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俊紅
一、校長職級制的內涵
校長職級制是指普通中小學專職從事學校行政領導工作的校長職務以及所設置的崗位等級系列。例如:上海:校長職級共分五級十二等,即特級校長、一級(一、二)等校長、二級(一、二、三、四)等校長、三級(一、二、三、四)等校長、四級(一、二)等校長;山東:校長職級共分4級10檔,即特級校長、高級校長(一、二、三檔)、中級校長(一、二、三檔)、初級校長(一、二、三檔),等等。
校長職級制作為校長人事制度的一項改革措施,逐步在一些地方試行或實行。校長職級制意在取消校長行政級別,強化校長的職業(yè)意識和專業(yè)發(fā)展。校長職級制的本質是校長的專業(yè)化,體現(xiàn)了校長由“職務”向“職業(yè)”的實質性轉變。校長職級制標志著時代的進步,標志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更是踐行現(xiàn)代學校制度的具體表現(xiàn)。
二、實行校長職級制的利弊
(一)有利方面
校長職級制取消了校長的行政級別,強化校長的職業(yè)意識,促進校長的職業(yè)化和專業(yè)化發(fā)展;校長職級制的實施打破了校長終身制,這給校長帶來了壓力和動力,有利于校長增強憂患意識和服務意識;校長職級制落實中小學校長的工資待遇,校長職級工資是與校長職級評定相配套的,實行中小學校長職級制度后,中小學校長的工資根據(jù)業(yè)績情況,隨職級而定,校長水平的差異與報酬結合,有利于調動校長的積極性;校長職級制推動了教育的均衡,保障了教育的公平,有利于校長工作交流;校長職級制能使校長充分實施自己的辦學思想,堅持專業(yè)的、可持續(xù)性的辦學方向,使學校的發(fā)展具有連續(xù)性;校長職級制的推行能夠減少行政干預,有利于校長充分行使自主權,減少校長的事務性工作,能夠使校長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學管理和教學科研工作中去。
(二)弊端問題
實行校長職級制對學校管理的評價,特別是對校長的評價缺少較為細化的辦法,不利于學校之間的個性化競爭形成;實行校長職級制后,有些校長工資待遇不升反降,這樣下去難免會影響校長的積極性;校長職級制管理在我國這種國情中論資排輩現(xiàn)象將不能完全杜絕。
三、對實行校長職級制的思考
在教育發(fā)展中,我國校長隊伍建設在選拔使用、培養(yǎng)培訓上都做了很多有益的嘗試,尤其是深圳。但是,制約校長職業(yè)化和專業(yè)化發(fā)展的關鍵還是對校長管理體制的改革。實行校長職級制是教育改革必須闖過去的關口,如何推行校長職級制,如何使改革健康、有序地推進,筆者有幾點思考:
(一)溫和推進
要更好推進校長職級制工作,建議要“以點帶面、抓好試點、平穩(wěn)起步、溫和推進”。在改革中,不斷嘗試、糾偏。
(二)制度保障
校長職級制的落實要解決幾個關鍵問題:一是門檻,二是評價,三是待遇。因此,相關的行政部門要制訂各級校長的條件、考核標準、相應的配套推進方案和管理辦法。任何改革,要想調動被改革者的積極性,從其手中拿走了東西,就要給他更好的東西,這樣才能起到激勵的作用。職級制從校長手中拿走了“行政級別”,就應該根據(jù)校長這個崗位的特殊性、校長的職責及校長的付出設置以校長崗位為主要特征的待遇。體現(xiàn)職務、責任、能力、實績與合理報酬相結合的原則。否則,校長的積極性肯定受到影響。
(三)多元評價
除了政府、學校教師、家長要考核校長以外,要引入第三方評價校長,使評價更加全面、客觀、科學。
(四)優(yōu)化培訓
確定專門培訓機構,定期組織對全市具備校長任職資格的人選進行培訓。培訓的課程要多元,形式要多樣,應包括集中培訓與自主學習、外出考察、掛職學習等內容。根據(jù)校長的崗位要求,設置多個多元的培訓課程和多樣的培訓方式,通過一系列舉措,使校長素質不斷并提升真正內化為校長自身內在需要。
(五)配套管理
全面推進與校長職級制改革相配套的學校人事制度改革,比如教職工聘任制、職稱評聘等問題。有些學校對教職工也實行了職級改革,在學校內部設置特級教師、首席教師、骨干教師、中級教師和初級教師等職級,實行動態(tài)管理,可以充分調動教職工的積極性。
實行校長的職級改革,意在引導校長更接教育地氣,淡化校長的“官本位”意識,真正實現(xiàn)專家治校、專家辦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