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羽/編譯
《星艦迷航》:勇敢前行50年
思羽/編譯
●西德尼·佩爾科維茨審視了《星艦迷航》對科學、技術和社會造成的影響。
1966年9月,《星艦迷航》第一集在美國NBC電視網上播出。那時NASA還要過上三年才能讓人類登陸月球,而這套新穎的電視劇不久就在每個星期都讓觀眾在太陽系之外穿梭上許多光年。幾次暫停制作之后,《星艦迷航》獲得了小眾經典的地位,同時塑造了進取號星艦上一批在艦長詹姆斯·T·柯克(威廉·夏特納飾演)領導下無可比擬的船員形象。《星艦迷航》獲得聯播,誕生了6套系列劇集,一直播放到2005年;系列中還包括了13部電影,其中《星艦迷航:超越星辰》在2016年7月上映。
《星艦迷航》的持久魅力有一部分是因為它成功地混合了23世紀的技術以及可識別的多樣性和復雜性,而這些都是由劇集的主創(chuàng)吉恩·羅登貝瑞(Gene Rod denberry)和編劇們創(chuàng)造出來的。正如羅登貝瑞的說法,“我們強調的是人性?!薄缎桥灻院健穭〖砺冻鏊膫惱碛^的時候,越南戰(zhàn)爭打得正酣,反戰(zhàn)抗議激增,種族關系日趨緊張,最終以1967~1968年的美國大都市暴亂達到高潮。羅登貝瑞構想出的星際聯邦是星系中的“聯合國”,是個支配著先進技術的先進社會,《星艦迷航:初代系列》每集開頭都會念誦一段旁白,說明進取號的非軍國主義目標:為了要探索這全然未知的新世界;尋找新生命和新文明;勇踏前人未至之境。
數十年以來,《星艦迷航》中的技術早已激發(fā)了眾多物理學家、工程師和機器人專家的想象力。或許,最迷人的創(chuàng)新就是曲速引擎,這種推進系統(tǒng)用一種扭曲時空的氣泡包圍進取號,使得飛船以超光速在數日或數周后橫跨數光年。1994年,理論物理學家米給爾·阿庫別瑞(Miguel Alcubierre)指出,這樣的氣泡可以存在于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下,但會需要巨量的負能量(也被稱為異常物質),我們并不知道這種物質是否存在,除了(可能)以極其小的量存在;一些物理學家推測,阿庫別瑞引擎也許會毀滅目的地的恒星系。幸好,就目前來說,曲速引擎仍然只是想象而已。
然而,《星艦迷航》系列中扭曲時空的另一項應用已經實現:一套遮蔽裝置讓光線繞著太空飛船彎曲,從而遮蔽飛船,讓別人看不見。2006年,電子工程師大衛(wèi)·史密斯(David Smith)和大衛(wèi)·舒里希(David Schurig)建造了一件“超材料”電磁斗篷,它能折射微波,讓它們繞行過某個物體(就像水流繞過一個障礙),從而讓這個物體在微波下是隱身的?,F在,類似的“轉向策略”正在被用來在可見光下隱藏起小型物體,比如說電子工程師倪興杰(Xingjie Ni)與他的同事一起設計出一種80納米厚的“皮膚斗篷”來實現這種目標。
進取號上奇異的傳送器能在瞬間將人和物體非物質化,遠距離傳送到某個地方(引出了“把我傳送上去”這句口頭禪)。據推測,構思出這種儀器是為了節(jié)省反復拍攝太空船登陸場面的成本。量子傳輸上有真正的類似構思。比如說,在2015年里,量子光學研究者武居弘樹與同事運用量子糾纏傳送一個光子的性質到100多英里外的光纖中。然而,在量子尺度以上,我們遠遠還無法傳送整個有機體或物體。
《星艦迷航》中的其他技術預測了當代的潮流?!缎桥灻院剑撼醮盗小分械尼t(yī)生“老骨頭”倫納德·麥科伊(德福雷斯特·凱利飾演)用來診斷的三錄儀已經催生出一些真實的儀器,譬如位于加州莫菲特機場的醫(yī)療科技公司Scanadu推出的SCOUT這款產品。與此同時,活動跟蹤器早已履行了基本的健康監(jiān)測,記錄下脈搏、卡路里攝入量和睡眠質量。
人工智能已經開始在蘋果公司的個人助理軟件Siri之類的語音識別技術、谷歌公司的無人駕駛汽車和為美國國防高等研究計劃署制造的“全地形”Atlas機器人中嶄露頭角。這些都是意義深遠的研發(fā)項目,能夠鋪平道路,最終產生類似于Data二副(布倫特·斯派爾飾演)的仿生人,Data二副最早在20世紀80年代的《星艦迷航:下一代》電視劇中登場,是個多愁善感的仿生人。
《星艦迷航》中的“全息甲板”——進取號上的船員會在這處沉浸式虛擬現實環(huán)境里拜訪諸多模擬出的地點——還要許多年才能實現,但這項技術上正在取得巨大進展。比如Oculus Rift頭戴式顯示器提供了視覺和聽覺上的虛擬現實體驗,但它必須與電腦相連接,從而還無法給予天衣無縫的全息甲板體驗。
3D打印機目前正在改進,以便處理食物,這或許離進取號上的餐食復制器更近了一步。當時在紐約州伊薩卡的康奈爾大學內的“創(chuàng)新機器實驗室”設計了一種模型,作為它的開放獲取形式的Fab@Home項目的一部分。而位于西班牙巴塞羅納的自然機器公司兜售了Foodini打印機,這種機器會簡化意大利小方餃之類的紋理或層疊食物的制造過程。
更普遍地,而且可以說是具有更遠大的長期意義,《星艦迷航》提升了大眾對太空探索及太空科學的熱情。在1975年,就有《星艦迷航》的粉絲說服NASA命名第一架測試用航天飛機為進取號(這架航天飛機沒有安裝發(fā)動機,從未進入太空)。許多年輕的未來科學家從《星艦迷航》系列中獲得激勵。
《星艦迷航》中社會的重要性一點也不亞于技術。星際聯邦的倫理觀確??驴伺為L、《星艦迷航:下一代》中的艦長讓-呂克·皮卡爾(帕特里克·斯圖爾特飾演)和他們的繼任者“從事和平”,甚至是在面對克林貢人之類外星人時候。克林貢人是個從基因上就容易好戰(zhàn)的種族。1968年2月播出的一集“一場私密的小規(guī)模戰(zhàn)爭”是對越南局勢的諷喻,是個尖銳的例子。羅登貝瑞相信,人類必須學會以差異——甚至是外星的生命形式——為樂,并準備好“接觸幾乎肯定存在于地球之外的多樣性生命”。
《星艦迷航》描繪人類多樣性,拒絕參與民族例外主義,這至今仍然是里程碑式的成就?!缎桥灻院健返牟ビ痴得绹娨暿飞弦欢畏N族排斥的時期,但船員中包括了上尉妮歐塔·烏乎拉(由妮雪兒·尼柯斯飾演),這是美國電視連續(xù)劇中第一個著名的非裔美國人女性角色。此外還有“泛亞人”舵手蘇魯光(由喬治·武井飾演)、俄羅斯裔領航員帕夫·切科夫(由沃爾特·凱尼格飾演)——當然還有主演倫納德·尼莫伊飾演的半瓦肯人大副史波克。美洲原住民血統(tǒng)的大副查可泰(由羅伯特·貝爾特蘭飾演)在《星艦迷航:航海家號》中登場。劇中角色的性別平衡一直嚴重偏向男性,直至《星艦迷航:航海家號》中的凱瑟琳·珍妮薇艦長(由凱特·慕格飾演)、半克林貢人輪機長貝拉娜·朵芮絲(由西班牙裔女演員羅克珊·道森飾演)出現。真實世界的影響也大量存在。例如,妮雪兒·尼柯斯曾經說過,在她考慮其他職業(yè)選項時,美國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如何力勸她留在劇組中。她飾演的角色轉而激勵了宇航員梅·杰米森,她是NASA送入太空的第一位非洲裔美國女性。
50年之后,我們的世界要怎樣與羅登貝瑞的宇宙進行比較呢?技術上的變革天翻地覆;盡管星際旅行還有待變成現實,可NASA計劃中的21世紀30年代的人類火星之旅遵循著《星艦迷航》“勇敢前行”的夢想?!缎桥灻院健吩陔娨暽纤珜У倪M步的社會價值觀如今更廣泛地被人接受。盡管我們自己的“聯邦”聯合國做出許多努力,但新的沖突和地緣政治僵局已經暴發(fā)。在這些轉變和緊張狀態(tài)中,《星艦迷航》這套極具影響力的系列作品繼續(xù)傳遞著微妙但又清晰的信息——我們能比我們本身更出色。
[資料來源:Nature][責任編輯:岳峰]
《星艦迷航》系列中充滿未來感的技術產品激發(fā)了現實中的許多創(chuàng)新。曲速引擎推動進取號星艦以超光速前進(1),它的一個理論版本由物理學家米給爾·阿庫別瑞在1994年提出,但仍然只停留于概念(2)。診斷用的三錄儀(3)已經在Scanadu公司的SCOUT儀器和應用中實現(4),該儀器能測量血壓之類的生命體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