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長虎
一輛桑木獨輪車的故事
□楊長虎
1940年9月底黃橋決戰(zhàn)在即,保衛(wèi)黃橋成了黃橋地區(qū)乃至全縣人民的一件大事。
為了做好支前工作,鄉(xiāng)農(nóng)抗會下達了我們楊埭村組織民工13人、小車2輛的支前任務(wù)。支前人員好組織,可木制獨輪車難落實。可巧,那時我家和伯父家正好合打了一部嶄新的獨輪車,那是用祖上留下來的兩棵桑木樹做材料,請木匠打了四天,用了八升小米的工錢才完成的。因此,在兩家人眼中,獨輪車非同一般地珍貴。
村農(nóng)抗委員找到我父親楊伯裕做工作,希望他既當(dāng)民工組長又帶車,參加支前。當(dāng)民工組長的事情父親很快答應(yīng)下來,可要帶獨輪小車支前的事卻難住了他。
父親懷著滿腹心事回到家。伯父一見就迎上來問,“農(nóng)抗會找你為什么事?”父親說農(nóng)抗會讓他去當(dāng)民工,接著,他又吞吞吐吐地把要征用獨輪車的事跟伯父說了。伯父說:“兄弟你去支前,我人都舍得,還心疼一部車?”出征那天,父親帶著一家人心愛的桑木獨輪車上了路。
到了前線,父親被編在小車組,主要任務(wù)是往陣地上運彈藥、送給養(yǎng),擔(dān)架不夠用的時候,幫著轉(zhuǎn)運傷員。一次,往陣地上送彈藥,同伴的車軸壞在路上,父親不顧身邊呼嘯的子彈,三步并著兩步走,把自己車上的彈藥送到目的地后,再來個急回頭,幫助同伴送彈藥。還有一次,父親轉(zhuǎn)運傷病員時。聽見前邊車子上的人大聲呻吟。父親上前一看,是因為那輛獨輪車的輪盤使用久了不圓,加上路面又坑坑洼洼,所以顛簸得厲害,車子每推一步,傷員的傷口鉆心地疼。父親毫不猶豫地把傷員扶到自己的獨輪車上,小心翼翼地推車,到了目的地后,自己累得滿頭大汗,像是剛從水里撈上來一樣。負(fù)責(zé)接收傷員的醫(yī)生見后稱贊父親是條好漢!
黃橋決戰(zhàn)勝利后,支前民工陸續(xù)返鄉(xiāng)。這時,部隊管后勤的孫科長找到我父親,孫科長說:“部隊想讓這輛獨輪車隨軍,征求你的意見行不行?”父親一聽明白了,部隊是看上了自己家的這輛獨輪車了。他顫抖著手把車子前后摸了一遍,最后一咬牙鏗鏘地說:“打鬼子,派它去,我愿意!”孫科長聽后要給錢,父親說什么也不肯收。
大家一見我父親回來,都上前問長問短,伯父高興地說:“老二出力支前,現(xiàn)在桑木獨輪車又被‘隨軍’,我家有了喜事,大哥我去打酒,切豬頭肉,再炒盤黃豆,大家一齊喝酒來!”話音剛落,不知是誰先拍起了巴掌,一時間兩間小茅屋里掌聲一片。解放后,我家的桑木獨輪車進了歷史博物館,成了博物館的文物呢!
(編輯 陶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