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柏紅梅
古鎮(zhèn)青城風霜濃
※ 柏紅梅
心中有種錯覺,似乎這次出游,是去拜訪幾位隱居的老者,慈眉善目,精神矍鑠,從時光深處走來。這樣的想法讓我充滿了期望。從唐宋、明清時代蹣跚而來的古鎮(zhèn),身披數(shù)百年的風霜,閱盡世間炎涼,可不就是一個一個胸懷萬千、寵辱不驚的老者嗎!
青城,與狄青有關。宋朝大將狄青,白盔白甲,橫槍策馬,立于城隍廟前,目視前方,不怒自威,勇猛而瀟灑。北宋仁宗年間,西夏叛亂,憑秦州刺史狄青一干人馬,自然難以抵御李元昊的凌厲進攻。于是,借黃河天險,依唐朝龍溝堡基礎,狄青筑東西長、南北狹的軍事重鎮(zhèn)“一條城”。后人為了紀念狄青,故稱“一條城”為青城。此刻,我就站在青城古鎮(zhèn)腹地,在狄青雕像前,聽戰(zhàn)馬嘶鳴,鄉(xiāng)音喧嚷,讀兩軍對壘,商賈云集。但眼前的院落祥和、靜寂,村民安逸、閑散,像一曲民樂,悠遠、舒緩,全然沒有金戈鐵馬之聲。
青城古鎮(zhèn),位于榆中縣北部,曾是古絲綢之路上的水旱碼頭和商貿中心,唐宋元明年間的軍事重鎮(zhèn),水煙的發(fā)祥地。我決定先拜訪羅家大院,這是民國時期水煙作坊“永順成”老板羅希周先生的宅院。推煙坊、品煙軒,院子里巨大的壓煙擔,昭示著制煙、品煙的全過程,而品煙軒內“書藏大美終身益,座有微香一室清”的中堂,道盡了主人的儒雅和清朗。紡織、剪紙、刺繡坊,令閨秀、女眷的巧手、笑語近在眼前。東院制煙、中院起居、西院待客,十六道門庭相互貫通,典型的四合院嚴謹對稱,穿梭其間,可聞脈息,羅氏老少的音容笑貌似觸手可及,余溫猶存。
我將步履盡量放慢、放緩,走走停停,恍然置身于時光隧道,嗅及歲月的榮辱與塵埃。進了曾為狄青府的城隍廟,見識了鐘樓、鼓樓以及大殿的雄偉之后,我站在了高氏祠堂門口,首先被懸于頭頂?shù)膸讐K匾額所吸引,“名門壽母”“才兼文武”“進士”等,無不隱含著高氏昔日的輝煌。恰遇導游講解,說,這塊頗為罕見的圓形牌匾,是因文臣高氏先祖高鳴桂不費一兵一卒,憑三寸不爛之舌,以唇槍舌劍,令敵方兵退,清道光帝喜而賜匾。整座祠堂由山門、前后過廳、廂房、大殿構成,呈方形八卦狀,為明清獨有的懸山式建筑,逐層遞高,預示子孫高升,后過廳與廂房連接,期望后人相互扶持,可謂寓意深遠,用心良苦。除了院內的木雕、彩繪之外,前過廳東、西兩邊墻上的磚雕吸引了我。如此精妙的磚雕,我還是第一次看到。刀法蒼勁、干練,線條流暢、剛勁,人物、花卉細膩逼真,甚至連人物表情、樹木枝葉都栩栩如生,內容應該分別是耕作和讀書,由此可見,“耕讀傳家”在當時被置于何等重要的位置。
講到讀,就不能不到青城書院了。心目中,凡書院,皆為神圣典雅之所在,何況創(chuàng)始于清道光十一年的青城書院,又該誕生了多少文人墨客、賢人雅士。書院門前豎一座以龍鳳、讀寫為主要內容的磚雕照壁,“青城書院”匾額之下,“菁莪造土,樸械作人”八個大字,題于門扇之上。步入書院,鳥鳴聲脆,樹木幽靜,槐花盛開,窗明幾凈,讓人心曠神怡。講堂內,一排排桌椅,靜靜佇立著,仿佛有朗朗書聲傳出。輕輕進室,找張凳子,慢慢坐下,以一位學生的姿態(tài),注視著前方,那面擺著一束鮮花的講臺,久久不動。此刻,我感覺自己的心里,像被水洗過了一般,純凈無比。山門、前院、中院、后院,書院的每個角落,我都走過了,輕輕地,虔誠地,只怕驚擾了孩子們求學的心。盡管,如今的書院已空無一人。
其實,以“耕讀傳家”為家訓的,不僅是高家這樣的名門大戶,即使普通百姓,也莫不如此。我們想尋訪古鎮(zhèn)普通百姓家,便向著一條條巷道深處尋訪,因為有50多處古民居四合院就隱居在這些小巷里。眼前就是一家,古樸得近乎破敗的木門、磚雕,靜靜地立著,門鎖著,看不清里邊的模樣。走不了幾步,又是一家,門樓上的青磚雕刻,鏤空與雕刻相結合,層次分明,立體感頗強,竟然如此完整,如此精美,和國畫與印章的技法似乎有幾分相像。內容上,除了盛開的花朵,便是耕與讀的內容。大門虛掩著,一座雕刻著松、鹿的照壁,擋住了視線。再往小巷深處走,又發(fā)現(xiàn)了第三家古民居,大門敞開著,門樓上有著同樣內容的耕讀磚雕,但工藝似乎比前兩家稍簡單一些。正讀磚雕時,從院里忽然出來一人,四十多歲,很精干的樣子,見我們向里邊張望,便熱情地招呼著,讓進門去看。稱謝之后,隨其進門,才發(fā)現(xiàn)這個四合院,正在維修,院里顯得凌亂異常,幾位工人正蹲在地上,小心地補修著。這是一座明代四合院,算是青城最古老的民居了。引我們進門的人,滔滔不絕地講了起來:越久遠的工藝越簡單,側重于寫意,像這座院落,窗欞都是方格狀,梁柱也未作修飾;你們摸摸門板上這些細而深的豎紋,沒有上百年的歷史,是不會有的;還有,屋內墻壁上這些裝飾用的石頭,制作很復雜的,這種工藝,現(xiàn)在已快失傳了;我們每年都有古民居維修工作,是文物部門的項目,要手巧、心細才行,都是慢活兒??磥?,這座古宅,算是青城的耄耋老者了。
這樣的古民居,其實還有很多,走著走著,就會遇見一座。同樣古樸的木門,精美的磚雕,“耕讀傳家”的橫批,以此可以看出,古鎮(zhèn)百姓間,對于耕作和讀書的重視。有趣的是,在隨后發(fā)現(xiàn)的幾座古院落前,都有一兩位長壽老人,看樣子都有近百歲的模樣,不言不語,坐在古宅門前,像古宅的守護神一樣,靜靜地向遠處看,卻不知望向何方。
從青城回來,仿佛從一個神秘的傳說中歸來一樣。我隱約感覺到,時光其實是公平的,也是慈祥的,它總會給有心人留下一些線索和體溫,供觸摸,供回味,也助我們繼續(xù)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