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蔣捷表達亡國之情的作品富有特色。手法上多見富有蔣捷個性的意象使用、與蔣捷身世焦不離孟的對比襯托及蔣捷用以表現(xiàn)強烈悲戚的情景分離;此外,五花八門的情感基調(diào)、表達方式及抒情人物也見諸于他表現(xiàn)亡國之感的詞作中。本文便將對蔣捷表現(xiàn)亡國之情的詞作呈現(xiàn)出的個性色彩進行深入探討,分析其蘊含的獨特魅力。
關(guān)鍵詞:蔣捷;亡國之悲;《竹山詞》
中圖分類號:I207.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1-0012-01
一、“手拍欄桿呼白鷺,為我殷勤寄語”——個性化的手法運用
(一)意象選取。
袁行霈先生曾經(jīng)提出:“物象一旦進入詩人的構(gòu)思,就帶上了詩人主觀的色彩?!盵1]所以偏愛何種意象,最能表現(xiàn)作家的個性。
蔣捷是愛花之人,即便是表達亡國這一沉重抑郁的主題時,花的身影也隨處可見?;ㄔ谑Y捷的亡國詞中常常代表著難以割舍的美好。這份美好既是“花院梨溶,醉連春夕”所代表的舊時生活的美好,也是陪他度過亡國后的漂泊歲月“借與花消遣”的現(xiàn)實之花的美好。花在蔣捷心中與故國同根,所以詞人筆下艷麗盛放的花朵往往只出現(xiàn)在對過去的追憶之中,而出現(xiàn)在今日的花意象一如邁入荼蘼之際,已是“葉底紅肥”。
在蔣捷的表現(xiàn)亡國之感的作品中,也出現(xiàn)了許多鳥類形象。鷗、鴉、雁、鶯多種鳥類數(shù)不勝數(shù)。鳥是可以自由飛翔的動物,可以到達作者無法隨心所欲到達的地方。國家被傾覆之后,煢煢孑立的蔣捷最大的心愿就是重歸故土,而無法滿足心愿的他“手拍欄桿呼白鷺,為我殷勤寄語”。此外,鳥也代表著瀟灑和閑適。背井離鄉(xiāng)的蔣捷,生活總是動蕩,心里也總是悲苦的。而每每在蔣捷行程被阻之時,都有白鷗、閑鷗來與之問答寬慰,它們的“閑”為蔣捷所向往。
(二)對比襯托?!爸裆较壬鲆伺d巨族。宋南渡后有名璨字宣卿者善書,仕亦通顯,子孫俊秀”[2],蔣捷家族顯赫,還曾中過進士,仕途本是一片光明。“陪玳席佳賓,暖香云繞”的生活也并非蔣捷的刻意捏造。所以南宋滅亡之后,蔣捷本是一片通途的人生,突然急轉(zhuǎn)直下。那些曾經(jīng)的繁華優(yōu)渥,旦夕之間灰飛煙滅。正因如此,在蔣捷的亡國詞中,對比和襯托尤為常見。如《賀新郎·吳江》上片極寫“是當年、蓬萊頂上”的壯闊勝景,下片寫道如今景象已是讓人“怕群仙、重游到此,翠旌難駐”。蔣捷通過今日景色與舊日景色、今時生活和舊時生活的對比描寫,突出了舊時今日的巨大反差。這反差之中是作者對過去生活的無限追憶,對現(xiàn)時生活的無奈厭倦,表現(xiàn)了作者在國家破滅之后精神與身體上受到的傷害。
(三)情景分離。蔣捷的部分表現(xiàn)亡國之情的作品,一反“一切景語皆情語”的傳統(tǒng),采用了情景分離的寫法。如《賀新郎·約友三月旦飲》上片將春日盛景寫得勾魂奪魄,日暖生香,讓人心向往之。但眼前明明是這樣令人愉悅的景色,作者卻發(fā)出了不知是人錯了,還是眼前美景不合時宜的感嘆。國家不再之后,即便是再動人的美景,蔣捷也認為自己已經(jīng)沒有資格,也沒有那個心境去欣賞了。這種情景分離的手法,“一倍增其哀樂”[3],與《采薇》有著相似的藝術(shù)效果。國破家亡之后,無論怎樣的美景都無法讓作者快樂的事實,在情景分離的運用之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作者以自己永遠無法放晴的內(nèi)心表達了對祖國的永遠哀悼,也以不會再為任何美景所動的自己,永久地為國守喪。
二、“怕不是、新來妝束”——個性化的藝術(shù)表現(xiàn)
(一)感情基調(diào)多元,濃愁與寬慰并存。
品性高潔的蔣捷背負著深重的亡國之恨而難以不感到痛苦?!睹坊ㄒでG溪阻雪》、《賀新郎·兵后寓吳》等詞作中,每一句話里都是作者化不開的痛苦與無奈。但與此同時,蔣捷抒發(fā)自己的亡國之悲時,感情基調(diào)卻非一成不變的陰郁。源于蔣捷自身的淡泊,他的部分表現(xiàn)亡國情緒的作品的情感是平緩而深邃的。如《念奴嬌·夢有秦方響而舞者》,全篇寫夢境中的仙姿盛宴,直到最后一句,一個“孤館”、一個“秋笳”,方泄露出一絲作者對亡國的惆悵與憂傷。蔣捷也有著一些寬慰自己的情感較為豁達的亡國詞作。如《賀新郎·吳江》頗有蘇辛之風,清雄豪邁,表現(xiàn)了作者對痛苦的超脫及其堅強曠達的一面。
(二)表達方式多樣,婉轉(zhuǎn)與直抒共立。
蔣捷在表達亡國之情時多數(shù)內(nèi)斂而婉轉(zhuǎn)。如《聲聲慢·秋聲》,全詞寫于秋夜聽到的各種聲音。作者生活的困苦全在“豆雨聲”、“風聲”之中;作者的孤單與寂寞全在“更聲”、“鈴聲”之中;作者的國仇家恨全在“笳聲”之中;作者散不開的愁思全在“蛩聲”、“雁聲”之中。傳情婉轉(zhuǎn),寓情良多。與此同時,作者雖然是淡泊之人,又囿于新朝的打壓,表達亡國之情多九曲回腸。但在其作品里,仍可以看到直抒胸臆之作。如《尾犯·寒夜》上片首句“夜倚讀書床,敲碎唾壺,燈暈明滅”及下片首句“雞邊長劍舞,念不到、此樣豪杰”直寫對亡國的不甘,用硬朗的方式表達出自己對國破家亡的不甘和自己的堅守。
(三)抒情人物各異,本我與他者兼顧。
蔣捷善于比興,曾被丁紹儀評價:“憫世遺俗,托興遙深”[4]。所以在表現(xiàn)亡國之情時,他也時有選擇各色抒情主人公的寄托之作。如《賀新郎(夢冷黃金屋)》以女子作為抒情主角,寫深宮女性亡國之后的悲戚境遇;《一剪梅(一片春愁待酒澆)》以游子作為抒情主人公,刻畫了一個厭倦漂泊、渴望歸家的游子。
而自己本身作為抒情主人公這種最方便抒寫厚重感情的方式在蔣捷表現(xiàn)亡國之悲的詞作中最為常見。如“手拍欄桿呼白鷺,為我殷勤寄語”的超越悲傷的堅強作者、“明日枯荷包冷飯,又過前頭小阜”的伶仃狼狽的作者;《滿江紅(秋本無愁)》中那個看破世事、苦中作樂的作者;《聲聲慢·秋聲》中那個聽著秋聲,愁思連綿的作者等等
三、結(jié)語
蔣捷雖然性格清淡,但對祖國的拳拳之情燃燒得比火更熱烈。他的亡國之悲是沁入骨髓的悲傷,存在于他描寫的每一個生活瞬間、每一樹花開花落。他賦予意象獨特的生命,在今昔對比的巨大反差下、在情景分離的格格不入間訴說他的哀愁。情淡情濃、含蓄直抒、在各個角度中,蔣捷在訴說亡國之情中也向讀者展現(xiàn)出他富有魅力的詞作世界。
參考文獻:
[1]袁行霈.中國古典詩歌的意象[M].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北京:中華書局,2007:25.
[2][明]毛晉輯.宋六十名家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243.
[3][清]王夫之著,戴洪森注.姜齋詩話箋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10.
[4][清]丁紹儀.聽秋聲館詞話.北京:中華書局,1986:2837.
作者簡介:劉可馨(1993-),女,漢族,遼寧新民人,中國石油大學(華東)中國古代文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