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如俊
兒子做作業(yè)時被一道數(shù)學題難住了,題目是:把7棵小樹平均種成6行,每行3棵,應該怎么種?兒子向爸爸請教,爸爸看了題目也不懂,卻對兒子說“這么簡單的題目也不會?再想想!”說完就走開了。
不一會兒,爸爸再次來到兒子身邊問:“想出來了嗎?”兒子搖搖頭。爸爸胸有成竹地告訴兒子:在等邊三角形的三個頂點、三邊的中點和三角形的中心各種一棵小樹。兒子畫出圖一看,興奮地跳起來:“爸爸真厲害!”。
兒子怎么也不知道,爸爸是去了衛(wèi)生間,用手機上網(wǎng)查找到答案的。
愛面子的爸爸絕不止這一個,也不僅僅在學習指導時。日常家庭親子互動中,好多爸爸媽媽習慣了扮演高大上的角色,在孩子面前做高大上的角色示范。這樣帶來的結果往往是“強父母、弱小孩”,孩子的弱小感一次次累積,易變得自卑和負性情緒。
何不反其道而行之,向孩子聰明地示弱,借以激發(fā)孩子內在的積極能量呢?父母越強大,孩子的依賴性就越強,懂得向孩子示弱反而能成就孩子的“強大”。
示弱并不是軟弱,示弱是一種智慧。
真一點——“給孩子半小時,讓孩子強大”
真實的人一定是有缺點的人,父母如果能夠在孩子面前有那么一點不完美,有那么一點軟弱,孩子才感覺到真實可親。
建議父母經(jīng)常給孩子半個小時的親子時間,在這半個小時里,父母不要“端”,要放下成人的架子,與孩子打鬧成一團,任憑孩子扮演強大的角色“駕馭”自己,以釋放孩子在成人世界中積累的弱小感,建立自信并激發(fā)潛能。
懶一點——“媽媽有點累,幫媽媽倒杯水”
媽媽下班回到家,坐在沙發(fā)上休息,想喝水又不想動,于是呼喚孩子:“媽媽有點累,你能幫媽媽倒杯水嗎?”孩子十分高興,很快端來了一杯熱騰騰的綠茶。媽媽患了感冒,告訴孩子:“媽媽一點勁都沒有,今天的午飯你可要自己做了!”孩子不但自己做了飯菜,還跑前跑后地照顧媽媽吃藥。
生活中,勤媽媽會受人尊敬,懶媽媽則會被人瞧不起。但是,勤快媽媽養(yǎng)育出來的孩子可能會很懶,因為媽媽太勤快了,孩子什么也不用干,什么都沒學會。做一個懶媽媽,孩子可能正好相反。
笨一點——“這道題爸爸真不會,我們一起想”
很多孩子在學習中遇到困難的時候,會習慣于向父母求助,“媽媽,這個字念什么?”“爸爸,這道題如何解答?”這時多數(shù)父母都會積極配合,有時甚至不懂裝懂,好像不回答不能顯示自己的水平,被孩子瞧不起。
開頭那位愛面子的爸爸其實可以示弱:“這道題爸爸真不會,我們一起想。”和孩子一起從“一棵樹要頂幾棵樹用”的角度討論思考,解決問題,這樣既不丟面子,又增加了孩子思考的機會。
退一點——“這件事媽媽說不合適,你得自己說”
女兒在班里受了委屈,想告訴老師,卻沒有勇氣?;氐郊遥胱寢寢尳o老師打個電話,媽媽問明原委,輕聲對女兒說:“這件事媽媽說不合適,你得自己說給老師聽。”女兒磨嘰了好久,終于決定次日早讀課之后,到老師辦公室說。第二天中午,女兒放學一到家,高興地告訴媽媽:“我告訴老師了,老師還夸我做得對!”
有些孩子不愿意與人交往,甚至害怕與人交往,本來該自己去做的事情,卻找爸爸媽媽幫忙,這時父母最好示弱,讓孩子自己想辦法處理,幾次過后,孩子不僅交往能力會提高,處理問題的能力也會增強。
軟一點——“你打算看到什么時間?說話要算數(shù)”
放學回家,毛毛家庭作業(yè)沒做好,就去開電視看。爸爸厲聲說:“先把作業(yè)做好,否則不許看電視?!睕]想到毛毛來了驢脾氣:“我偏要看,我偏要看!”爸爸頓時上火,上前就把電視關了,結果父子之間爆發(fā)了一場戰(zhàn)爭。
如果爸爸意識到關電視會引起父子沖突,不利于問題的解決,從而智慧地示弱:“那你打算看到什么時間?說話可要算數(shù)!”在毛毛說出什么時候做作業(yè)后就不再言語,事后再與他討論做作業(yè)和看電視的先后關系,沖突就會避免,父子關系就會融洽。
月亮暗下來,星星就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