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楚云
摘 要: “五步探引”課堂教學模式通過五步對課堂進行規(guī)范,以學生為主體,加強生生互動和師生互動。在此模式下的《減數(shù)分裂與受精作用》內容學習突出了基礎,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學生變成了學習的參與者,主動內化了知識,符合新課改的本質。
關鍵詞: “五步探引”課堂教學模式 減數(shù)分裂 受精作用
布魯納認為:“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取的主動參與者?!惫P者所在的學校在2009年結合新課程理念提出了“五、五”有效教學模式的建構,規(guī)范了課堂“五字”教學法則,并經(jīng)過教學實際的反復推敲最終生成了符合課程新理念的“五步探引”課堂教學模式。該模式的核心思想體現(xiàn)在注重閱讀思考,明確學習任務,引領學生通“本”塑“源”,注重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形成自我認知。教師釋疑解惑,點撥思路,指導方法,引導學生進行知識建構與延伸思考。現(xiàn)筆者以《減數(shù)分裂與受精作用》一課闡述對“五步探引”課堂教學模式的運用。
一、探入與展示
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生動的情境,合理的導入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正如布魯姆所說:“成功的課堂教學應當在課內創(chuàng)設更多的情境,讓學生有機會運用已學到的語言材料?!辟N近生活的情境更能使學生的思維迸發(fā)出火花,盡快地明確課堂任務。筆者的探討與展示如下:
教師PPT展示有絲分裂的圖像,設問:“有絲分裂的最主要特征是什么?”
生:“DNA復制一次,細胞分裂一次,親子代細胞之間遺傳物質保持了穩(wěn)定性,即前后代之間染色體數(shù)目不變。”
師展示有絲分裂條件下人的精子和卵細胞,并出示此條件下的受精卵染色體數(shù)目,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在此種情況下受精卵染色體數(shù)目明顯與人的46條染色體相矛盾,激發(fā)學生思考:精子和卵細胞怎樣分裂才能使受精卵的染色體恒定在46條,這種分裂方式的具體過程到底是怎樣的,使學生的焦點聚集在精子和卵細胞的形成過程上。教師展示目標,明確任務:理解減數(shù)分裂的概念和精子的形成過程。
二、探讀與思考
布魯姆說:“有效的教學始于希望達到的目標是什么?!睂W生在任務的驅動下,展開有針對性的深入自主學習,通過閱讀了解減數(shù)分裂的定義、特點,并對精細胞的形成過程有初步理解。此時小組合作探究,發(fā)現(xiàn)問題并匯總如下:
1.精細胞形成過程中染色體的行為變化?對同源染色體、聯(lián)會、四分體定義不理解。
2.什么時期細胞染色體數(shù)目減半,為什么?
3.精細胞中的染色體之間有何關系?
4.書本展示的4個精細胞為什么有2種類型,且各有2個,是否還有其他類型?
學生就上述問題展開激烈的討論,并提出各種觀點,教師此時不予評論。
三、“探”疑與點撥
狄德羅認為:質疑是邁向哲理的第一步,愛因斯坦說:“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苯?jīng)過第二步,學生已非常好奇,注意力高度集中,求知欲旺盛,筆者此時播放精子形成過程的全程動畫,再分步投影各時期精細胞的形成圖像,由學生代表詳講觀察的各時期的特點。筆者以深圳“鵬城之約”速配相親節(jié)目為例:將條件登對的男女比作同源染色體,將兩人在節(jié)目中的牽手喻為聯(lián)會,將兩人的定情之物的交換喻為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的交叉互換,以兩人在赤道板上浪漫一段時間后發(fā)現(xiàn)彼此不合適必須分手,永不相見,天各一方解釋為減Ⅰ中期的同源染色體排列在赤道板上及減Ⅰ后期同源染色體的分離及非同源染色體的自由組合。這樣借助生活實際抓住減數(shù)分裂中特有的現(xiàn)象及時對減Ⅰ完成后染色體數(shù)目減半加深理解。
筆者對精細胞形成類型的點撥如下:
以教室中的一對男女同學搶椅子為例,使學生得出一張椅子上只能有一個人坐,卻可以有兩個不同的人坐,且和其他男女同學搶椅子是相互獨立的,得出具有一對同源染色體的生物體能產(chǎn)生兩種類型的配子,而有N對同源染色體的生物體可產(chǎn)生2N種配子,而在一個精原細胞中(不考慮交叉互換),由于坐椅子的機會只有一次,因此一個精原細胞一次減數(shù)分裂只能產(chǎn)生兩種類型的配子。
筆者通過生活實際例子,啟迪學生思維,使學生突破本課堂的難點——在精細胞形成過程中染色體的行為變化及精細胞類型的計算。
四、“引”導與遷移
建構主義認為“每個學習者都不應等待知識的傳遞,而應基于自己與世界相互作用的獨特經(jīng)驗建構自己的知識并賦予經(jīng)驗和意義”?;诖死碚摴P者利用學生已掌握的有絲分裂內容,要求每個學生先將有絲分裂的各時期的圖像、DNA、染色體、染色單體的變化規(guī)律制作成表格,并繪成相應的曲線圖,再利用多媒體展示精細胞的形成過程,要求學生重點關注各時期的圖像特點、染色體、DNA的數(shù)目變化,將知識進行引導遷移。學生很快總結出減數(shù)分裂中的各物質的數(shù)目變化并制成相應的曲線圖,此時展示代表學生的作品,由學生講解制作的緣由,學生很快理順知識,達到溫故知新的效應。
五、引申與評價
一堂好課不論過程設計多么嚴謹,師生互動多么頻繁,最終都必須以學生真實的學習效果評價。好的課堂應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知識得以內化為前提?!拔宀教揭闭n堂模式注重對知識的引申和對課堂的評價。筆者將有絲分裂、減數(shù)分裂的圖像及兩種分裂的染色體、DNA變化曲線組成相關習題,更多體現(xiàn)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歸納、理解和運用,達到查漏補缺的效果。
“五步探引”課堂模式在生物課堂上的運用能凸顯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獨立思考、合作探究。使教師及時反思教學中的不足并對學生提出的各種突發(fā)性的有深度的問題及時深思、及歸納,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