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現強
樓蘭簡紙文書書法解析(十一)
□ 黨現強
今人學古人書,每患浮光掠影,入古不深,又患刻舟求劍,泥古不化。李可染謂:用最大勇氣打進去,又須用最大勇氣打出來。故習古人書,須明通變之理,剪裁取舍,其妙諦非在點畫造型,而在筆墨之間。所謂“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也。不依規(guī)矩,不成方圓。循門徑而入,積累技法,成為學書日益之功;解散成法,不拘一格,得為道日損之化。
書寫隨機性帶來的鮮活感,是書法藝術的重要一面。在書寫中,順應筆勢自然完成,不期然而然,往往會出現一種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審美趣味,這常常體現在古人的日常書寫中。所以,傳世的名帖很多是古人日常書寫的產物。樓蘭
簡紙文書,雖非出自名家手筆,亦非名帖,但其中在自然書寫中帶來的鮮活生機卻值得我們借鑒。
以筆畫變化而論,《懸泉置殘紙》僅存29字,但其中折畫的變化卻十分豐富,如“日、白、僑(僑)、得、即”等,或斬釘截鐵,方勁齊整;或提筆暗過,含蓄內斂;或化方為圓,生動流美,姿態(tài)各異。
以偏旁部首的變化而論,如《休讓殘紙》的“惟、情、悼”之豎心旁;“何、任”之單人旁,“愍、念、慰”之心底;“顧(顧)、頓(頓)”之頁旁等,大同小異,整齊中饒有變化之趣,皆在點畫之藏露方圓、長短曲直間。
以相同字的構字法而論,《蘇德興尺牘殘紙》的“遠(遠)、不”則收放隨心,不拘定法。
以通篇節(jié)奏而論,《二月廿九日王賓殘紙》正反兩面書寫,用筆古質簡樸,率意而書,精神飛動。通篇筆勢連貫,落墨或重或輕,運虛實之道,結字長短方圓,非有意于佳,卻充滿著原生態(tài)鮮活的感染力,給我們許多啟發(fā)。
以相同內容書寫而論,《李柏文書》是一件書信草稿,作者書寫了兩遍,內容略有差異。(按:另一圖見第一講)依情形推斷,這兩遍應為同時書寫,一件書寫的厚重沉實些,另一件古淡爛漫一些。第一遍寫得認真,后來發(fā)現有些措辭不能盡意,又匆匆寫了第二遍作為草稿,原信應該有第三遍,當是第二稿謄抄后正稿,送到受信人處了。書風變化,隨心境而變化,沒有程式法則的束縛,而各臻其妙。
通變,是書法學習的高級境界,是具備一定學書基礎以后,對于法帖的深入理解和活學活用。換個說法,書法中通變的學習,不是法帖的范式,而在于對法帖字里行間相互關系的理解與運用。
《二月廿九日王賓殘紙》
《李柏文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