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銀
摘 要: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是綿延幾千年的道德文化,是一種內文明和外文明緊密相結合的文化,它有別于西方以智力為中心的外文明。二十一世紀,中國需要道德文化的復興,世界需要中國文化的強力引領。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離不開道德文化的信仰來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中國夢的實現更離不開道德信仰的扎實推進。道德信仰的根本是進行全面深入的道德教育。中國不缺失信仰,只是迷失了文化,把優(yōu)秀的道德文化全面徹底地滲透和貫穿到當前乃至今后的各級各類培訓教育中,這是實現中國夢的堅實基礎。
關鍵詞:道德;信仰;中國夢;干部教育
“我們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為思想建設的戰(zhàn)略任務,保持全黨在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自覺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堅定信仰者、忠實實踐者?!薄拔覀円逃龑V大黨員、干部把學習成果轉化為提升黨性修養(yǎng)、思想境界、道德水平的精神營養(yǎng)?!绷暯娇倳浽谥袊伯a黨建黨95周年上的重要講話,為干部培訓教育指明正方向、提出高要求。誠然,道德和信仰應成為我們黨員干部培訓教育的根本內容。
一、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是道德文化
中國是世界是唯一沒有中斷過歷史的文明古國,更是世界上創(chuàng)造過無數輝煌成就和做出過重大貢獻的文明古國。中華文明的發(fā)展軌跡不同與西方,她是以內在的道德文明為主導和外在的智力文明緊密結合的文化樣式。人類的文明是內外結合的文明,中國的優(yōu)秀文化即是這一文明。西方的文明主要是外文明,唯一的內文明殘留在宗教里面。宗教是文化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這是中國人不太重視宗教的深層原因。
春秋以前,道德思想是中國文化的光輝起點,以“德”為中心的民族特征,奠定著未來的文化走向。中華民族的杰出先祖?zhèn)兙鸵缘赖滤枷胝厥既A夏文明。人文始祖伏羲“有圣德”,在八卦中演繹“天人諧和”的教育觀;神農為民解苦,嘗遍百草;黃帝“修德振兵”②、“撫萬民”統(tǒng)一華夏;帝嚳“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帝堯“能明馴德,以親九族?!?周公“敬德保民”、制禮作樂、天下歸心。
春秋戰(zhàn)國,中國古代文化重新整合,一大批思想家相繼登場,傳承著傳統(tǒng)的道德思想。老子說“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鄉(xiāng),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孔子說“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墨子的“兼愛”、“非攻”、“節(jié)用”直接踐行著道德思想。
漢唐至明清,有杰出成就的帝王將相、政治家、思想家無不推崇和繼承道德思想。劉邦的“約法三章”,為百姓所想,打下了最終能統(tǒng)一中國的基礎;“休養(yǎng)生息”政策,為百姓所愿,拉開“文景之治”和漢武強盛的序幕。李世民不以個人恩怨為先,以大局和天下蒼生為念,接受魏征逆耳強諫,開辟了“貞觀之治”。朱元墇借“明王出世,普度眾生”的號召實現改朝換代,康熙更是心系“萬民康寧” 和“天下熙盛”的理想追求。
二、中國夢的實現離不開道德信仰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中國成立后,經過六十多年的發(fā)展,中國再次引起世界的強烈關注,這次關注不是為最大的殖民地而來,而是為著很多的擔心、害怕、學習而來。以西方的文化眼光看中國,滿眼的擔心和害怕是必然的,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觀點。中國的優(yōu)秀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福祉,更是中華民族帶給人類社會的福祉。
中華民族的復興夢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的道德文化復興之路,學習西方是學習其先進的科技和進步的理念,而不是改變中國的道德文化軌跡。道德思想是中國文化的根源,它曾是世界上最優(yōu)秀的文化,我們必須把它認識清楚并且發(fā)揚壯大。
當前,中華民族要強大起來,就是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皩崿F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边@是習近平總書記代表中國人民道出的肺腹之言。實現中華民族最偉的夢想必須復興中國的道德文化。只有這樣,才能把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效的傳承,才能把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更好的激發(fā),才能把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地踐行。
中華民族古代的燦爛和輝煌與倡導道德文化思想有關;中華民族近代的屈辱和磨難,是晚清王朝為極少數腐朽統(tǒng)治者的利益而丟失道德文化思想所致;中華民族現代的奮斗和崛起是順應共產黨領導的道德文化為核心的民本思想所為;中華民族當代的強大和復興要依靠復興道德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文化來實現,特別是倡導和踐行,最終信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中心的道德文化。
三、干部培訓教育中要加強道德信仰的教育
二十世紀以來,中國的教育主要是學習西方的教育,特別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中國教育逐漸變成智力為主的應試教育,使中國的教育走上又一個僵化的路子。目前的學校教育,實質是工業(yè)革命以來,要求標準化熟練工人的結果,把人物化的結果。這種教育忽略人的個性、智力、資質差異,急功近利,不考慮或簡單化人的德性培養(yǎng),往往培養(yǎng)出一些偏才和庸才、 而不是人才和賢才。中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則不是這樣,它是以道德為根本的人的全面教育,能釋放出最大限度的社會正能量。
(一)干部的培訓教育要特別重視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
在干部培訓教育中滲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是實現全社會道德信仰目標的主渠道。道德信仰教育是軟實力的教育,不便于用強制的教育方法培養(yǎng),它是潛移默化地滲透在平常的學習、生活和工作當中,中有這樣才能有效地根植在人的心靈深處。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在這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和教訓,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正是我們學習的寶藏。
現在,我們要在全社會培養(yǎng)相信、遵守、信仰道德的教育也必須通過干部的引導來進行示范引領,從根本上培養(yǎng)中國人對道德的需求。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主要是通過國家引導的學校教育來實現,這是主渠道。中國的經學教育即是為此而建立,只是每個朝代對經的取舍和范疇不同。春秋以前的“禮、樂、射、御、書、數”,禮是德育,就以行德的教育開頭;春秋的會盟活動十分頻繁,它也是禮的產物;戰(zhàn)國的使者往來是最基本的政治生活內容,是他們貫徹著“合縱”“連橫”的政治事件,這還是禮的延續(xù),不是十分混亂地隨便打戰(zhàn),打戰(zhàn)總得找個理由和借口,這就是禮;秦朝的“焚書坑儒”便把自己焚坑了;西漢以“詩、書、禮、易、春秋”五經為國家教育的本;東漢又增加《孝經》、《論語》成為七經;唐前期主要是九經,在西漢五經的基礎上把“禮”分為《周禮》、《儀禮》、《禮記》,把“春秋”分為《左傳》、《公羊傳》、《谷梁傳》,唐后期變成十二經,即在九經的基礎上添加《孝經》、《論語》、《爾雅》三經;南宋時再加《孟子》為經,為為十三經。至此,儒家十三經定型,直至清末。誠然,佛家和道家經典的教育在社會中普遍進行,只是國家統(tǒng)治者大多不列為正式教育內容,他們有著獨自的教育體系,這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十分有益的補充。
干部的道德培訓教育,就是要配合社會主義核心人價值觀,建立起道德信仰的價值導向,繼承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最大的優(yōu)秀之處就是能吸收世界文化的先進內容來充實自己,佛教文化在中國的繁盛即是證明。中國文化是開放包容的文化,不是西方奉行的那種排斥吞噬性文化。古埃及文化、古巴比倫文化、瑪雅文化的消失就是西方所鼓吹的文化犧牲品。這種理論上的自信,使我們堅信: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是重建中國文化,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的根本所在,也是世界命運共同體實現的根本所在。這要種教育要在我們的各級培訓教育中受到特別的重視。
(二)干部的培訓教育要著力加強人文修養(yǎng)的教育
在干部培訓教育中認真貫徹人文素養(yǎng)教育,是實現全社會道德信仰目標的重要途徑?!邦I導干部作為人民群眾的領導者、示范者,其凝聚力、感召力主要來自于個人品德和才才干,而不是官位和權力。好人不一定是好官,但好官一定是好人。黨員干部要比普通群眾更加嚴格要求自己,率先垂范,帶頭弘揚正氣,努力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在人生修養(yǎng)上努力達到比較高的境界?!薄墩撜Z》中也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薄捌渖碚涣疃?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彼自捳f的“上梁不正下梁歪”就是這個道理。
在社會上形成對道德的崇尚和信仰,領導干部的影響很至關重要,這也是習近平總書記為什么以“八項規(guī)定”、“四風問題”、“打虎拍蠅”作為轉變整個社會風氣的切入點。 沒有領導干部率先轉變不正之風,怎能要求群眾去轉變不良之風?哪是本,哪是表,一目了然。領導干部始終是社會和國家的引領者、先行者。
干部的培訓教育中,無論什么專業(yè)方面的培訓教育都應加入或滲透人文修養(yǎng)或道德修養(yǎng)的教育培訓,這是進行干部培訓的基石教育。沒有這個基本的教育,干部的培訓教育就會打折扣。干部的人文修養(yǎng)教育的方式、方法應多樣,不能為教育而走培訓教育的形式化,讓人文道德素養(yǎng)教育在領導干部的心理形成抵觸,應有針對性和側重點,點和面,深和淺,多方位和多興趣點進行合理地學習。
(三)干部的培訓教育要大力弘揚道德模范的教育
在干部培訓教育中,挖掘社會和領導中的典型模范,大力弘揚道德模范教育是實現全社會道德信仰目標的高效平臺。社會風氣是影響一個地區(qū)、民族、國家的重要力量,是否引導全社會自覺用道德行為要求自己的日常行為,是一個地區(qū)、民族、國家的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依據。是有為還是無為,是引領還是阻擋,是擔當還是推諉,這在政府機構、事業(yè)單位、公私企業(yè)、社會組織、社會團體、節(jié)會活動等領域都有很大的操作空間。
近年來,政府在全國、全省等范圍內的道德模范系列的評選起到一定的引領作用。我們認為這還做得不夠,表現在面上不足,還沒涉及到社會的各個方面,影響力沒有得到最大釋放。一些社會優(yōu)秀或模范的評選辦法不多,卻急于求成,通過網上投票的方式進行,看似先進高效,結果成拉票的惡風,誰的關系多,誰的炒作辦法多,誰最終得票多,這樣往往會事與愿違。更有甚者,這會引領出社會的不正之風,得與失正好顛倒。先進不先進,模范不模范,要看對整個社會的正能量的影響力,是不相關的社會領域產生的影響,不是與己相關的人際領域拉聚人氣。雷鋒照亮得不是一個連,解放軍人的心,而是那個時代所有工農兵學商的心靈;焦裕祿震撼的不是蘭考縣人,河南省人的心靈,而是中國共產黨員和所有中國人的靈魂。當然,范圍有大有小,不能一概強求,應視具體情況、范圍、影響力進行宣傳,不能為著一個達不到的目的而過分包裝。
宣揚和褒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的道德行為,是每一個民族和國家都能肯定的行為規(guī)范和價值判斷。中國古代的圣賢和明君已經做出過榜樣,這是中華民族豐厚的寶藏,也是讓整個世界認同和仰慕本錢。持續(xù)不斷地、多方式、多角度地宣傳和肯定每一個人,特別是領導干部中有影響力的道德善行,不僅能轉變影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不正之風,還能加速西方世界對中國文化的認同和學習。
注釋:
①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59年9月.本段以下引用均出自本書.
②全國干部培訓教材編寫組《永葆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人民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5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