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紅葉
中國石刻簡介(三十五)
□ 沈紅葉
唐《殷夫人碑》(局部) 拓片
唐《李元靖碑》 (局部) 拓片
唐《顏勤禮碑》 (局部) 拓片
《李元靖碑》,又稱《廣陵李君碑》《李含光碑》,全稱《有唐茅山元靖先生廣陵碑銘并序》,正書,顏真卿書。唐大歷十二年(777年)刻。碑石原在江蘇茅山句容縣玉晨觀,高333厘米,寬108厘米,厚34厘米,四面刻,前后各19行,兩側(cè)各4行,行29字。宋紹興七年(1137年)五月十四日,碑被大風折斷,后由沈作舟重立。明嘉靖三年(1524年)又遭雷火,碑毀為碎礫,至晚清,殘石僅存數(shù)片。李元靖為顏真卿老友,故顏真卿所書激情相傾,遒勁郁勃,為顏書代表作品之一。
《殷夫人碑》,又稱《殷覆直妻顏氏碑》,全稱《有唐故杭州錢塘縣丞尹府君夫人碑》,正書,顏真卿撰書。唐大歷年間(766-779)刻,原在河南洛陽五虛觀。碑石通高170厘米,寬34厘米,四面環(huán)刻,碑陰陽各9行,兩側(cè)各4行,行29字。額篆書橫題“唐錢塘縣丞尹夫人顏君之碑”12字,字形長方,結(jié)構(gòu)寬綽,端嚴莊重,氣象正大。文物出版社有影印本。
《顏勤禮碑》,全稱《秘書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長史上護軍顏公神道碑》,正書,顏真卿書。顏勤禮乃顏真卿曾祖父。唐大歷十四年(779年)刻,時年顏真卿71歲。碑石高175厘米,寬90厘米,厚22厘米。碑四面環(huán)刻,存書三面,碑陽19行;碑陰20行,行38字;左側(cè)5行,行37字。 此碑在宋歐陽修《集古錄》中曾有記載,元明時被埋入土中,至1922年10月,由何夢庚得之于西安舊藩廨庫堂土中,時碑雖已中斷,但上下完好,
唯其銘文并立石年月,因宋時作基址而磨滅。此碑是顏真卿晚年的精品,已完全脫去了初唐楷法的體態(tài),結(jié)字端莊,骨架開闊,橫細豎粗、方圓轉(zhuǎn)折的用筆清晰。由于入土較早,碑石和碑文殘剝損毀較少,又未經(jīng)后人修刻剔剜,所以,能比較準確地體現(xiàn)顏真卿書法寬綽、厚重、挺拔、堅韌的風神,是研習顏書的最佳范本之一。碑石現(xiàn)存西安碑林,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初拓本。
《修吳季子廟碑》,全稱《改修吳延陵季子廟記》,正書,蕭定撰,張從申書。唐大歷十四年(779年)八月二十七日刻,碑石原在江蘇丹陽縣南九星鎮(zhèn)季子廟。碑文20行,行30字,額篆書“改修吳延陵季子廟記” 3行9字。書法得王羲之真?zhèn)?,趙孟書似從此出。
《顏家廟碑》,全稱《唐故通議大夫行薛王友柱國贈秘書少監(jiān)國子祭酒太子少保顏君廟碑銘并序》,正書,顏真卿72歲撰。此碑為唐建中元年(780年)七月,由顏真卿為其父顏惟貞所立,現(xiàn)存西安碑林。碑四面環(huán)刻,碑陽24行,行47字;碑陰同兩側(cè)各6行,行52字。額為李陽冰篆書“顏氏家廟之碑”6字。此碑筆力雄健、結(jié)體莊密,是“顏體”的典型之作。該碑宋代拓本第三行“祠堂之頌”的“祠”字中,“司”勾筆完好,明拓已剜粗。明王世貞《州山人稿》說,此碑“風棱秀出,精彩注射,勁節(jié)直氣隱隱筆畫間”。另外,又在《續(xù)稿》中說:“顏魯公《家廟碑》評其:‘風華骨格,莊密挺秀,真書家至寶?!?/p>
《送裴將軍詩》,傳顏真卿書,刻石較多。約唐乾德二年(964年)書刻,疑碑石為三件組成,一石長74厘米,寬43厘米,9行;二石長42厘米,寬42厘米,共有5行;三石長74厘米,寬43厘米。山東煙臺、湖北武漢均見有《裴將軍詩》碑石,多為后人翻刻?!杜釋④娫姟窌?,最早見于著錄的是南宋樓鑰編著的《攻愧集》。清王士貞在《州山人稿》稱:“書法兼有正書行書,字體兼有篆意,筆勢拙古,雄強勁逸,有一掣萬鈞之力。以錘蓋印,砸印成泥;以釵劃沙,斷釵折鐵;老屋漏雨,壁痕斑斑等等特點,都具備于此書卷之中?!鼻逋蹁凇短撝垲}跋》中說:“劍舞躍游電,隨風縈且回?!?/p>
唐《修吳季子廟碑》 (局部) 拓片
唐《顏家廟碑》 (局部) 拓片
唐《送裴將軍詩》 (局部) 拓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