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監(jiān)督系統(tǒng):言官專職彈劾百司
傳統(tǒng)中國是道德與政治合一的,這是理解傳統(tǒng)中國官員的基本出發(fā)點。傳統(tǒng)中國重視對官員的監(jiān)督,建立起了獨立的言官系統(tǒng),對朝政和吏治起到了較好的監(jiān)督作用。
傳統(tǒng)中國的官員具有“道德——政治”兩重功能,
那么對官員的監(jiān)督也就有了兩個維度。除外在的法律監(jiān)督外,還從道德角度進行監(jiān)督,即對官員進行風憲糾彈的言官系統(tǒng)。言官系統(tǒng)的制度化及其效用的發(fā)揮,以明代最為典型。
明太祖朱元璋痛恨官吏的貪污腐敗,建立了對官員進行監(jiān)督的常制。洪武十五年(1385),置都察院。長官是左右都御史。都御史與六部長官均為正二品,明人稱為“七卿”,都御史下設十三道監(jiān)察御史。監(jiān)察御史和六科給事中合稱“科道官”,共一百六七十人,這些人通常被稱為
“言官”,專職彈劾百司。監(jiān)察御史品秩不高,但代表皇帝,可以小制大,以內制外,尤其巡按御史,小事立斷,大事奏裁,很有權威,成為肅清吏治的重要依憑。尤其注意的是,由于明朝沒有宰相之制,都御史直接向皇帝負責,六部、地方政府和監(jiān)察御史、給事中不相統(tǒng)屬,從而避免了由于隸屬關系而對言官產生行政干涉,保障了言官職能的有效發(fā)揮。
言官的職能主要是進行諫諍和封駁,糾舉百官,肅清吏治。俗話說,“打鐵還需自身硬”,言官要起到肅清吏治的作用,由誰來擔任言官就是非常慎重的事情了。朱元璋要求由“賢良方正”之人來充任言官,內存忠厚之心,外振正直之氣,政治上一定要忠君愛國。明成祖朱棣則進一步強調言官要“有學識、通達治”,器識遠大,學問淵博,不僅如此,明代還要求言官有實際的仕途經歷,不是僅憑借書本上的抽象理念來行事,而是能真正切入實務,不務空言。由于言官的道德勸諫職能,就必然對言官任職資格提出專業(yè)技能之外的更多要求,首先是任職回避。沈德符《萬歷野獲編》記載:“父兄現任在京三品大臣,其子弟為科道言事官者,俱改任別衙門,照例循資外補。”其次對言官出身有資格限制。明代規(guī)定,不能選用胥吏出身者為言官,如果曾犯“奸貪罪名”,也失去獲選資格。總之,言官的選任在官員選任體系中屬于最為嚴格的范圍。
忠臣進諫
在選任程序上,一般有薦舉和考選兩種途徑。在洪武之后,科舉漸成定式,通過科舉的考選成為主流,但是,通過科舉之后的任命程序,言官比起其他普通官員要嚴格復雜很多,先要進行察訪,調查輿論民情,然后,“或策以時務,或試以章疏,議論正人”,最后擬出名單,供皇帝批準。
明代吏治的清明程度比其他王朝要好,除了對言官自身要求嚴格之外,對言官也要進行有效保護,不因言獲罪是重要的原則。明代在制度上繼承了宋代不殺讀書人的傳統(tǒng),言官在社會上有很高聲譽和公信力,盡管明代有言官因言得禍的時候,但總體上,言官能夠有人身安全的保障。由于明王朝非常強調從道德情操角度來培養(yǎng)士風,士氣高揚,言官盡職盡責,哪怕是對皇帝也不放過。萬歷時期言官雒于仁批評萬歷皇帝“皇上之恙,病在酒色財氣也”。言官群體對皇帝不當行為的勸諫成為明王朝一道有趣的風景線,比如,荒嬉無道的明武宗總是想著出巡,言官們堵住宮門,哪怕挨板子也在所不惜。
言官對閣臣的監(jiān)督也非常有效,比如嚴嵩當政時期,有十余位言官前仆后繼地彈劾嚴嵩,即便遭到嚴嵩假借皇權對言官進行打擊報復也在所不惜,終于使嚴嵩落得個晚年乞討最終被餓死的下場。言官對地方政治的監(jiān)督也頗為有效,當明王朝的朝政荒怠的時候,地方運轉基本正常,言官可謂功不可沒。
(文/張淑燕據人民網)
□本欄編輯/鄒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