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張佩霞
淺談中中茶花丈化
廣東張佩霞
茶花,中國十大名花之一。當我們談到茶花時,一股自然親切之感油然而生,貌美典雅的茶花圖已悄然在內心勾勒;長期旅居國外的友人,看到盛開的茶花時,也會激起思鄉(xiāng)之情。見茶思故鄉(xiāng),這些都歸根于中國悠久的茶花文化。
中國茶花文化有廣義和狹義兩個層面。狹義上僅指茶花創(chuàng)造的精神財富;廣義上的茶花文化,是指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所創(chuàng)造的茶花物質和精神財富。
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茶花物種資源,是山茶屬植物的世界分布中心,這也造就了我國茶花文化豐富的內涵。早在三國蜀漢時期,張翊的《花經》中已有茶花栽種的記載。北朝魏代的《魏王花木志》,唐代的《平泉山居草木記》,宋代的《洛陽花木記》,明代的《群芳譜》《滇中茶花記》《云南茶花譜》,清代的《花鏡》《廣群芳譜》等文獻,都記錄了茶花有關的詩詞、繪畫、工藝美術及栽種方法等內容。
中國茶花文化萌發(fā)于三國至隋代時期。當時茶花栽種已較為普遍,茶花也開始進入民俗和文化藝術領域。南朝的“花信風”,詩詞《山庭春日》《宴東堂》等已提到茶花,彼時稱茶花為“海石榴”或“海榴”。唐及五代是中國茶花文化的形成時期,唐代經濟文化的繁榮,為茶花文化傳播創(chuàng)造了條件。唐代出現(xiàn)了茶花品種的名稱,以及重瓣的茶花。茶花不僅在園林、庭院種植,伴隨佛教道教的興盛,也植于寺廟宮觀內外。這一時期,不但出現(xiàn)許多茶花詩,還出現(xiàn)了茶花畫,詩人白居易在其《留題天竺、靈隱兩寺》的詩中多次提及茶花。
茶花文化的鼎盛時期出現(xiàn)在宋元明時期。宋代不僅出現(xiàn)了茶花盆景,插花也較為盛行,《歲朝圖》就畫有茶花的瓶供。茶花還被作為時序代表物,宋代《歲時雜記》、明代《花歷》有記載。不僅如此,茶花也融入酒令,尊為吉祥物。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茶花常用來表示春意,寓意生機勃勃、蔥郁長青,所以畫稿、服飾、家具上常出現(xiàn)茶花吉祥圖案。茶花食用最早見于明代,《救荒本草》有記載。李時珍《本草綱目》則記載了茶花的藥用價值。明代還出現(xiàn)了茶花專注《滇中茶花記》和《云南茶花譜》,該時期茶花韻文、繪畫、雕刻和工藝作品大量涌現(xiàn),并形成了文人、宮廷、釋道、大眾茶花文化圈。
清代至近現(xiàn)代為中國茶花文化發(fā)展時期。這個時期茶花文化發(fā)展雖有波折,但最終還是在向前發(fā)展。清代初期與中期,出現(xiàn)許多茶花新品種,如“十八學士”“大白”“綠牡丹”“九曲”等,樸靜子的《茶花譜》詩文并茂地記載了茶花品種譜。在文學藝術上,茶花涉及的內容也更加多樣化,有茶花詩《山茶》及茶花畫傳世之作《山茶臘梅圖》等。不僅如此,茶花相關的工藝美術也有新發(fā)展。
鴉片戰(zhàn)爭至新中國成立前,茶花發(fā)展緩慢,在近代中國困難時期仍有研究者潛心鉆研茶花,如吳其濬的《植物名實圖考》提高了茶花分類水平;云南學者編著《滇南茶花小志》;無錫園藝學家沈淵如對山茶進行雜交、扦插和嫁接研究,并制作盆景等。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茶花蓬勃發(fā)展,茶花產業(yè)逐漸壯大。20世紀80年代,中國茶花協(xié)會成立,1984年開始,國內舉辦了多次國際茶花學術會議,有關茶花的研究與日俱增。植物學家俞浚德發(fā)表的《云南山茶及其園藝品種》、《云南山茶花圖志》推動了中國茶花研究;張宏達教授專著《山茶屬植物的系統(tǒng)研究》具較高學術價值;梁盛業(yè)出版的《金花茶》專著,引起茶花界轟動;高繼銀等出版的《世界名貴山茶》向世界展示了中國茶花風采。以茶花為題材的文藝作品也不斷涌現(xiàn),詩人學者郭沫若寫過八首茶花詩和一篇散文《山茶花》;楊朔的《茶花賦》也被選入中學和大學課本。
茶花從野外生長到人工栽種,從食藥用到觀賞,再融入文學、藝術、民俗,不斷豐富著中國茶花文化的內涵,已成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并將不斷發(fā)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