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給上?;鼞蛟\脈開方
本期頭條聚焦上?;鼞?,用比較尖銳的筆觸,深入分析了“滑稽戲式微”的種種原因,有些剖析語句,針對性還很強,可能會得罪人。但是良藥苦口忠言逆耳,與其輕描淡寫大而化之隔靴搔癢地“說臺面話”,不如一針見血刺刀見紅不留情面地“說內行話”——其實這也是為“文藝批評”樹立正面榜樣:又要解決問題,又不能開刀放血,你的“批評”誰會在乎?
文章通過滑稽藝術家的視角,回顧了滑稽戲鼎盛時期的盛況,表達了重振輝煌的期望。這種期望是不是有點高,是不是不太現實,在此暫不詳析。但是有一點毋庸置疑:既然滑稽戲是代表上海的最佳文化名片之一,何況傳統深厚根深葉茂,你不把它伺弄好,是愧對上海這座城市,愧對上海人民的。難道它不可以變得更好么?難道聰明的上海藝人尤其是業(yè)內人,對如此現狀很滿意么?
本文沒有回避一些敏感的話題,比如滑稽演員“觸電”現象的弊端。不是不能“觸電”,而是要看“觸電”能否“促進”滑稽事業(yè)。你的嘴皮子溜會來噱固然帶動收視率,但是假如你本末倒置地將自己的滑稽戲當作“副業(yè)”,而將頻頻亮相做主持做嘉賓當作“主業(yè)”,又怎么能夠指望你將心血和才華用于創(chuàng)作和創(chuàng)新滑稽戲呢?何況看樣學樣,“留守”在劇團的年輕演員,看到“前輩”們對滑稽事業(yè)不敬業(yè)的做派,怎么能有“正能量”激勵之仿效之?這種演員紅而劇種衰的現象,已然成為當今滑稽界獨有的滑稽現象。當然,我們并不對滑稽演員的“觸電”一概否定,歷史上“戲與電”也有比翼雙飛“雙贏”的正面案例,但是從滑稽戲的本位出發(fā),既然她是正兒八經的戲劇劇種,對創(chuàng)作能力的要求很高,迫切需要年富力強、經驗豐富、才華橫溢的從業(yè)人員貢獻集體智慧,如果在“一線”的滑稽演員,很多都不把心思和精力放在主業(yè)上,又怎么會出現奇跡?當年滑稽戲的鼎盛時期,不都是滑稽藝術家滿腔熱情全力以赴的結果?
當然也不盡是個人的原因,體制機制的革新和嬗變也是不可繞過的話題。如何打好國營和民營兩副牌,如何破除大鍋飯,如何減少不必要的人際摩擦,如何改變創(chuàng)作和決策機制,如何實現充分市場化,如何建立可行的退出機制,如何試驗明星組閣制,如何探索自由組合的工作室……這些都是應該深入探討和解決的命題。真正的領軍人物不是哪級組織哪個領導可以決定的,而是市場反復摔打的結果。何時才能出現像姚周這樣的滑稽大師呢?唯有沉下心來、敬業(yè)愛崗、解放思想、心情愉快、創(chuàng)意碰撞……形成舍我其誰、上下一心、和諧共舞的氛圍,滑稽事業(yè)才會大有作為、值得期盼。
令人尷尬和啟迪的是,二十多年來,江浙滬七個滑稽劇團在全國性的戲劇活動中集體“沉默”,唯有蘇州滑稽戲獨步江湖,多次榮獲包括文化部文華大獎、保留劇目大獎、國家舞臺藝術十大精品劇目、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等多項國家級獎項。這個“鄰居小弟”是怎么“輝煌”起來的呢?他們的政策、機制、人才、氛圍,是不是具有參考價值?作為滑稽大本營的上海,假如不急起直追,而是繼續(xù)無所作為,碌碌無為,產生不出一批廣受歡迎的一流滑稽戲,是不是需要更多的有識之士一起來診脈開方?
“熱點聚焦”的長文和“卷首語”的短文,均有“言重”部分,愿殷殷之愿,化為鞭策。
本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