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
(四川美術學院,重慶 400000)
?
大眾需要“灰姑娘”
李穎
(四川美術學院,重慶 400000)
“灰姑娘”故事講述了一位女孩由于父母相繼去世,受到繼母和其女兒們對她的百般折磨,但灰姑娘得到了魔法相助,最終成為王子意中人的故事。與此類似的故事通過時代背景的改變或添加上新的演繹,無論是作為文學創(chuàng)作或影視作品都能贏得大眾的喜愛。本文就國內外幾個“灰姑娘”的故事做了簡單的梳理,用心理學的視角進行簡單的解讀。
灰姑娘;影視形象;心理安慰
在對《主流電影積極傳播策略》的學習中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很多個國家都流傳著灰姑娘類似版本的故事,并且從古至今經久不衰,以下是我對“灰姑娘”的幾點思考。
如還珠格格,創(chuàng)收視率神話的清朝喜劇,講訴了普通市井賣藝的女子,因熱心和好打抱不平的性格結識了從濟南千里迢迢到北京認父的流落民間的皇室血脈紫薇,因一系列陰差陽錯被封為“還珠格格”并獲得了五阿哥的愛情。
灰姑娘的現代版本演繹,五十六度灰,講訴的是一名純真的女大學生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去采訪帥氣多金年輕的企業(yè)家,兩人之間擦出了愛的火花,演繹了一段重口味性虐愛情故事。
灰姑娘的男版演繹,鹿鼎記,講訴了一個出身于社會最底層的人物韋小寶因偶然機會知悉宮中秘密,誤打誤撞與小皇帝結為朋友,并未其完成一系列任務出生入死,最終衣錦還鄉(xiāng),輾轉更得七女同時下嫁,盡享齊人之福。
類似的作品還有很多,不變麻雀變鳳凰,屌絲逆襲的題材,都能較好地滿足大眾口味,讓大眾樂此不疲地沉浸其中。
第一,心理學中的的投射效應。心理學中“投射”是一個人將內在生命中的價值觀與情感好惡映射到外在世界的人、事、物的心理現象,把自己代入電影角色,通過對電影的體驗獲得滿足。
第二,人類社會的一切現象都是基本人性的映射,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社會不斷發(fā)展與進步,外部環(huán)境處在各種變化中,但是人性的進化是很緩慢的。
第三,大眾對“灰姑娘”的喜愛基于大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四,“灰姑娘”故事處境對比反差大富有喜劇沖突性。受眾心理刺激反應較強烈。
第五,“灰姑娘”的故事的流傳是存在階級性的,滿足特定階級的喜號。
舉一個真實版本“灰姑娘”的例子網絡紅人羅玉鳳,羅玉鳳又稱鳳姐,因一系列駭人言論在網絡上走紅,自稱懂詩詞,會彈琴,精通古漢語,“20歲到達頂峰,智商前300年后300年無人能及?!逼湫蜗鬄槠胀ù蟊?,與外界對其的認知成了鮮明的反差,多次參加各種活動發(fā)表驚人言論,博人眼球,多年來一直保持關注度。她利用對自身的吹噓及夸張,形成娛樂效應,實現人生的飛躍,但是其確實內心清楚、聰明,明確知道自己要什么及怎么樣改變自己的命運。若不是她的大膽以及出位,難以擺脫平凡普通的命運為最基本的生存問題奔波著。當她成為大眾茶余飯后取樂的對象時,她已經拿著炒作賺的錢飛去大洋彼岸,獲得相對輕松的生活。
當人們面對真實社會存在的“灰姑娘”時,大多數人更多的是抱著娛樂心理,而不去思考背后的真相是什么,缺乏人文關懷。但大眾面對身邊真實存在的美好的人、事物,真實的態(tài)度卻又不向對電影人物角色帶著美的期待。就像電影《西西里的美麗傳說》中一樣,一個有著傾世容顏的女人,卻遭受著男人們的貪婪和虛偽、女人們的嫉妒和傷害,瑪蓮娜驚人的美麗就如法庭上律師所說的“她有什么罪過?她唯一的罪過就是太美麗?!泵利愐彩怯凶锏?,在電影中女人因為妒忌而尋求內心平衡,希望通過容貌以外的方式獲得補償,通常就自我暗示美麗的女人在道德方面必然存在缺陷,男人因占有欲和現實的壓抑,通過幻想瑪蓮娜子虛烏有的濫交、淫蕩,這些都是人性中面對完美形象所持的真實態(tài)度。不管是鳳姐的悲哀還是瑪蓮娜是否淫蕩,人們似乎都沒那么在意。
對于大眾來說,是需要真相還是心理安慰,往往選擇的是后著,因為隨著社會階層的固化、資源分布的不平衡,許多事實是人民群眾無力改變的,只能編造謊言,給自己以麻醉,“灰姑娘”式的故事背后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市場需求,是對民眾精神需求的精準把握,但是背離現實的虛幻安慰,最后不知會把人引向什么地方。
I207.4
A
1671-864X(2016)10-028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