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涓
摘要:殖民意識和帝國意識是小說《魯濱遜漂流記》當中的突出特點,筆者從這兩個方面入手,對小說進行全面解讀。在這部小說當中,展示了魯濱遜對荒島統(tǒng)治過程當中的殖民意識和帝國意識。魯濱遜的冒險,象征著帝國主義的殖民擴張。筆者從帝國意識和殖民意識的角度,對小說《魯濱遜漂流記》進行解讀。小說的主人公魯濱遜是作者笛福的思想代言人。在魯濱遜的身上,讀者可以看到強烈的殖民主義傾向。
關(guān)鍵詞:《魯濱遜漂流記》;帝國意識;殖民主義
一、經(jīng)濟殖民活動
小說《魯濱遜漂流記》中的奴隸貿(mào)易與帝國意識中包含著經(jīng)濟殖民方面的內(nèi)容,魯濱遜在巴西積極參與奴隸貿(mào)易,可見其明顯的殖民意識。而當他流落荒島以后無法進行奴隸貿(mào)易,但是卻進行著更大范圍的殖民活動。例如:主人公把這座荒島以及荒島上的一切都當做自己的私有物品,并希望把這一切永遠世襲下去。當主人公缺乏勞動力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居住在島上的食人族,于是,他希望得到土人作為自己的奴隸。終于,他救出了一個,并取名為星期五。而魯濱遜自然而然成為了星期五的主人,并按照自己的意志改造星期五。而當荒島上有了其他的人以后,魯濱遜把他們當做自己的臣民,而自己是具有絕對控制權(quán)的國王。從這個角度來看,魯濱遜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殖民主義者。
二、文化方面
當魯濱遜就下星期五以后,對星期五進行了奴役和改造。星期五失去了人身自由,其思想文化也受到了改造,并逐漸變成了一位基督徒。通過武力魯濱遜征服了星期五,后來魯濱遜又拿出了步槍,讓星期五感到懼怕,因此甘愿做他的仆人。當星期五臣服以后,魯濱遜就開始對他生活、文化等方面的改造。而魯濱遜善待印第安人和黑人前提也是他們都要臣服于魯濱遜。在他的心中,自己是比印第安人和黑人更加優(yōu)越的物種。他對星期五的改造是通過教育的方式進行的。在生活方面,魯濱遜教育星期五穿羊皮衣服,吃熟肉,喝羊奶。讓星期五擺脫食人生番的胃口和生活習慣。在語言文字方面,魯濱遜迫使星期五接受并學習自己的語言和宗教。他教星期五英語,讓星期五學習文明禮儀。魯濱遜教會星期五的第一個詞語就是“主人”。而魯濱遜把被他救出的野蠻人叫做星期五,以紀念這一天。他向星期五強調(diào),以前的生活已經(jīng)過去,是自己給了星期五第二次的生命。在魯濱遜不懈努力下,終于將星期五改造成了自己希望的那個樣子,星期五放棄了自己的語言和文化信仰,成為了魯濱遜忠實的仆人。甚至表示回到自己的部落以后會采用魯濱遜的方式改造自己的親人同伴。由此可見,星期五不但失去了人身自由還是去了民族文化。
三、宗教方面的殖民
在小說當中,基督教發(fā)揮了重大的作用。對于進行海外擴張的殖民者來說,宗教起著精神支柱的作用。在小說《魯濱遜漂流記》中,每當主人公魯濱遜遇到危險就會把基督教作為自己的精神支柱。例如,主人公的圣經(jīng)上寫著:“在患難之日求告我,我必拯救你,你也要榮耀我?!?、“我將永遠,永遠不會離開你,也不丟棄你”。所以,每當自己面臨麻煩或死亡時,他都會祈求上帝以尋求安慰并達到內(nèi)心的平靜。而在主人公的荒島生涯當中,讀經(jīng)祈禱也是其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他認為自己的一切遭遇都是上帝的安排,在生病時他向上帝成人自己的罪行,并祈求主的庇護。似乎只要虔誠地相信上帝,上帝就回來拯救自己一樣。在小說《魯濱遜漂流記》中,魯濱遜把基督教當做控制奴隸思想的工具。在魯濱遜眼中,星期五屬于還未開化的野蠻人,屬于低劣的民族。所以魯濱遜教會了星期五很多東西,當然也包括宗教知識。在他的指導下,星期五最終成為了一個虔誠的基督徒。但是,不可忽視的是,星期五具有自己的文化和信仰,而主人公魯濱遜的行為無異于宗教殖民。他還認為所有的地方都應該放棄自己的信仰,并將基督教當做自己的宗教。以上說明了殖民者在進行經(jīng)濟和政治殖民的同時,還在進行文化和宗教殖民活動。
四、殖民主義的時代背景
殖民主義的形成需要一定的物質(zhì)和現(xiàn)實基礎(chǔ),18世紀的英國具有繁榮的經(jīng)濟和穩(wěn)定的政治條件,英國的實力和世界地位不斷提高,并成為了世界上最強的海軍強國。英國憑借雄厚的經(jīng)濟實力和科技力量,逐步實現(xiàn)了環(huán)球探險的夢想。亞洲,非洲和北美大部分地區(qū)都是英國的殖民地。而英國盈利的來源之一就是黑奴貿(mào)易。這邊是小說的背景。在此背景下小說《魯濱遜漂流記》具有濃厚的早期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色彩。主人公在荒島早期的進去精神正是資產(chǎn)階級開拓精神的象征,體現(xiàn)了他們的殖民意識。小說《魯濱遜漂流記》中,主人公魯濱遜并不是一個安分守己的少年,他的身上就有朝氣蓬勃勇敢無畏的特點,這些特點正是資本主義進取精神的特征。他不甘平庸,渴望冒險。當他流落荒島以后,就把這座無人居住的小島當做了自己的私有財產(chǎn),并把土著人星期五當做自己的奴隸,對星期五進行語言、生活信仰等全方面的改造。在殖民主義的背景下,小說中主人公的活動也具有明顯的殖民主義特點。
五、小結(jié)
綜上所述,小說具有濃郁的帝國意識和殖民意識,是當時社會以及世界形勢的反應,也體現(xiàn)了作家心中的帝國意識和殖民意識。
參考文獻:
[1]張昕月.讀解后殖民主義批評視野中的“殖民小說”——以《魯濱遜漂流記》為例[J]. 牡丹江大學學報,2015,08(08):87-88+91.
[2]王妮.英美文學中的文化意向?qū)Ρ确治觥浴遏敒I遜漂流記》和《老人與?!窞槔齕J]. 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5,07(07):31-32.
[3]喬勁松.憂郁的王子快樂的流浪漢——《哈姆雷特》《魯濱遜漂流記》中兩位主人公的歷史和文化解讀[J]. 英語廣場,2015,08(08):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