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單向度的人”的生存困境
      ——魯敏近期生存小說綜觀

      2016-12-17 22:33:13王俊忠
      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年6期
      關(guān)鍵詞:魯敏小說生活

      王俊忠

      ?

      □文學研究

      “單向度的人”的生存困境
      ——魯敏近期生存小說綜觀

      王俊忠

      魯敏近期的四篇中短篇小說以不同的現(xiàn)代市民生活切片為樣本,展現(xiàn)了現(xiàn)代單向度的人無所適從的生存困境。四篇小說的精神內(nèi)核,均以理想生活或理想生存狀態(tài)的拷問為出發(fā)點。通過魯敏四篇近作帶給我們的文學行旅,我們看到,自覺放逐未來的希望維度,沒有歷史,也看不到未來的現(xiàn)代人,在現(xiàn)實生活的困境中奔突沖撞,一方面無法逃避內(nèi)心的質(zhì)詢,一方面又找不到滿意的答案。

      魯敏;生存小說;生存困境;單向度的人

      一、魯敏:作為寫作“試金石”的時代

      當下唱衰文學或習慣性地發(fā)表“文學風光不再”高見的,多半是所謂的專業(yè)批評家們,他們引經(jīng)據(jù)典著書立說,私下激揚文字或公開地高談闊論,大有天下文學大勢盡在其掌握之中的氣概。而真正用心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作家們,反倒顯得相對的安靜與坦然。作為“70后”女作家的代表,魯敏對自己所處的時代背景和文學環(huán)境,就有著冷靜清醒的認識,“我們這一代的寫作背景,與上世紀80年代早已不可同日而語,常聽有同行感嘆生不逢時、錯過高峰,但我卻另有樂觀之見?,F(xiàn)在這樣的時代,當可視作最為有效的過濾器與試金石,混文學的、以文學取名聲、以文學求利益的,皆可休矣?!盵1]

      創(chuàng)作力日顯豐沛旺盛的魯敏,是“70后”女作家中的佼佼者,她近些年的小說創(chuàng)作延續(xù)著其江南才女的一貫風格:溫婉舒緩的敘事節(jié)奏,透出幾分直抵主題的凌厲;世俗平淡的百姓故事,掩藏著一種逼人心魄的尖銳?,F(xiàn)實生活中,人總是不可避免地要做選擇、做決定、付諸行動。魯敏小說中的人物,總會在這樣或那樣的決定、選擇、行動中為我們展現(xiàn)一種生存論的圖景,總會在此過程中來叩問人的決定、選擇以及行動的依據(jù)何在,意義何為。這一趨向在她最近的4篇中短篇小說中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

      二、平面化的“單向度的人”

      從閱讀體驗來講,魯敏近些年的中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變化和跳躍并不是很大,大多取材于一種習常的城市見聞,但作為一名有藝術(shù)敏銳度的小說家,魯敏的功力恰在于:在這種習常的小說題材中,作家并不是流于一種庸俗的市井趣味,而幾乎都是圍繞現(xiàn)代人兩可或兩難的生存生活處境來破題,從而開掘出景深豐富的藝術(shù)礦脈來?!度菈m?!?2010)、《缺席者的婚禮》(2011)、《謝伯茂之死》(2012)、《西天寺》(2012),就魯敏這四篇近作的題材內(nèi)容而言,既有時尚的年輕人對都市生活體驗的新潮追求,也有兢兢業(yè)業(yè)的國企員工,在現(xiàn)代社會生活中經(jīng)歷的種種不解與困頓的呈現(xiàn)。這些作品,語調(diào)舒緩,敘述從容,并不刻意追求一種戲劇化的效果,篇幅和容量不是很大,但匠心獨運。魯敏能以一個獨而不特的視角,將主人公無邊浩渺的心事,微妙難言的心情,以有形文字細膩地攤于紙上,讓那些幽閉晦暗的角落,逐一光亮起來——從某種意義上說,魯敏的中短篇像是一種嶄新或曰真正的‘意識流’小說:主人公的心理意識流動,不是夸張的天馬行空或任意的飄忽不定,而是有邏輯、有軌跡地心隨事動。作家將現(xiàn)代生活中趨于同質(zhì)的生活經(jīng)歷,藝術(shù)并個性化地呈現(xiàn)出來,且能引起讀者的會心會意與廣泛共鳴,應(yīng)該說這本身就是一個難得的成功?!盵2]現(xiàn)代文明對人心的塑形侵蝕,生成一種怎樣才對、如何是好的惶惑與緊張。在此情境中,人的在世感變得像蘆葦一樣輕浮,既沒有歷史的厚重沉淀,也看不到未來的希望。在這四篇中短篇小說中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

      《惹塵?!?載《人民文學》2010年第8期)寫的是一個有關(guān)謊言及現(xiàn)代人該如何對待謊言的故事。小說主人公肖黎的丈夫兩年半前死于一起意外的橋梁垮塌事故,死在了一個肖黎認為他根本不可能出現(xiàn)的地方。故事的肇因與展開緣自逝者手機上的一條短信,逝者手機上最后顯示有一條名為“午間之馬”的不知性別、也不知年齡的人發(fā)來的曖昧短信——正是這條短信讓肖黎的內(nèi)心“狂暴像地震與海嘯、像所有能想象到的末世災(zāi)難,摧毀了她曾有的平和的舊性情”?!拔玳g之馬”究竟何許人也?肖黎無從得知,但她判斷老公與這個名為“午間之馬”的人肯定有著不可告人的秘密,不然大中午的他為何要出城去往那樣一個地方?這種合情合理的懷疑,讓肖黎原本以為鐵板一塊、堅不可摧的婚姻露出了破綻。從文學史的角度看,魯敏《惹塵埃》的故事橋段,跟述平上世紀90年代的小說《某》的一些情節(jié)類似。《某》里的喬麗也是在丈夫死后發(fā)現(xiàn)了他原來隱蔽的感情經(jīng)歷,才引發(fā)了后續(xù)的故事。老公的突然離世并未讓主人公肖黎陷入巨大的悲痛不能自拔,而是從此落下了無可救藥的“不信任癥”,嚴重影響了她的生活。肖黎偏執(zhí)地認為孩子唯一需要的教育就是:如何識別謊言,以及如何在謊言的野蠻叢林中過活——這其中自然包含了母愛的天性,也有著一個失去丈夫的單身女性的小心翼翼。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生活的智慧不在于對生活真相的窮追猛打,而在于保持內(nèi)外平衡、維護身心協(xié)調(diào)的適可而止。生活本身就不堪窮根究底的再三追問,更何況對丈夫留下的手機,肖黎還時常充電,經(jīng)常把那條短信翻出來看看,像定期吞服苦藥。這就讓其內(nèi)心的裂隙越來越難以彌合,最終陷入不能自拔的境地。后來肖黎在年邁的徐醫(yī)生的引介下結(jié)識了韋榮。因“不信任癥”,專門向老人推銷醫(yī)療產(chǎn)品的韋榮,一開始自然不可能贏得她的好感和信任,但后來的接觸與相處,讓肖黎對韋榮刮目相看,并漸生好感。對人以及對人際關(guān)系的不信任,是一種本能的自我保護意識。生活不能一點都不認真,但又不可太認真。肖黎的問題——用韋榮的話說,是不該當真的當真,該當真的她偏不當真?,F(xiàn)實生活中的謊言,就像無處不在的塵埃,本身就是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用小說的原話,“謊言是全球通用貨幣”,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認真到將之從生活里徹底清除出去的地步,但“塵?!碧嘁膊恍?,“全球通用貨幣”過多過濫,必然會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而對我們每個人來說,究竟什么時候可以把謊言當玩笑來看而不用認真,什么時候確實該認真以及認真到何種程度,其實不僅僅是肖黎的問題,也是所有現(xiàn)代人都面臨的難題。

      《謝伯茂之死》(載《收獲》2012年第4期)里的主人公李復(fù),同樣面臨一個該不該堅持、該不該認真的問題。如果說肖黎面臨的是一個比較宏大籠統(tǒng)的生活態(tài)度的問題,那么《謝伯茂之死》里的李復(fù)遭遇的則是一個非常具體而真實的工作態(tài)度的問題。小說里的“謝伯茂”完全是個子虛烏有的人物,是故事的另一個主人公陳亦新虛構(gòu)出來的那么一個人。作為一個公司白領(lǐng),一個事業(yè)小有成就的中產(chǎn)階級,陳亦新家庭和睦,事業(yè)有成。表面看來,他成天在網(wǎng)上跟人聊天,和同學朋友在網(wǎng)上見面,但在日常生活中,能說知心話的朋友幾乎一個都沒有。這也是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人社會交際的真實寫照——表面熱鬧,內(nèi)里孤獨。與陳亦新形成鮮明對照,他的女兒則有個親密無間無話不說的朋友“飛魚”,這讓他非常羨慕。陳亦新一時興起,也虛構(gòu)了一個他自己的“飛魚”謝伯茂。他構(gòu)想出的這個“謝伯茂”跟他同住在一個城市,年齡、性格跟他相當——就是另一個“陳亦新”。為了將自己的這一虛構(gòu)“創(chuàng)舉”弄得像那么回事,陳亦新開始了與“謝伯茂”之間“有去無回”的書信往來。如果說陳亦新的這一行為在開始之初,帶有點玩笑之意,只為聊以打發(fā)心里的空虛寂寞,那么當他將玩笑慢慢變成一種習慣,接二連三煞有介事地給那個“謝伯茂”寫信時,他的玩笑行為多少就有點惡作劇的意味了——那自由而離奇的投遞過程他自己很享受,卻給老郵差李復(fù)帶來了巨大麻煩。

      李復(fù)是一名對本職工作極其認真負責的老郵差,當年就是因為執(zhí)著地“救死信”,幫助過很多人,曾被評為省級勞模。在李復(fù)行將退休之際,面對一疊“謝伯茂收、本市陳緘”而找不到具體收信人的“死信”,他不甘心也不灰心,跑遍全城去找線索,最后實在沒有辦法,就背著紙牌子,在大街上漫無目的地苦苦尋覓。老郵差的執(zhí)著既有其一貫的認真負責的工作態(tài)度因素,也有其行將退休的因素——他不想在退休之際讓干了一輩子的工作留有遺憾。后來陳亦新知道了李復(fù)背紙牌子尋找“謝伯茂”的故事,去見了李復(fù)。陳亦新問李復(fù)如此辛苦奔波幫的是誰,李復(fù)說那個人他也不認識,但他知道有個人在找這個人,可能比他找的時間還長。聽到這話,“那個中年人閉下了眼睛,把什么情緒給閉到里面去似的。”臨走時,陳亦新告訴李復(fù):你不要管了,找不到的。悻悻的李復(fù)若有所悟,“謝伯茂,對不起。救不活你了。”李復(fù)這才把那張白紙板塞到了垃圾桶里轉(zhuǎn)身離去。小說中的“謝伯茂”一開始就是一個不存在的“缺席者”,這個“缺席者”活在陳亦新的心里,是他精神寄托的一個虛構(gòu)意象,也活在不明就里的李復(fù)的心里,成了他一個不可能完成的工作目標。為了找到這個“缺席者”,李復(fù)始終以一種在場的認真精神苦苦尋覓。對陳亦新來說,“謝伯茂之死”意味著陳亦新的“再生”,即這一事件事實上重塑了陳的生活態(tài)度;而對即將退休的李復(fù)來說,“謝伯茂之死”同樣也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終結(jié):既是他自己工作生涯的告一段落,也或是一種工作態(tài)度或生活精神的暗淡謝幕。

      《缺席者的婚禮》(載《上海文學》2011年第7期)同樣也是一個關(guān)于“缺席者”的故事?!吨x伯茂之死》中的“缺席者”有名有姓,《缺席者的婚禮》中的“缺席者”則連姓氏與性別都成問題——小說敘事人“我”實則是一個只有三個月大、還未出世的胎兒,用小說的原話,“我”是“一個該死的不合理的生命”。這樣一個特殊敘述者的選擇,對魯敏來說,倒也是一個全新的嘗試。關(guān)于這個還未出世的孩子的去留,以及未婚媽媽跟誰結(jié)婚的棘手難題,“我”的姨媽、外婆以及當事人三者間展開了有意思的爭論。姨媽明白世故,精于算計,是典型的現(xiàn)實主義者,竭力建議未婚先孕的妹妹暗渡陳倉,爭取跟條件優(yōu)越的Z“把事辦了”,釀成“生米煮成熟飯”的事實;而外婆盡管對“那個作孽的小子”氣不打一處來,但她還是相信“一開始的搭配最好”,建議女兒跟小桿結(jié)婚,從一而終。但在姨媽的反對下,外婆對于時代進步、道德寬松的話題,總有些怯場,況且,她也經(jīng)??磮蠹?,知道現(xiàn)在“變天”了,當下的這個時代已不再是她年輕時的那樣了。而一聲不吭的“媽媽”始終是未置可否,態(tài)度不明,在半推半就中去見面相親,甚至真想過采納姨媽的建議,跟條件優(yōu)越的Z走到一起,但終究還是沒能鼓起足夠的勇氣堅持到底。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媽媽”最后關(guān)頭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既沒跟Z結(jié)合,也沒選擇小桿,而是要跟肚里的孩子“我”結(jié)婚。

      《缺席者的婚禮》的故事結(jié)局,顯得頗有些出人意料,同時也略帶有幾分苦澀。姨媽和外婆,無疑代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價值觀的爭鋒相對:在姨媽眼里,浪漫的戀愛跟現(xiàn)實的婚姻判然有別,婚姻幸福離不開堅實的物質(zhì)基礎(chǔ),離不開周到精細的“規(guī)劃”;而保守傳統(tǒng)的外婆,則信奉從一而終,由戀愛到婚姻才是正途,婚姻應(yīng)該長相廝守,如此,一個女人才會有幸福的歸屬。相對來說,“我”媽媽的選擇,則有點遺世獨立的味道,說到底,就是不理“現(xiàn)代”,勿論“傳統(tǒng)”,而是一種兩可間的折中,這無疑寓意了一種現(xiàn)實的生存困境:既不向世俗低頭屈服,又不是完全的理想選擇。當然,說到底,這終歸是一種小說的藝術(shù)化處理方式,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很難想象會有這樣的一個結(jié)果安排——但也恰恰是這種出人意料的結(jié)局,才彰顯出作為一門藝術(shù)門類的小說的妙處。從某種意義上說,小說不就是表現(xiàn)一種可能性么?或者更直接點說,小說的任務(wù)不就是要把生活中的不可能性搬到紙上來么?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魯敏的小說有了一種人間傳奇的色彩?!棒斆糇尮P下人物所做的事,都是任何一個普通人所‘能夠’做到的,所以這些故事仍然具有強烈的生活氣息。然而,魯敏讓小說中人物所做的,卻又是一般人‘不可能’做到的。這里的‘不可能’,不是指人的‘能力’,而是指人的‘意愿’。正因為魯敏讓小說中人物做著實際上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不可能發(fā)生的事,所以這些故事又具有了強烈的傳奇性?!盵3]魯敏小說好看又耐讀的原因,也或許正在于此。

      如果說《缺席者的婚禮》講的是一個未婚媽媽跟誰結(jié)婚的故事,是非典型性的婚事,那么《西天寺》(載《天南》2012年第6期)則說的是一家人上墳的經(jīng)歷,是一件非標準意義的亞喪事。在百姓世俗眼中,西天本是超度的地方,寺廟是了卻塵緣的所在。但小說里的西天寺卻不然,清明節(jié)那天,西天寺人群熙熙攘攘,讓本該清凈的西天寺,看起來更像是個熱鬧的集市:人們看上去像是趕集,而不是上墳,像是去交易,而不是去祭祀。《西天寺》講的是主人公符馬一家去西天寺祭奠他爺爺?shù)慕?jīng)歷。“符馬”諧音“符碼”,對作者來說,這顯然包含有極強的寓意,即這個“符馬”只是一個現(xiàn)代人通用的符號而已,它可能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每一個人。事實上,我們看到,在小說中符馬也確實是一個抽空了內(nèi)容的軀殼,是沒有具體面目的原子個人——從某種意義上說,符馬是現(xiàn)代都市中一個標準的形象“符碼”,而符馬的家庭,也是中國千千萬萬個城市家庭中的一個。

      在小說中,家庭成員參加祭祀追憶故去親人的過程,實際上成了一道單薄的遠景,或者說根本不構(gòu)成主人公一家去西天寺的真正目的。推向小說前臺的,是充斥著現(xiàn)實生活中多種利益的糾葛與訴求。祭祀完之后家庭聚餐的宴席,也像是一個權(quán)力較量的場所,座次安排,誰來買單……濃濃的親情被稀釋了,取而代之的是明面上的斗爭或暗中的較勁,但無論是勝還是敗,這瑣碎的一切,似乎又毫無任何實際意義。符馬在祭祀完的返程途中,竟然一時興起,跟相交已久的網(wǎng)友開房幽會偷情,這看似不可思議,但細想?yún)s又合情合理。

      符馬跟女網(wǎng)友幽會偷情,顯然只是為一時的歡愉,從個人品行的角度來說,這并不光彩,甚至可以說有幾分齷齪——尤其是剛從清明祭祀的那樣一個場合下來。我們要問的,或許不是符馬的個人品質(zhì)有什么問題,而應(yīng)是他為什么要去尋找這樣一種生理刺激?即為什么要在剛剛祭祀完的那會選擇那樣一個完全背道而馳的生活主題?符馬在清明祭祀之后的幽會偷情,簡直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惡作劇——既是對祭祀過程的無意解構(gòu),也是對家庭聚會的無形嘲諷。那么,這其間的反差究竟在何種意義上能得到一個合理的解釋?或者說符馬的惡作劇行為,究竟是針對祭祀及因祭祀而生發(fā)的種種行為顛覆,還是指向一個生活存在論的深度問題?上述種種問題,并沒有一個現(xiàn)成的答案,唯一能確定的是,對符馬來說,性的短暫刺激過后依然是無休止的虛空與無聊。對于多數(shù)人而言,日常生活全是些吃喝拉撒睡的應(yīng)付程序,是破碎的邊角料,既沒有完整性可言,也沒有任何意義可言。唯獨剩下沒完沒了的不順與不滿,看不到希望和光亮,除了尋找生理的刺激之外,似乎別無他途。魯敏在《西天寺》中欲向讀者表明的是,在紛擾喧囂的現(xiàn)代社會,西天寺尚且如此,世間又還哪來的安寧凈土呢?

      無論是《惹塵?!分械男だ瑁吨x伯茂之死》中的陳亦新,還是《缺席者的婚禮》中未婚先孕的媽媽、《西天寺》中的符馬,生活中的他們經(jīng)歷著這樣或那樣的不如意、不滿意,但除了被動地疲于應(yīng)付之外,似乎也找不到更好的出路。對他們來說,過往的歷史沒有任何色彩,甚至還充滿了欺騙和虛偽(肖黎),未來也看不到任何的光亮和希望。他們是一群既沒有歷史,也沒有未來可言的“單向度的人”。在馬爾庫塞看來,單向度的人就是那種對社會沒有批判精神,一味認同于現(xiàn)實的人。這樣的人不會去追求更高的生活,甚至沒有能力去想象更美好的生活,是一種完全平面化的存在。[4]綜觀魯敏的近作,“單向度的人”既是小說人物的命運寫照,也是現(xiàn)實生活人們生存現(xiàn)狀的鏡像。

      三、現(xiàn)代性的生存困境

      “人們無時不在豐富多彩地夢想更美好的、可能的生活?!盵5]這其實是人的一種本能——人本身即是超越性的、理想性的、創(chuàng)造性的、批判性的存在。但在眾神狂歡的現(xiàn)代社會,“更美好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樣的呢?到底能否有那樣一種“更美好的生活”?魯敏近些年的小說,從長篇《愛戰(zhàn)無贏》《戒指》《博情書》《六人晚餐》,再到《伴宴》《不食》《死迷藏》《字紙》等中短篇小說,作家集中關(guān)切探討的是在光怪陸離、充滿不確定性的現(xiàn)代社會,理想的生活方式是否仍存可能的問題。美好的生活是否仍值得人們向往和追求?面對家庭社會、同事朋友甚至是愛人不斷的追問與期許,重重壓力與變化之下,一己之幸福與家庭幸福、社會和諧該如何關(guān)聯(lián)?活著,如何是好?如何更好?這是魯敏小說一再逼問的現(xiàn)實問題。

      從文學批評的角度說,一部小說,無論是長篇還是中短篇,其藝術(shù)品位與思想深度的形成,固然與作家選擇的主題、素材有關(guān)。但客觀地說,在一個創(chuàng)作環(huán)境相對寬松,藝術(shù)氛圍較為自由的時代,小說主題或素材的選擇,并不必然與小說的思想深度或藝術(shù)品位呈正相關(guān)——寫兒女情長并不見得就下里巴人,表現(xiàn)英雄氣短未必就一定是陽春白雪。當下小說質(zhì)量高低的關(guān)鍵因素不再是題材,主要取決于作家如何以一種藝術(shù)的眼光向生活提問,即如何于平凡處見不平凡,發(fā)現(xiàn)并提煉出“人人心中有,個個筆下無”的有效命題和藝術(shù)形式來。

      現(xiàn)代人的個體在世感,離不開現(xiàn)代社會的塑造。在哈貝馬斯看來,自黑格爾開創(chuàng)現(xiàn)代性的話語以來,現(xiàn)代性自我批判和自我確證的問題,一直縈繞在人們的耳畔。在權(quán)利和自由的現(xiàn)代民主政治議題下,政治權(quán)利與民主自由不再僅僅局限于公共論域的宏大敘事,此類主題還生發(fā)出了個人生活何為的附屬衍生題,或者說,在政治權(quán)力與民主自由的社會鏡照下,個人主體性必然會得到張揚。杜威就認為,生命是在事物之間和事物之中進行的,而有機體只是這些事物的一種。他援引斯賓塞的話說,“一個內(nèi)在的秩序和一個外在的秩序是兩相符合的。它意味著有一個內(nèi)在的秩序和一個外在的秩序,而且也意味著說:所謂兩相符合即指這樣一個事實,即在一個秩序中的各個成分彼此關(guān)聯(lián)的方式和在另一個秩序中的各個成分彼此關(guān)聯(lián)的方式是一樣的?!盵6]這里所謂的“內(nèi)在秩序”與“外在秩序”既是指心靈法則與身體法則的內(nèi)外有別,也是指個人與社會的有機聯(lián)系。也就是說,市場經(jīng)濟確立的市場權(quán)利主體,在經(jīng)濟生活主題之外,必然也會尋求其權(quán)利的伸張。正是在這一意義上,人的某些非理性行為和隱蔽的自私動機,獲得了合法性的外衣?,F(xiàn)代性主張個體權(quán)利的表達,而大行其道的市場經(jīng)濟也并不關(guān)心公共道德的約束,這正如羅爾斯在《作為公平的正義:政治的而非形而上學的》一文中指出的那樣:關(guān)鍵的問題是,在現(xiàn)代民主社會中,作為一個實際的政治問題,沒有任何一種一般的道德觀念可以作為一種公共的正義觀念的基礎(chǔ)。[7]既然現(xiàn)代民主社會中沒有觀念可以作為一種公共的正義觀念的基礎(chǔ),那么,我們又該如何來確立這個時代的道德觀呢?

      回到魯敏的小說,如果說《惹塵?!分行だ璧睦瞎亲镉袘?yīng)得,《缺席者的婚禮》中未婚媽媽是咎由自取,那么對《謝伯茂之死》的陳亦新、《西天寺》中的符馬等,我們又該如何評價呢?他們是道德敗壞還是生活態(tài)度不端?想當然地把他們放在道德的天平上去衡量,無疑是回避并遮蓋了問題的實質(zhì),也不能使我們自己的道德觀有所增益?!度毕叩幕槎Y》中的女主人公跟還未出世的孩子結(jié)婚,只是一個象征性的儀式而已,事實上是對婚姻本身(未來生活)的否定,是以一種否定歷史的方式來拒絕未來,女主人公根本不將生活的希望寄托于未來的某種可能性;《西天寺》中的符馬,清明祭祀完祖父即去幽會女網(wǎng)友,是以一種主動的姿態(tài)拋棄歷史(家族血緣聯(lián)系);《謝伯茂之死》中的陳亦新既看不出其對過往歷史的留戀,也看不到對未來的希望,只剩下一個現(xiàn)時語境中的經(jīng)驗意義的自我,這一沒有歷史感的自我,通過虛構(gòu)出另一個“自我”來達成對自我肉身的安放與慰藉。

      在放逐了生存性的未來維度之后,理想或者說理想的生活,即“更美好的生活”又何以可能呢?理想的堅持與放棄,對任何身懷理想的人來說,都是一種兩難的困境。而置身現(xiàn)代社會,這種兩難的生存、生活處境經(jīng)常不期而至,令人猝不及防,這或許是魯敏小說要著意深刻探討的問題。

      [1] 魯敏:魯敏談《伴宴》:藝術(shù)的自由與桎梏[N].人民日報,2011-05-06(7).

      [2] 張翼飛,唐偉.煙火人間,白水生香——魯敏近期中短篇小說綜論[N].文藝爭鳴,2013(4):152-154.

      [3] 王彬彬.魯敏小說論[J].文學評論,2009(3):115-119.

      [4] 王源.新時期小說與“人”的解構(gòu)[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13(10):90-94.

      [5] 恩斯特·布洛赫.希望的原理[M].夢海,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1.

      [6] 杜威.經(jīng)驗與自然[M].傅統(tǒng)先,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207.

      [7] 任平,王建明,王俊華.游戲政治觀——后現(xiàn)代政治哲學分析[J].江海學刊,2001(5):86-89.

      【責任編輯 李開拓】

      Survival Dilemma of One Dimensional Man——Review of Recent Works of Lu Min

      Wang Junzhong

      (CultureandCommunicationCollegeofLimingVocationalUniversity,Quanzhou362000,China)

      The recent four novels of Lu Min have unfolded the living dilemmas of modern people,taking different civil lives as example.The spiritual core four works actually originates from the questioning of status of ideal life and living.By reading four works,we can see that the modern people conscientiously give up the hope and see no past or future.They are struggling in the dilemma of reality for they can’t avoid the question of heart or find no satisfactory answers.

      Lu Min;Survival novels;Survival dilemma;One dimensional man

      I206.7

      A

      1009-5101(2016)06-0117-05

      2016-08-23

      黎明職業(yè)大學“信息傳播與策劃”雙教能力教學團隊項目(LMTD20131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王俊忠,黎明職業(yè)大學文化傳播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文藝學、新聞學研究。(泉州 362000)

      猜你喜歡
      魯敏小說生活
      暖瓶
      新少年(2021年9期)2021-09-22 13:48:53
      那些小說教我的事
      墻上的父親(散文)
      作品(2018年11期)2018-11-21 07:36:14
      把她當妹妹
      把她當妹妹
      愛你(2017年5期)2017-02-23 08:29:18
      漫生活?閱快樂
      生活感悟
      特別文摘(2016年19期)2016-10-24 18:38:15
      無厘頭生活
      37°女人(2016年5期)2016-05-06 19:44:06
      瘋狂讓你的生活更出彩
      余庆县| 丹凤县| 大安市| 漳浦县| 龙井市| 称多县| 吴忠市| 修武县| 梓潼县| 虹口区| 连城县| 行唐县| 叙永县| 门源| 颍上县| 平顺县| 克拉玛依市| 启东市| 平武县| 曲沃县| 黄龙县| 肇源县| 基隆市| 牡丹江市| 青铜峡市| 孝昌县| 彝良县| 安徽省| 吐鲁番市| 平山县| 夏津县| 宣威市| 锦屏县| 都安| 靖江市| 滨海县| 耿马| 蕲春县| 兴隆县| 英超| 扶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