為幾類:(1)基本工具:如本國文學、英文、第二外國語、心理學、統計學及其他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等;(2)專門知識:包括專業(yè)理論與實際兩方面,例如:報學概論、報館組織、管理、采訪、編輯、廣告、發(fā)行、照相繪畫、印刷等;(3)新聞專業(yè)輔助知識:如政治、經濟、法律、社會、歷史、地理、外交等知識;(4)評論練習、通訊寫作、新聞寫作、速記術、校對術等。③
燕京大學新聞系于1924年建立。其新聞學專業(yè)1934—1935年間開設的主輔修課程有:新聞學導言、新聞學史、比較新聞學、實用宣傳學、報章文字、新聞之采訪與編輯、社論、通訊練習、特載文字(非新聞非社論之類的文章,如趣聞,書評、劇評、小說和關于音樂的文字)、出版須知、報紙參考材料、報紙圖畫、廣告原理、營業(yè)及印刷法。④
綜觀這一時期的新聞學課程設置,它有以下幾個特征:(1)由于新聞學專業(yè)的教師大多是留學歸國者,在課程設置上,基本沿襲了國外的新聞教育體系;(2)專業(yè)課所占比重不大,專業(yè)課之外,設置大量的與新聞有關的文史法律政治經濟外交知識的課程,目的是擴大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3)課程中外語課程貫穿大學4年,新聞學專業(yè)非常重視學生對外語能力的學習;(4)印刷術作為當時的新媒體技術受到重視;(5)實習占據重要地位,說明新聞專業(yè)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專業(yè),課程設置時予以充分保障。
2.20世紀40年代的課程設置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是國民黨官方創(chuàng)辦的,1943年恢復招生,其宗旨是培植現代新聞記者,使之能篤信“三民主義”、服膺職業(yè)道德,提高新聞事業(yè)水準。其1946年開設的課程,一年級:國文、英文、“三民主義”、新聞英語、政治學、經濟學、中國通史、哲學概論;二年級:國文、英文、新聞英語、新聞寫作、新聞學、國際貿易與匯兌、西洋近代文化史、刑法、體育、第二外語或方言(德法日俄藏蒙任選一);三年級:新聞英語、新聞會話、亞洲近代史、西洋外交史、各國政府與政治、國際公法、新聞學、新聞文學、第二外語或方言(法日蒙任選一);四年級:新聞事業(yè)史、報業(yè)管理、評論作法、新聞英語、新聞文學、現代政治思想、國際關系及組織、日文、畢業(yè)論文、專題演講等。⑤
國立復旦大學新聞系1947年的課程,一年級:國文、中作文、英文、英作文、中國通史、新聞學概論、哲學概論、“三民主義”;二年級:新聞中文選、新聞英文選、新聞采訪、新聞采訪實習、倫理學、中國近代史、修辭學;三年級:新聞編輯、各國新聞事業(yè)史、西洋近世史、英文新聞翻譯、中文新聞寫作、新聞政策與新聞法規(guī)、印刷研究、軍事新聞、副刊研究、速記學(中文);四年級:英文新聞寫作、英文新聞會話、評論練習、圖書館學、時事研究、中國新聞事業(yè)史。⑥
在中國共產黨早期的新聞教育中,1939年4月由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協會在香港創(chuàng)辦的中國新聞學院比較具有代表性。中國新聞學院從1939年至1948年共辦了五屆,另加一個函授班和一屆函授學院。各屆學習3個月至半年時間不等,課程稍有不同,主要課程為:新聞學概論、新聞編輯法、評論寫作、國內新聞、國際新聞、軍事新聞、經濟新聞、社會新聞、中國報業(yè)發(fā)展史、中國現代史、政治學、世界政治地理、新聞文藝、廣告學、報館經營法、電訊翻譯、資料管理、印刷常識等。⑦
此一時期的新聞學專業(yè)課程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1)課程加進了政黨學說和政治色彩;(2)為服務戰(zhàn)爭需要開設有軍事新聞;(3)由于國內的復雜情勢和對外傳播的需要,民族語言和外語受到同等重視。
3.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初的課程設置
新中國建立之后,新聞專業(yè)的課程隨時代變化而變化。復旦大學新聞系1950年的課程安排如下——
第一學年:中國語文(一年)、外國語文(一年)、新民主主義論、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中國通史、新聞學概論、政治學或經濟學、體育;第二學年:世界通史、中國近世史、文藝理論、修辭學、新聞采訪、政治經濟學、選修、體育;第三學年:新聞寫作、新聞編輯、西洋近世史、實習、選修、體育。第四學年:評論寫作、時事研究、報業(yè)管理、畢業(yè)論文、選修、體育。
分組輔修:(1)政治法律組輔修課程:政治學概論、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組織、政策法令、行政組織及管理、地方行政。(2)財貿經濟組輔修課程:新民主主義經濟的理論與實踐、貨幣與信用、財政學、生產經濟、國內貿易、國際貿易與匯兌。(3)文化教育組輔修課程:文藝學、文教政策法令、中國文學史、現代戲劇、民間文藝、文學批評。(4)國際宣傳組輔修課程:近代世界外交史、報刊文字編譯、英文報刊文字寫作與編輯、國際政治與經濟。
此外,分組選修課程還有:新聞文選(中文)、新聞文選(英文)、英文新聞寫作、英文新聞翻譯、速記學、新聞資料、編輯討論、期刊研究、中國新聞事業(yè)史、各國新聞事業(yè)史、新文字學。⑧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1957年的課程如下——
必修課程:社會主義思想教育、中共黨史、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政治經濟學、哲學、文藝學引論、古典文學、現代文學、外國文學、語法修養(yǎng)、外語、體育與軍訓、資產階級新聞觀點批判、新聞學概論、新聞采訪與寫作、報紙編輯、報紙評論、中外報刊史、新聞攝影、新聞工作專題講授與討論。
選修課程:國際關系史、中國近代思想史、哲學史、美學、政治經濟地理、國家現行法規(guī)、其他經濟系決定之課程、勞動鍛煉、實習(共分三次)。⑨
經過調研,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對課程進行了調整,分為基礎課、必修課或選修課、業(yè)務課。
基礎課程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現代革命史等;必修課或選修課為:現代漢語、古代漢語、中國文學史、中國文學(古典文學、現代文學)語法修辭、文藝學引論、外國文學史、中國通史、邏輯學、外語(俄、世界語、英、日、法語任選一種)、國家與法權基礎、世界地理、國際關系史、國家現行法規(guī)、基礎寫作等;業(yè)務課程為:中國報刊史、外國報刊史、新聞學概論、新聞攝影、報紙評論、新聞采訪與寫作、資產階級新聞觀點批判、新聞工作專題講座與討論等。⑩
這一時期課程新特點表現為:(1)課程設置朝厚基礎、重能力方向發(fā)展,設置了主輔修課程;(2)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革命史占比重較大;(3)課程中出現了大量文學和文藝的內容。
4.20世紀80年代的課程設置
中國的改革開放對新聞人才有新需求,本著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適應新聞工作的專門人才,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1982年對課程方案進行了新的設置:(1)必修課共23門:中共黨史、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形勢與任務(不計入學時)、新聞理論、新聞事業(yè)概論、新聞采訪、新聞寫作、報紙編輯、報紙評論寫作、寫作基礎、中國新聞事業(yè)史、外國新聞事業(yè)史、新聞攝影、古代漢語、現代漢語、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外國文學、邏輯學、外國語、體育。(2)選修課共25門:中國通史、世界古、近代史、文學概論、修辭學、美術概論、政策與宣傳、新聞業(yè)務專題、新聞史專題、中外名記者研究、中外政論家研究、大眾傳播學專題、廣播電視宣傳、報業(yè)經營管理、廣告學、彩色攝影、攝影表現手法、攝影流派介紹、專業(yè)外語、法律學專題、經濟地理、心理學專題、倫理學專題、社會學概論、國際關系史、自然科學知識講座。其中,中國通史和世界古近代史為指定選修課,一年級學生從中任選一門,計140學時。學生總共選修518學時即可。中外名記者研究、大眾傳播學、報業(yè)經營管理、廣告學、心理學、倫理學、社會學等課程是打破思想禁錮、根據新的形勢而開設的。
復旦大學新聞學專業(yè)1982年的課程設置為,必修課:中共黨史、政治經濟學、哲學、國際共運史、馬列經典著作選讀、新聞學概論、新聞理論研究、中國新聞事業(yè)史、新聞采訪與寫作、新聞編輯、評論工作、新聞攝影、報紙群眾工作、外國新聞事業(yè)、外語、基礎寫作、邏輯、中國近代史、世界近代現代史、中國古代散文選、體育、??瘜嵙暋⑹∈袌蠹垖嵙?、畢業(yè)論文、形勢任務教育;選修課:馬列新聞理論與實踐、中國近代新聞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史、中國近代思想史、西方新聞學介紹、新聞作品研究、名記者及其作品、雜文與雜文寫作、報告文學研究、新聞攝影專題、彩色攝影、廣播、電視、速記、中國文學名著選讀、外國文學選讀、中國文學史、美學、文藝評論、法學、國際關系專題、社會主義經濟問題專題、英文新聞翻譯、英文新聞寫作。
這一時期課程的特點表現為:(1)政治課占比重較大;(2)文學課比重大的特點仍然沿襲下來;(3)廣播電視的普及,教學中增列了相關課程;(4)傳播學被列入課程,西方新聞學受到重視,這是改革開放在課程設置上的體現。
5.進入21世紀后的課程設置
進入新千年,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新聞學專業(yè)必須學習全院性的基礎課程,包括:新聞學概論、傳播學概論、中國新聞傳播史、世界新聞傳播史、媒介經營管理、新聞出版?zhèn)惱砼c法規(guī)。此外,新聞學專業(yè)的核心課程還包括:新聞采訪、新聞寫作、新聞編輯、新聞評論等。
隨著網絡新媒體的普及,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專業(yè)基于此致力于培養(yǎng)知識面較寬、表達能力強、業(yè)務功底好的學生。該專業(yè)規(guī)定學生必修的核心課程有:新聞理論、傳播理論、新聞采訪、寫作、編輯、評論、新聞傳播史、新聞攝影、數字傳播技術應用、音頻視頻內容制作、媒介管理與經營等。
復旦大學新聞學專業(yè)2010年的課程,包括通識教育課程50學分,文理基礎課程28學分,專業(yè)教育課程61學分(含教學實習6學分和畢業(yè)論文4學分),任意選修4學分。專業(yè)教育課程有必修課(43個學分):新聞攝影、中國新聞傳播史、新聞采訪與寫作、媒介融合概論、新聞編輯與評論、深度報道、外國新聞傳播史、對外報道、廣播電視新聞、新聞傳播法規(guī)與倫理、媒介批評、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事業(yè)史、網絡傳播基礎、新聞傳播前沿講座、媒介經營管理、教學小實習、教學大實習、畢業(yè)論文;另加18個學分的選修課程(每門課程2個學分):跨文化傳播、傳播學研究方法、計算機輔助新聞業(yè)務、輿論學、整合營銷傳播、大眾傳媒與文化、體育和娛樂報道、攝影專題、財經報道、雜志研究、英文報刊選讀、公共事務報道、視覺傳播、融合報道、多媒體制作、政治傳播、出版學導論、營銷傳播策劃、外國新聞法制、中國報紙和中國社會。
這一時期的課程設置的顯著特征表現為:(1)在課程設置中注意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除了通識課程之外,相關專業(yè)課程也注重學科的交叉融合;(2)適應新媒體技術的發(fā)展,課程中增加了數字傳播技術應用、網絡傳播、多媒體制作、媒介融合概論等。
縱觀過去近百年新聞專業(yè)課程設置的狀況,盡管隨著時代變遷,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和政治環(huán)境給課程設置打下了鮮明的、深深的烙印,如果再仔細分析還是可以發(fā)現許多個觀察點。
第一,中國的新聞教育十分清楚新聞課程設置的重要性。中國新聞教育事業(yè)的開拓者之一、復旦大學新聞系創(chuàng)始人謝六逸在一篇文章中認為:“一國的新聞事業(yè)是否發(fā)達,就應該看她的新聞教育是否發(fā)達?!毙侣劷逃械恼n程設置得如何與新聞發(fā)達與否是有相關性的。戈公振在《新聞教育之目的》中詳細介紹了當時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比京新聞學院、法國天主教大學、波蘭華沙大學、德國萊比錫大學、瑞士Bern大學、倫敦大學等高校新聞科的課程設置情況,認為從這些課程看,新聞教育可以分為三種形式:美國式、德國式和英國式。美國的新聞教育注重職業(yè)訓練;德國的注重職業(yè)教育;英國的是想把兩方面結合起來。這些不同是緣于他們不同的教育目的。中國的新聞教育要培養(yǎng)的記者“將來要能看重國家利益比個人或一個集團的利益還要重要,為國家利益起見,防止報紙不負責任和發(fā)生危險的影響”。“所以,新聞教育應該包括這幾種:(1)理想的政治記者,應該研究的,是歷史、地理、法律、國民經濟及統計學和外國語。(2)理想的商業(yè)記者,應該研究的,是國民經濟及統計學、私人經濟、地理、重要法律和英語。(3)理想的省報或地方報的記者,應該研究的是歷史、地理、國際公法、國民經濟及統計學和特殊法律。(4)理想的文藝記者,應該研究的,是哲學、歷史和本國文學?!睆母鱾€時期的課程設置看,新聞教育工作者都是非常重視新聞課程設計的。
謝六逸在《新聞教育的重要及其設施》一文中認為:“普通的學校設有新聞學課程,至少有以下幾種益處:(1)寫作能力的養(yǎng)成。(2)新聞閱覽的研究。(3)新聞好壞的鑒別。(4)職業(yè)教育的預備。(5)有報紙上的記載,受到活鮮鮮的教育”。
第二,中國新聞教育的課程設置具有開放性。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則,以國外新聞教育為借鑒或直接應用。中國早期從事新聞教育的人員中,大部分是從海外留學歸國的,他們在國外學習的課程被移植進了課程表中,另外,教會大學的報學系、新聞系,從教師到教材基本上都是外國的,課程的設置上也就與國外相同。二則,課程設置隨時代變化而不斷革新。在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同時,注重與國內外形勢相向而行,使學生所學知識能與時代同步。
第三,課程設置中理論與實務結合、教學與實踐并重。我國最早進行新聞教育的機構是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北大新聞學研究會在早期新聞教育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其中有兩方面經驗始終為新聞教育界所推崇并沿襲:其一,在教學內容方面,強調學習新聞理論的同時,重視結合中國報界實際,并吸收優(yōu)秀報人的經驗;其二,在教學方法方面,重視講授與研究討論相結合,課堂活動與實踐、參觀相結合。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作為新聞團體,它的教學不像正規(guī)大學那樣在課程設置、教學安排和實踐操作諸方面有板有眼,但它的探索,為我國日后新聞教育方針的確立奠定了基礎。此后的普通大學新聞學教育的課程設置中幾乎都有實踐類課程和實踐環(huán)節(jié)。
第四,把通識教育放在重要位置,重視新聞人才規(guī)格與能力的養(yǎng)成。新聞專業(yè)培養(yǎng)的學生是不是能夠勝任他們所從事的職業(yè),他們應該具備什么樣的能力?在這一點上,各學校都非常清楚通識教育對學生能力養(yǎng)成的重要性,在課程設置方面有較為明確的安排。燕京大學新聞系在辦學時注重借鑒美國新聞學院的教學教育經驗,主張新聞系應培養(yǎng)“今日中國報界所缺乏的……有遠見、有魄力、有主張……能負重大責任、有創(chuàng)見及改革能力的領袖人才”。為達此目標,“主修新聞學之學生,不僅專習新聞學科,文學研究、歷史沿革、及其他一切普通科學學識,均須同時培養(yǎng)。新聞學科之主修時間,僅占全大學課程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其余大部分時間,則任學生選讀其他與新聞事業(yè)有關之學科。務使學生,與其畢業(yè)后之社會環(huán)境相適應”。其他各學校都根據自己的辦學特色,對人才培養(yǎng)的規(guī)格和能力的養(yǎng)成作出了課程設置。
第五,對新聞傳播技術的教育的重視一以貫之。新聞傳播離不開技術,技術的傳授是新聞傳播中的一個重點。在早期新聞工作中,制版、印刷術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學生的學習也安排了撿字排版印刷的內容。今天,傳播技術早已超越了印刷術的時代,數字傳播技術應用、音頻視頻內容制作、媒介融合概論等被排進了課程表中。
第六,核心課程百年未變。做好新聞傳播工作,必須了解新聞傳播的歷史發(fā)展過程,明了新聞史上的重大事件和經驗教訓,新聞史的課程便成了學生學習的核心課程。新聞傳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新聞內容的生產,內容生產靠的是采訪、寫作、編輯、評論。盡管時代發(fā)生了變化,傳播渠道發(fā)生了變化,課程講授的內容不可能完全相同,但這些相關課程在新聞專業(yè)教育中的名稱基本上沒有變化,這種安排是對新聞教育規(guī)律的尊重,也保證了對學生的新聞事實的采集能力和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
第七,課程兼顧新聞傳播事業(yè)的發(fā)展。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有些課程表面上與新聞無關,但實質上卻對新聞事業(yè)發(fā)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課程設置中,相關課程的安排,說明教育者始終懷有對新聞傳播事業(yè)發(fā)展的前瞻性和創(chuàng)新性的想象力。例如,一開始就重視新聞專業(yè)學生的外語的,體質健康的要求也始終沒有變化,一開始就設置廣告課程,報業(yè)管理、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學習都被制度化地安排進課程表,成為學生必須學習掌握的知識。
中國新聞教育課程設置百年來有其傳統繼承性,也有其追逐時代發(fā)展的前瞻性。這種尊重傳統與自我更新的秉性使得中國新聞教育能夠跟隨時代前進的腳步,滿足媒體實踐對人才的需求。
但是,中國新聞教育的課程設置不是完美無缺、無可挑剔的。20世紀80年代以后的課程設置是有許多值得探討的地方的。特別是進入新千年以來,媒體傳播技術出現革命性變化后,新聞教育的課程設置存在諸多亟待完善的問題。
其一,課程設置內容上有重復之處。僅就單一課程而言,問題不是很明顯,但是,幾門課程放在一起來考察,問題就出來了。例如,在必修課中,新聞理論類、新聞寫作類、新聞史類課程所占比重較大;單門課程看,每一門都是必要的,如新聞理論、新聞事業(yè)概論,新聞寫作、基礎寫作、新聞采訪與寫作、中國新聞史等等。但如果從整體上來考察,就可看出這些課程內容覆蓋面存在互相重復與交叉的地方。
其二,通識教育沒有得到真正實施。實踐證明,通識教育是新聞人才培養(yǎng)的有效路徑。就現代新聞傳播學專業(yè)教育而言,通識教育越來越顯示出它對學生未來發(fā)展的重要性。目前,許多學校都強調通識教育,但并沒有真正開展通識教育,只是強調文學、歷史和政治而已。而一些可以開闊學生視野、增加學生知識面的課程所占比例卻不大。這樣的課程設置,是不利于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性新聞人才的。這就需要新聞教育不能僅僅拘泥于單一學科知識的學習,現代漢語、邏輯學、哲學、經濟學、社會學、宗教、法律、外交等人文、社會科學知識類的課程,都不容忽視。
除了知識面的拓展外,通識教育的重要內容還應包含思維的訓練。新聞教育應當把學生的觀察社會、認識事物的方法作為一個重要的方面來培養(yǎng),讓學生具有批判思維。這需要在知識之外,訓練學生的思維方式和方法。
其三,融合媒體技術教育應予以極大重視。媒介傳播技術日新月異,媒介融合已成趨勢,數據新聞、可視化呈現等受到媒體的重視。今后媒體從業(yè)人員不是簡單的文字匠和單一的攝像師,而需要從業(yè)者掌握多種傳播技術和手段,以適應融合媒介傳播的需要。一個會網站技術、又懂得攝像技術,同時知道如何在網絡上處理新聞稿件內容的人,毫無疑問會受到時下新聞媒體的青睞。
中國新聞教育走過了近一百年的歷程,這一百年間,中國新聞教育雖然經歷了時代的風云變幻,但新聞教育為社會培養(yǎng)守望理想、針砭時弊、引導輿論的人才的初心始終如一,在課程設置上,也貫穿著厚基礎、重能力的培養(yǎng)宗旨,核心課程一以貫之。
在這一百年間,媒體經歷了報紙的繁盛、廣播的普及、電視的興起、互聯網傳播的如火如荼。為應對廣播電視的沖擊,新聞教育發(fā)展了它的教學內容,在課程中增列了相關課程,使人才培養(yǎng)適應了新的媒介需求,課程體系呈現出包容開放的面貌。
而如今,面對互聯網傳播的新環(huán)境,面對媒體的融合發(fā)展,新聞教育仍然從容應對。就課程設置而言,在一如既往保持學科理念、堅守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基礎上,充分適應傳播技術的發(fā)展,課程設置需要有一個較大的革新,使課程體系既體現學科特色、保留優(yōu)秀傳統,又能適應新媒體傳播技術發(fā)展的要求。
注釋:
① 陸彬良:《我國第一個新聞學研究團體》,《新聞研究資料》,1980年第4輯。
② 戈公振:《中國報學史》,三聯書店2011年版,第243頁。
③④ 《新聞教育機關概況》,載龍偉、任羽中、王曉安、何林、吳浩 主編:《民國新聞教育史料選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96-97、100-101頁。
⑤⑥ 施志剛:《論中國新聞教育》,載龍偉、任羽中、王曉安、何林、吳浩 主編:《民國新聞教育史料選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229-230、231頁。
⑦ 鐘華:《香港中國新聞學院》,《新聞研究資料》,1986年第1輯(總第35輯)。
(作者廖聲武系湖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羅以澄系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劉 俊】
大數據+互聯網+智能化:
*本文系首批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 (萬人計劃) 自設項目“互聯網+時代新聞傳播人才培養(yǎng)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