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楚韞 楊翠美
圖/夏 末
家有“高冷”寶貝兒
文/馬楚韞 楊翠美
圖/夏 末
情緒,是對一系列主觀認知經驗的通稱,是多種感覺、思想和行為綜合產生的心理和生理狀態(tài)。外界的信息會引起我們的關注、思考,同時也會引起我們情緒的變化。孩子的情緒容易激動、失控,家長會擔心,如,四歲半的萱萱從小脾氣倔強,容易激動,生氣的時候甚至會把自己氣得發(fā)抖,不停哭喊,情緒失控又不好哄。相反,如果孩子一直對任何事物都表現出冷漠、淡然,很可能存在心理問題,如,三歲的成成性格特別內向,平時只和家里的人玩而不和小朋友玩兒,如果硬是讓他和小朋友玩兒,成成會表現得很冷漠、淡然,父母很擔心孩子有心理健康問題。
下面就來看看為何家有“高冷”寶貝兒,以及父母該如何應對。
朋友的孩子出生不久,父母就帶他到處旅游,不僅如此,孩子不到三歲,就給他報了好多的興趣班,但現在孩子的表現讓朋友很苦惱:自己的付出和孩子的發(fā)展不成正比,孩子對新鮮事物的反應總是很冷漠,經常是別的小朋友又鬧又笑、又唱又跳,但孩子仍然表情木然,不參與,待在一邊當旁觀者。
很多情況下,孩子的冷漠是由于受到心理和生理的限制造成的。在孩子小的時候給予過多的外界新鮮刺激,孩子忙于接收這些信息,無暇辨別、思考,根本來不及反應或根本就不知道該如何反應。信息過多,一旦超出孩子的處理容量和接受能力,孩子極易疲勞,會表現出躲避或冷漠。其實,這不是孩子真的冷漠,而是孩子以他的方式去應對和處理過多的、過于挑戰(zhàn)其接受能力的信息,只是這些表現與父母期待的不符?;谶@種情況,父母就不要給孩子過多的新鮮刺激,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給予他適當的信息,讓孩子在他的能力范圍內慢慢消化,切莫過急過躁。還有些“冷漠”寶寶不懂與人交流,哪怕是父母的擁抱也無法讓他開心。這樣的寶寶可能是教育不善造成的,也可能是神經系統(tǒng)失調導致發(fā)育障礙。
杉杉今年四歲半了,長得虎頭虎腦的,樣子很討人喜歡,但性格很孤僻,不愿意與同伴交往,一天到晚都顯得很安靜,在父母的懷里待上一個小時也不會鬧。如果有比他小的孩子去搶他的玩具,杉杉也只知道哭。平時杉杉總是一個人做游戲,從不與小伙伴玩兒。孩子的媽媽看到別的孩子那么調皮,總是嘆氣說:“唉,我兒子要是有他們一半調皮就好了”
其實,每個孩子的成長各有其自身的性格特點,有些喜歡安靜,性格內向孤僻;有些孩子好動,興趣廣泛。不管孩子的性格脾氣如何,只要他能較好地適應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行為符合其年齡特點,他就是一個健康的孩子。上述的杉杉,由于其性格方面的原因在社會交往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不足:不愿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兒,過分安靜,不能解決遇到的問題。究其原因,原來在日常生活中,杉杉的爸爸很少有時間關注孩子,對杉杉一向熟視無睹,但是只要杉杉哭鬧,就
立刻進行嚴厲的批評,甚至動武。久而久之,杉杉就用“冷漠”對待周圍的人和事。其實,在孩子的心里,渴望用自己的行為引起大人的關注,得到大人的贊許。要知道,如果孩子積極的行為不能達到目的,勢必會采取消極的行為。
孩子在3歲以后“社會性”開始萌芽,父母此時不要忽視對他社會性的培養(yǎng),指導孩子學會與同伴交往。孩子只有積極參與社會交往,才能克服怕羞、自卑、孤獨等心理。為此,父母可以適當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些社會交往的條件,如,邀請小伙伴到家里來一起分享玩具、做游戲等,鼓勵孩子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參與游戲活動等。
對孩子在交往中所取得的任何進步都要給予及時的表揚。孩子從與伙伴的交往中得到的快樂會成為他繼續(xù)積極參與社會交往的動力,這樣,他才會變得合群,從而擁有相應的交往經驗。假如父母沒有表揚孩子的習慣,不妨現在就試一試,留心孩子在做什么,如果他現在的表現讓你感到滿意,就馬上進行表揚。
表揚的力量是巨大的,在父母不斷的表揚聲中,孩子的行為將發(fā)生奇跡般的變化,積極的表現會越來越多,消極的行為隨之減少。家長也不必擔心孩子會過度依賴表揚,其實,對孩子來說,家長的表揚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琪琪很小的時候,媽媽因為身體原因,無法抱他,隨著琪琪年齡的增長,媽媽也無法經常帶他出去玩兒,又擔心孩子在外面會受欺負,所以,大多數時間讓琪琪待在家里,但同時也總是感覺對孩子虧欠過多,事事盡量順著他的性子來?,F在琪琪對人總是不理不睬,對同伴的主動溝通也冷漠以對,這不,他從幼兒園回家后自言自語地說:“真沒意思,我沒有一個朋友?!笔謱檺鬯膵寢屵@時才發(fā)現,孩子不知何時起變得膽小、愛哭,平時也不大愿意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兒,如果家里來客人了,他就躲起來,適應能力明顯較弱。
孩子是一個無拘無束的個體,如果對他約束過多,會對孩子的性格發(fā)展產生一定的束縛,這樣不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注意給他適當的自由空間讓孩子自由地成長。
如果父母對孩子保護過多,一味限制其有益的行為,就會出現上述寶寶的“冷漠與退縮”行為,為此,父母要及時調整養(yǎng)育方法,不要過多地約束孩子的成長。
父母不可過分寵愛孩子,也不可簡單粗暴,一味強迫孩子去和別的小朋友玩兒,或逼他在客人面前表演。孩子可以獨立完成的事盡量讓他自己完成。孩子的健康成長是父母最終的目標,父母可以通過改變一些教育的方法來給孩子足夠自由的成長空間。需要父母銘記的一點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要給他過多的約束,以免影響了孩子的成長。
多給孩子一些親密接觸。著名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伊德提出過:對一個出生不久的嬰兒來說,除了需要被細心地照料之外,還需要和母親有溫柔的身體接觸。不要以為這是一件小事情,美國紐約大學就曾做過一個觸摸心理實驗,實驗的結果表明,缺乏和父母身體接觸的兒童,長大后普遍缺乏溫情和不知體貼人,而且也往往不自信,自我評價偏低,這樣的孩子總是不懂得向別人傳達自己的快樂情緒,對周圍的人也往往表現冷漠,沒有親和力。
從現在開始,父母要對孩子的行為多一些理性思考,學著用行動去肯定孩子,認可時握握他的手,用擁抱去祝賀、分亨孩子的成功,相信很快會看到孩子有顆溫愛的心和溫和的行為,這些都不是靠說教能得到的。
編輯 繳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