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渭清
摘要:秦漢魏晉時期的史料記載了大量廉潔清正和不謀私利的官員事跡,他們?yōu)楹笫赖墓賳T樹立了廉吏典型。這些官員道德生活事實啟示我們:要整頓吏治,培養(yǎng)良好的官員道德,一靠法治措施,二要上層的率先倡導,三要整個社會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圍。只有三管齊下,才能真正保證官員的自我道德提升。
關鍵詞:秦漢魏晉;吏治;官員道德
中圖分類號:D69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為官的廉潔清正和不謀私利既是官員作為臣子為國盡忠的一種道德表現(xiàn),同時也是由忠德延伸出來的一種官員個體政治生活道德規(guī)范。重溫秦漢魏晉時期的吏治和官德狀況,對今天黨和國家反腐倡廉、整頓吏治不無借鑒意義。
秦朝奉行法治,雖任用刑罰,但并不排斥對官員的道德教育?!端⒌厍啬怪窈啞分械摹稙槔糁馈凡粌H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行政法文獻,同時也是最早的一部具有為政清廉思想雛形的重要文獻。[1]在這部文獻中,秦朝對官吏的首要要求是:“凡為吏之道,必精絜(潔)正直,慎謹堅固,審悉毋(無)私,微密韱(纖)察,安靜毋苛,審當賞罰。嚴剛毋暴,廉而毋刖,毋復期勝,毋以忿怒夬?!奔磻敱3肿陨砑儩?,不同流合污,公正坦率,謹慎小心,不輕信他人,不徇私情,做官淡泊,不可以追求利祿,賞罰分明。簡文中提出“吏有五善”中的“清廉無謗”和“吏有五失”中的“居官善取”都是對為政清廉的倡導。秦朝統(tǒng)治者重視官吏的德行廉潔,“以吏為師”的做法更使這一道德意識得到更大范圍的推廣,目前的材料尚看不見秦朝吏治腐敗的記錄。
漢承秦制,漢高祖即位之初便下詔:“其令諸吏善遇高爵,稱吾意。且廉問,以重論之?!狈从碀h初法制情況的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中的《盜律》對嚴厲懲治受賄和行賄行為有明確的規(guī)定:“受賕以枉法,及行賕者,皆坐其臧(贓)為盜,罪重于盜者,以重者論之。”[2]16其《置吏律》規(guī)定對推薦保舉不廉潔官員者也要問責:“有任人以為吏,有所任不廉、不勝任以免,亦免任者?!?sup>[2]36漢文帝也曾規(guī)定“吏坐受賕枉法,守縣官財物而即盜之,已論命復有笞罪者,皆棄市”(《漢書·刑法志》)。漢景帝三次下詔痛斥吏治腐敗,要求對官吏“貨賄”行為予以懲治。漢武帝時貪污受賄情況已比較嚴重,故于元光元年(前134年)采納董仲舒建議,下令郡國每年各舉孝、廉各一人。表彰任用以廉著稱的郅都、趙禹、張湯等酷吏,并進一步加強刺史巡行監(jiān)察制度,于元封五年(前106年)具體規(guī)定了刺史監(jiān)察范圍的“六條問事”,其中大多涉及管理貪贓枉法、徇私舞弊、剝戮黎民。漢宣帝時更是運用物質賞賜和精神嘉獎來表彰廉吏,其中著名的廉吏尹翁歸去世后,賜其子“黃金百斤,以奉其祭祠”(《漢書·尹翁歸傳》),對廉吏黃霸除下詔表揚外,“秩中二千石,賜爵關內侯,黃金百斤”(《漢書·宣帝紀》),同時加大反貪力度,御史蕭望之私用官府車馬回家探視,接受部屬賄賂,被無情免去職務。東漢光武帝明確把選廉作為任用官員的標準,規(guī)定“自今以后,審四科辟召,及刺史、二千石察茂才尤異孝廉之吏,務盡實核,選擇英俊、賢行、廉潔、平端于縣邑,務授試以職”。(《東漢會要》卷二十七《選舉下》)
正是由于漢代統(tǒng)治者在制度上對官吏隊伍廉潔的重視,加之帝王的親身倡導,使得兩漢史書中廉吏層出不絕。如西漢前期“循吏如河南守吳公、蜀守文翁之屬,皆謹身帥先,居以廉平,不至于嚴,而民從化”。(《漢書·循吏傳》)武帝時李廣“為二千石四十余年,得賞賜輒分其麾下,終不言家產(chǎn)事”(《史記·李將軍列傳》)宣帝朝廉潔清正的官吏更多,在整個《漢書·循吏傳》所記16位中,宣帝朝就有11位。東漢光武帝朝廉吏亦復不少。如孔奮鎮(zhèn)守姑臧,“時天下擾亂,唯河西獨安,而姑臧稱為富邑,通貨羌胡,市日四合,每居縣者,不盈數(shù)月輒致豐積。奮在職四年,財產(chǎn)無所增。”當時光武初年,天下尚未太平,士人多不修節(jié)操,而孔奮“力行清絜”常被人恥笑,有人認為他干著一個肥差,卻“不能以自潤,徒益苦辛耳”,但孔奮的廉潔無私卻得到姑臧吏民及臨近羌胡的肯定,在他將要離職時,輿論評價“孔君清廉仁賢,舉縣蒙恩,如何今去,不共報德!”人們聚集“牛馬器物千萬以上,追送數(shù)百里。奮謝之而已,一無所受?!保ā逗鬂h書·孔奮傳》)宣秉在光武初任司隸校尉,“性節(jié)約,常服布被,蔬食瓦器?!焙蟀荽笏就剿局?。“所得祿奉,輒以收養(yǎng)親族。其孤弱者,分與田地,自無擔石之儲?!保ā逗鬂h書·宣秉傳》)董宣耿直而不畏強暴,任洛陽令時,光武帝的姐姐湖陽公主的奴仆白日殺人,被湖陽公主包庇。董宣攔住湖陽公主的車,強令奴下車而殺之。公主訴于劉秀,“帝大怒,召宣,欲棰殺之?!倍殿^請得自殺,以頭擊楹,流血被面。劉秀無奈“令小黃門持之,使宣叩頭謝主,宣不從,強使頓之,宣兩手據(jù)地,終不肯俯?!惫馕渖钍芨袆樱耙螂窂婍椓畛?。賜錢三十萬,宣悉以班諸吏。由是搏擊豪強,京師豪族貴戚莫不畏之,號為‘臥虎”。董宣的上述事跡雖被《后漢書》作者范曄寫入《酷吏傳》,但董宣的行為卻在歷史上被當做不折不扣的廉吏而稱頌。光武一朝,這樣的人物還有將出獵晚歸的光武帝拒之門外的郅惲、不貪財富,乘折轅車離職的張堪等等。
東漢中期以后,由于皇室衰微,宦官與外戚爭權奪利,豪族驕奢淫逸,官吏腐敗之風有所抬頭,但還是涌現(xiàn)了一些廉潔自律、清儉自守的廉吏,為后世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如會稽太守劉寵,居官清廉,家無余財,察舉非法,百姓得安。離任時,有五六位老者受百姓之托,各贈百錢為他送行,稱贊他為政清廉說:“自君來此,犬不夜吠,民不見吏,今聞當見棄去,故自扶奉送?!眲欈o謝說:“吾政何能及公言耶?勤苦父老!”老人們執(zhí)意要贈,劉寵盛情難卻,只好從每人手中拿了一文錢,象征性地收下了。(《后漢書·循吏傳》)劉寵在后世被稱為“一錢太守”。又如楊震,曾任東萊太守,途經(jīng)昌邑,昌邑令王密因曾受過楊震提拔,至夜懷金十斤以贈楊震,楊震拒不接受,王密急切之下以“暮夜無知者”的話勸其收下,楊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楊震后轉涿郡太守?!靶怨皇芩街]。子孫常蔬食步行,故舊長者或欲令為開產(chǎn)業(yè),震不肯,曰:‘使后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后漢書·楊震傳》)這種不愛錢財留清白為子孫的精神成為后世廉政的楷模。其子楊秉“自為刺史、二千石,計日受奉,余祿不入私門。故吏赍錢百萬遺之,閉門不受。以廉潔稱?!睏畋靶圆伙嬀疲衷鐔史蛉?,遂不復娶,嘗標榜“我有三不惑:酒,色,財也”。(《后漢書·楊震傳》)又《后漢書·王良列傳》載:“王良為大司徒司直。在位恭儉,妻子不入官舍,布被瓦器……時司徒史鮑恢以事到東海,過候其家,而良妾布裙曳柴,從田中歸……恢乃下拜,嘆息而還,聞者莫不嘉之。”
三國時,曹操身先垂范,提倡節(jié)儉,時毛玠“與崔琰并典選舉。其所舉用,皆清正之士。雖于時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終莫得進。務以儉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節(jié)自勵,雖貴寵之臣,輿服不敢過度”,得到曹操的高度肯定。(《三國志·魏書·毛玠傳》)魏文帝曹丕采納賈逵建議,“以六條詔書察長吏二千石已下”,監(jiān)察官吏的貪污失職行為,這六條據(jù)《文選》卷五十九《齊故安陸昭王碑文》李善注引《漢書音義》可知是:“察民疾苦冤失職者,察墨綬長吏以上居官政狀,察盜賊為民之害及大奸猾者,察犯田律四時禁者,察民有孝悌廉潔行脩正茂才異等者,察吏不簿入錢穀放散者?!边@些都對當時官場廉潔清正風氣的形成起到了推動作用。
蜀漢政權的能臣諸葛亮嚴于律己,以身作則,清儉自持,在《自表后主》中遺言“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余帛,外有贏財”(《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他還在《誡子書》中教會子孫“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對蜀國官員的政治道德生活乃至后世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
兩晉時期,一方面由于門閥政治的影響,世家大族享有政治經(jīng)濟特權,致使政治風氣腐敗奢靡,另一方面思想界盛行玄學清談使得士人對國家的責任意識淡漠,從而致使整個社會政治道德滑坡,但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還出現(xiàn)了一些堅守儒家政治倫理的廉吏。如羊祜“立身清儉,被服率素,祿俸所資,皆以贍給九族,賞賜軍士,家無余財。遺令不得以南城侯印入柩?!睎|晉吳隱之,出身名門,“有清操”,曾任御史中丞、左衛(wèi)將軍等要職,雖然居官顯要,但他把俸祿賞賜都分給親族,冬月無被,曾經(jīng)要洗棉衣,竟然只有披著棉絮御寒,勤苦如同貧民百姓。廣州靠近大海,出產(chǎn)奇珍異寶,但氣候多瘴癘,只有家貧不能自立的人,才會求得到此作長史,所以歷任廣州刺史, 多借機貪污腐敗。朝廷欲革除此敝,派吳隱之為龍驤將軍、廣州刺史,持符節(jié),兼領平越中郎將。吳隱之赴任路過貪泉,人們傳說飲此水將會變貪,而他卻對其親人說:“‘不見可欲,使心不亂。越嶺喪清,吾知之矣。乃至泉所,酌而飲之,因賦詩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痹趶V州期間, 他僅以蔬菜、干魚下飯。后升任中領軍,生活仍然清儉,每月初得祿,只留夠口糧,其余全分給親族,由家人績紡以供日常用度。困難時,并日而食,身上穿的布衣都不完整,妻子并沒有因他做官而享受半點俸祿。這種保持節(jié)儉樸素的生活作風,做官兩袖清風, 家屬不搞特殊化,不但在東晉那個普遍奢靡的時代是少見的,即便在整個中國古代歷史上,也是很難能可貴的。吳隱之酌貪泉的故事也隨著他清廉的政治道德品質而傳為千古佳話。
以上我們對秦漢魏晉時期的官員政治道德進行了客觀描述,總體看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魏晉的官員道德與兩漢還是有所不同的,對此,梁代蕭子顯在《南齊書》的《良政傳》中評道:“魏晉為吏,稍與漢乖,苛猛之風雖衰,而仁愛之情亦減。”之所以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我們認為,一方面是由于漢代社會政治道德總體較好,官員群體的道德責任感強,比較重視個人名節(jié),所以在執(zhí)政過程中,敢于負責,打擊豪強、體恤百姓,雷厲風行。另一方面,魏晉以后,兩晉門閥制度下世家大族世襲為官,上層統(tǒng)治比較腐朽,社會道德有所滑坡。由此也說明,要整頓吏治,培養(yǎng)良好的官員道德,一靠法治措施,二需要上層的率先倡導,三要整個社會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圍。只有三管齊下,才能真正促進官員的自我道德提升。
參考文獻:
[1]蔣建民.我國最早的行政法文獻——〈為吏之道〉[J].中國行政管理,1997(8).
[2]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釋文修訂本)[M].文物出版
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