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曉
別讓孩子對教育不耐煩
——超限效應
□云曉
家長沒有必要過度關心孩子的方方面面,孩子的任何一種能力都是在生活的經(jīng)歷中得到提升的。
如果家長的教育方式一直令孩子反感,那孩子肯定不會把家長當成朋友。因此,家長要想成為孩子的朋友,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要了解孩子不喜歡什么樣的教育方式。
一位心理學家在一所小學里做過這樣一個試驗,他讓這所小學的孩子寫出他們最不喜歡的家長的行為。結果,有80%的孩子都寫到了“嘮叨”這個詞。當心理學家讓寫到“嘮叨”這個詞的孩子講講自己的感受時,孩子們爭先恐后地說出了自己的心聲:
“我媽媽最愛對我說的一句話就是‘一定要好好學習’。讓我最受不了的是,她一天能說上好幾遍,早上我去上學的時候說,下午我回家時說,晚飯時還要說,我都要崩潰了!”
“我最討厭媽媽的嘮叨了,每天都是那幾句話:天冷了,要多穿衣服;要下雨了,別忘拿傘;在學校里出了汗別脫衣服,小心感冒……每天聽得我耳朵里都要長繭子了!”
…………
在家庭中,媽媽最愛扮演這種嘮叨的角色,但媽媽有時也會很委屈,自己所做、所說的一切都是為孩子好,孩子不領情也就算了,為什么還說媽媽討厭呢?
其實,大多數(shù)的媽媽可能不知道,孩子的這種討厭心理是正常的,而且是有心理學依據(jù)的。美國著名幽默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準備捐款。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于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到牧師終于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于氣憤,不僅沒捐錢,還從盤子里偷了2元錢。后來,心理學家就把這種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xiàn)象,稱之為“超限效應”。
成人對這種不斷重復、冗長的教育都有反抗心理,更不用說孩子了。當孩子犯了錯誤,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喜歡長篇大論,這也是孩子養(yǎng)成“左耳聽,右耳冒”、喜歡與家長較勁的壞毛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為了避免“超限效應”,家長尤其是媽媽們,一定要改掉喜歡“嘮叨”的壞毛病。事實上,家長沒有必要過度關心孩子的方方面面,孩子的任何一種能力都是在生活的經(jīng)歷中得到提升的。
例如,今天天氣很涼,孩子忘記了加衣服,這次挨凍的滋味會讓孩子長個記性,下次天氣變化的時候主動增減衣服。在這樣的生活經(jīng)歷中,孩子處理問題的能力也將得到不斷的提高。因此,從孩子上小學開始,家長根本就沒有必要天天向孩子嘮叨這些生活細節(jié),孩子會在生活中自己總結出這些經(jīng)驗的。
另外,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喜歡“翻舊賬”。例如,孩子因為害怕懲罰向家長撒了一次謊,家長就抓住了孩子的“把柄”,時不時地拿孩子的那次撒謊說事。家長這種“翻舊賬”的做法很容易使孩子從犯錯誤時的內(nèi)疚心理,轉變成反感心理,甚至是“我偏要撒謊氣你”的逆反心理。
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他們一旦受到批評,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復心理平衡,受到重復批評時,他們就會想:“爸爸媽媽總是看我不順眼!”這樣,孩子挨批評的心情就無法回歸平靜,在這種狀態(tài)下,孩子的反抗心理很容易就會被激發(fā)起來。
所以,家長對孩子的批評一定不要超過限度,對此,家長要堅持“孩子犯一次錯,家長只批評一次”的原則。如果孩子在短時間內(nèi)又犯了同樣的錯誤,這時家長要注意,不能重復地批評孩子,而應換一個角度、換一種方式。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被“揪住不放”,厭煩心理、逆反心理也會隨之降低。
總之,家長要想成為孩子的朋友,讓孩子從內(nèi)心深處真正接受家長,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語言和行為,避免“超限效應”讓孩子產(chǎn)生逆反心理。
(責編陳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