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峰
摘 要:本文通過論述學生在課堂中如何動起來,才能有更好的學習效果。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學生在良好的課堂氣氛中可以自由的發(fā)揮自己的個性特長,自由表達自己的情感。學生完全是在“動”中學,“樂”中學。而教師根據(jù)學生各種表現(xiàn)捕捉信息,及時交流,有的放矢的引導,這樣能使枯燥乏味的數(shù)學知識在學生“動”,“想”,“說”,“做”的氣氛中學習。達到課堂氣氛熱烈,學生思維活躍,同學們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學會學習。變“死”學為
“活”學,變“苦”學為“樂”學才是真正的教學藝術。 關鍵詞:有序 出彩 出新
新教材要求教師以新課堂標準的概念來上好數(shù)學課,使教師和學生都“動”起來了。而過去的課堂教學中,老師昀怕的就是學生“動”,“說”,擔心這樣一來,原先制定的教學方案和程序那難以完成。俗話說,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就是這種規(guī)矩極大的束縛了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新教材徹底改變老教材的面孔,數(shù)學內容的呈現(xiàn)方式完全是兒童現(xiàn)實生活的再現(xiàn),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學生在良好的課堂氣氛中可以自由的發(fā)揮自己的個性特長,自由表達自己的情感。學生完全是在“動”中學,“樂”中學。而教師根據(jù)學生各種表現(xiàn)捕捉信息,及時交流,有的放矢的引導,這樣能使枯燥乏味的數(shù)學知識在學生“動”,“想”,“說”,“做”的氣氛中學習。
一、師生互動,“動”中有序
新課堂標準指出:“數(shù)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識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學生是學習數(shù)學的主人,教師是數(shù)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這就表明數(shù)學課堂必須是生動活潑的,師生互動的。教師首先要創(chuàng)設一個互動真實的情境。例如,在學習《 5以內減法》時,我意識到這是一節(jié)初步感知和減法含義的開始,不能掉以輕心。為此,在課堂講臺上放一盆長有 5朵花的花盆,讓學生從 5朵花中摘下 2朵,看一看,還有幾朵花,這一件學活動學生機感興趣,他們邊說邊摘,有的摘一朵,有的翟三多 ......。 5減幾的現(xiàn)實情境在現(xiàn),可有一個學生上臺站在那里不動,我和同學們問他為什么不摘,他卻說:“這樣好看好香的花我不想破壞它,我摘得是 0個,也就是 5-0=5?!蓖?!學生不僅學到知識,更體現(xiàn)了情感,這種源于學生實踐的感性認識比死記硬背強上百倍。接著在練一練中,教師和學生做 5減幾的手勢練習,先由教師示范,再由學生做,說。昀后讓小組一人做,大家搶答,整個課堂動起來,這是一種無需渲染的高潮。“5減幾”的口算方法,正是通過同學們的動手做,動腦想,動口說,這些有序的師生互動的感性認識過程中掌握了知識,同時同學們的應用意識也提高了,他們不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二、動手操作,“動”中出彩
皮亞杰說:“思維從動作開始的,切斷了思維和動作之間的聯(lián)系,思維就得不到發(fā)展?!睂嵺`證明,動手操作昀容易引起同學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課堂氣氛熱烈,學生思維活躍,為此,教學中教師應經常創(chuàng)設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在剪剪,拼拼,畫畫,擺擺中加大信息的接收量,進而在對信息的加工中參與知識的發(fā)生,在創(chuàng)造過程,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學會學習。
如在教學“長方形面積”時,先讓學生動手畫出各種大小不同的長方形,從中發(fā)現(xiàn)長方形的長和寬越長,面積越大,反之,則面積越小。接著讓學生用 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自由擺出大小不同的長方形,在引導學生觀察長方形的面積與長寬的內在聯(lián)系,學生很快發(fā)現(xiàn)“長方形的面積可以用長乘以寬的計算方法得出”的結論。
又如,在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時,啟發(fā)學生自己動手探索,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學生感到異常興奮。有的學生用量角器逐一量出三角形的三個內角;有的學生利用手中的三角板(一種是直角三角板,一種是等腰直角三角板)在拼擺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內角和是 360度,得出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是 180度,為學生得出普遍性的結論奠定了基礎;有的學生則把三角形的三個內角剪切下來,拼成一個平角,同樣也得出了結論。
三、因勢利導,動中出新
新課標在關于數(shù)學的教選中指出:“在課堂中,要引導學生聯(lián)系自己身邊具體,有趣的事物,通過觀察,操作,解決問題等豐富的活動,感受數(shù)的意義,體會數(shù)用于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數(shù)感?!辈⑶摇疤岢惴ǘ鄻踊薄8鶕?jù)新課標的精神,在第一冊“買鉛筆”中教學“ 15-8”時,教師沒有要學生接受“算 15-8=?想 8加上幾等于 15”這種思維。而是充分利用投影展示小動物買鉛筆的情境,借助具體情境啟發(fā)學生說一說“你看到了什么”。學生回答:“我看到了小松鼠,小白兔,還有 15支鉛筆?!痹谶M一步引導學生想小白兔說的“我買 8支鉛筆”這句話,提出數(shù)學問題:“15支鉛筆,賣出 8支,還剩多少只?”列出“ 15-8”的算式,我不急與于講解算法,而是把主動權交給學生,放手讓他們自己動手操作學具進行探究。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小組要論,合作交流,竟然得出了 7種算法。
這樣,學生在具體的動手,動口,動腦的情境中提出問題,對同一問題從不同角度去想,思考,探索,解答。然而,任何事物都是辯證統(tǒng)一的,在數(shù)學課堂中正確處理好收與放的關系,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你一言,我一語的想法,是雜亂無章,毫無規(guī)律的。為此,我在學生充分發(fā)表想法的基礎上,帶領學生總結回顧 7種算法,一一說清算理,醒目的板書在黑板上。這樣因勢利導,及昀大限度的發(fā)揮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讓學生參與了獲取知識的全過程;又能使學生初步感知分析或表達的條理性。學生在“動”中很自然的享受了自我評價和評價他人的成功喜悅。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尤其在全面開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試驗的今天,這門藝術顯得更為重要。作為一名教師,以現(xiàn)代教育與理念為指導,積極探索,勇于打破舊的不合理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從舊的桎梏中解脫出來。變“死”學為“活”學,變“苦”學為“樂”學才是真正的教學藝術。為此,我認為數(shù)學課堂教師必須為學生多創(chuàng)造“動”的機會。
新教育時代·教師版2016年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