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鵬遠++李青++李云霞++趙毅++姚宇升+柴美清
摘要 試驗選擇23個不同來源的金針菇品種作為試驗材料,通過對各品種的菌絲生長情況、菌絲生長速率和菌絲生長指數(shù)進行比較,研究不同金針菇母種的菌絲生長特性。結(jié)果表明:3號(913)、4號(991)、8號(金19)這3個品種的金針菇菌絲生長的最好,其菌絲濃密,均勻,長勢評分高;平均生長速率快,達到1.13 cm/d以上,極顯著高于其他菌種,菌絲生長指數(shù)達到5.67以上。因此,從菌絲生長特性方面考慮,3號(913)、4號(991)、8號(金19)可作為金針菇栽培時的優(yōu)良菌種。
關(guān)鍵詞 金針菇;菌絲生長速率;工廠化栽培
中圖分類號 S646.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0-0046-03
Comparison of Mycelium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23 Flammulina velutipes
HAN Peng-yuan 1 LI Qing 1 LI Yun-xia 1 ZHAO Yi 1 YAO Yu-sheng 2 CHAI Mei-qing 1 *
(1 Research Center of Experimental,Shan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Taiyuan Shanxi 030031; 2 Zhongnong xingbao Marketing Co-operative Society in Shanxi Province)
Abstract This experiment selected 23 kinds of different sources of Flammulina velutipes varieties as test material,compared the mycelium growth,mycelium growth rates and mycelium growth index of different varieties to study the mycelium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Flammulina velutipe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o.3(913),No.4(991) and No.8(Jin 19) were the best of the mycelium growth.Their mycelium were dense and uniform and the growth scores were high.Their average growth rate were the fast,up to 1.13cm/d,which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other species.And their mycelium growth index reached to 5.67.Therefore,conside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owth of mycelium,No.3(913),No.4(991) and No.8(Jin 19) could be used as excellent strains of Flammulina velutipes cultivation.
Key words Flammulina velutipes;mycelium growth rate;industrial cultivation
金針菇(Flammulina velutipes)又名冬菇、樸菇、青杠菌、構(gòu)菌、毛柄金錢菌,隸屬擔(dān)子菌亞門,層菌綱,傘菌目,口蘑科,金錢菌屬[1-2]。金針菇菌蓋滑嫩、菌柄細長脆嫩,形美,味鮮,營養(yǎng)極其豐富,是世界上著名的食藥兩用菌和觀賞菌,具有較高的營養(yǎng)價值和藥用價值,有廣闊的開發(fā)前景[3-4]。因其富含賴氨酸和精氨酸,能有效促進兒童的健康生長和智力發(fā)育,被譽為“增智菇”[5]。
我國金針菇的栽培歷史悠久,但是隨著金針菇生產(chǎn)的迅猛發(fā)展以及市場需求量的增加,工廠化生產(chǎn)已經(jīng)成為我國金針菇生產(chǎn)的緊迫任務(wù)和發(fā)展趨勢[6-8]。工廠化栽培采用先進的設(shè)施、裝備和企業(yè)化的管理制度進行生產(chǎn),能夠人為地進行栽培環(huán)境的控制,創(chuàng)造適宜金針菇生長出菇的條件,大大提高了金針菇的產(chǎn)量和品質(zhì)[9-10]。食用菌工廠化栽培,最適菌株的選育以及菌株最適生長條件的掌握是其成功與否的關(guān)鍵[11-12],而篩選菌絲生長快、生長周期短的菌種是金針菇工廠化栽培的首要研究內(nèi)容[13-14]。
本試驗通過對23個不同來源的金針菇品種菌絲生長情況進行對比研究,以期為金針菇的工廠化生產(chǎn)栽培中進一步優(yōu)化培養(yǎng)條件提供更科學(xué)的方法和依據(jù)。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試驗于2016年在山西省農(nóng)業(yè)科學(xué)院試驗研究中心實驗室內(nèi)進行。
1.1.1 供試菌株。供試金針菇菌株編號、名稱及來源地情況見表1。
1.1.2 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基配方(PDA培養(yǎng)基):馬鈴薯100 g,葡萄糖20 g,蛋白胨10 g,磷酸二氫鉀3 g,硫酸鎂1.5 g,瓊脂粉18 g,去離子水1 000 mL,pH值自然。
1.2 試驗過程
采用平板培養(yǎng)法,測定不同品種金針菇的菌落直徑,研究不同品種金針菇菌絲的生長情況。所有試驗均采用直徑85 mm的培養(yǎng)皿,培養(yǎng)基用量30 mL/皿,防止培養(yǎng)基過少在培養(yǎng)的過程中干掉,每個平板上定量接種直徑約5 mm的菌餅1塊,每個品種接5個培養(yǎng)皿,放入25 ℃的恒溫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觀察并記錄每個菌株母種菌絲的菌落直徑、顏色、長勢、滿皿時間、疏密度、平均生長速率等情況。
1.3 試驗方法
1.3.1 菌絲長勢評分標準。菌絲長勢評分標準:5分為菌絲長勢濃密,均勻;4分為菌絲長勢濃密,較均勻;3分為菌絲長勢較濃密,較均勻;2分為菌絲長勢較稀疏,較均勻;1分為菌絲長勢稀疏,不均勻。
1.3.2 菌絲生長指數(shù)[15-16]。菌絲生長指數(shù)(I)計算公式如下:
I=N×V
式中:N表示菌落長勢評分;V表示菌絲生長速率(cm/d)。
1.4 數(shù)據(jù)處理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Mintab15統(tǒng)計軟件,對試驗數(shù)據(jù)進行系統(tǒng)處理與分析。
2 結(jié)果與分析
2.1 不同金針菇品種菌絲生長情況
由表2、圖1可以看出,不同品種的金針菇其母種菌絲的顏色、濃密程度、均勻度都各不相同,從顏色來看,分為潔白和灰白2種顏色,其中9號、11號、12號、13號、18號、19號、21號、23號為灰色,其余均為潔白色;從菌絲密度和均勻度來看,3號、4號、8號、17號菌絲生長最好,菌絲濃密、均勻,長勢評分最好,為5分;其次為2號、6號、7號、14號、16號、20號和22號,菌絲濃密,較均勻,長勢評分為4分;而9號、21號、23號菌絲生長較差,菌絲稀疏,不均勻,長勢評分只有1分;其他幾種菌絲生長情況則一般,菌絲較濃密,較均勻。
2.2 不同金針菇品種菌絲生長速率情況
由表3可以看出,不同品種的金針菇其母種菌絲在PDA培養(yǎng)基上均能萌發(fā),但萌發(fā)天數(shù)有所不同,有的菌種可在1 d內(nèi)萌發(fā),有的則需要1.5 d甚至2 d,最慢的則需要2.5
d才能萌發(fā)。不同品種的金針菇其菌絲平均生長速率表現(xiàn)各不相同,具有明顯的差異性,8號菌種可在1 d內(nèi)萌發(fā),滿皿時間只需7 d,平均生長速率為1.21 cm/d,極顯著高于其他菌種;3號、4號、18號、20號菌種滿皿時間為7.5 d,平均生長速率為1.13 cm/d,其中3號菌種雖然萌發(fā)時間較長,需要2.5 d,但是萌發(fā)后菌絲長速較快;1號、2號、5號、6號、9號、10號、11號、12號、15號、16號、21號、22號菌種滿皿時間為9~10 d,平均生長速率為0.85~0.94 cm/d,顯著低于其他菌種;菌絲生長最慢的9號菌種比菌絲生長最快的8號菌種推遲了3 d滿皿,菌絲生長速率也慢了0.36 cm/d。
綜合表2、表3可以看出,菌絲生長速率最快的8號菌種,其菌絲長勢也是最好的,菌絲生長速率最慢的9號菌種,其菌絲長勢也是最差的,但是并非所有的菌種菌絲生長速率和菌絲長勢都是一致的,如23號菌種菌絲生長速率較快,達到了1.06 cm/d,但是長勢較差,評分只有1分;6號菌種菌絲長勢好,評分達到了4分,但是菌絲生長速率卻只有0.89 cm/d。
2.3 不同金針菇品種菌絲生長指數(shù)情況
由圖2可以看出,不同品種的金針菇菌絲生長指數(shù)各不相同,表現(xiàn)為8號品種最大,達到6.07,3號、4號、17號品種次之,為5.31~5.67,7號、14號、20號品種的菌絲生長指數(shù)在4.00~4.53之間,2號、6號、13號、16號、19號、22號品種的菌絲生長指數(shù)則在3.19~3.78之間,1號、5號、10號、15號、18號品種在2.27~2.83之間,11號、12號、23號品種在1.06~1.89之間,而9號和21號品種菌種的生長指數(shù)最小,分別只有0.85和0.89。
3 結(jié)論與討論
試驗結(jié)果表明,3號(913)、4號(991)、8號(金19)這3個品種的金針菇菌絲生長的最好,其菌絲濃密,均勻,長勢評分高,均達到5分,滿皿天數(shù)少,僅需7.0~7.5 d,平均生長速率快,達到1.13 cm/d以上,極顯著高于其他菌種,菌絲生長指數(shù)達到5.67以上。因此,從菌絲生長特性方面考慮,3號(913)、4號(991)、8號(金19)可作為金針菇栽培時的優(yōu)良菌種。
據(jù)購買菌種的廠家介紹,在23個不同來源的金針菇品種中,5號(金白一號)、11號(白金10號)、12號(日本白金)均為工廠化栽培品種,15號(白金工廠1號)為工廠化栽培專用菌株,但是在本試驗中,這幾個品種的菌絲生長特性表現(xiàn)卻不如其他品種,長勢評分僅2~3分,菌絲平均生長速率僅0.94 cm/d,菌絲生長指數(shù)也只有1.89~2.83。雖然菌絲生長特性的強弱可作為菌株是否是優(yōu)良菌株的指標[17-18],但并不是唯一指標,所以還需要做進一步的原種和栽培種的生長特性研究,以便確定是否為工廠化優(yōu)良栽培菌種。
在食用菌生產(chǎn)過程中,由于菌種管理工作尚不十分健全,缺乏專門的監(jiān)督管理機構(gòu),菌種質(zhì)量和價格得不到規(guī)范,且某些菌種生產(chǎn)者對優(yōu)良菌種隨意的轉(zhuǎn)接擴繁,并同時冠以不同的名稱,致使菌種市場混亂,同種異名、同名異種的現(xiàn)象較為嚴重[19-20]。本試驗選取的23個不同來源的金針菇品種,雖然菌種名各不相同,但菌絲生長特性卻有部分相同,這些品種是否為同一品種,是否具有一定的親緣關(guān)系,還有待進一步通過拮抗試驗加以驗證。
4 參考文獻
[1] 于榮利,秦旭升,宋鳳菊.金針菇研究概況[J].食用菌學(xué)報,2004,11(4):63-68.
[2] 張利菁,劉紹雄,羅孝坤,等.26個金針菇栽培品種比較試驗[J].中國食用菌,2015,34(2):39-43.
[3] 張怡.工廠化栽培白色金針菇優(yōu)良菌株篩選試驗[J].上海蔬菜,2008(5):114-115.
[4] 董靜.白色金針菇不同菌株工廠化栽培部分相關(guān)工藝研究[D].福州:福建農(nóng)林大學(xué),2008.
[5] 劉彩珍,張平,賴騰強.白色金針菇工廠化栽培菌株篩選研究[J].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2013(12):58-59.
[6] 鄧春海.金針菇工廠化栽培管理中存在的誤區(qū)及改進措施[J].食用菌,2013(6):37-43.
[7] 洪金良,黃良水,徐立勝,等.金針菇再生法工廠化栽培菌株的對比試驗[J].食藥用菌,2012,20(4):234.
[8] 馬紅,劉小雪,朱秀娜,等.10個金針菇菌株工廠化栽培試驗[J].食藥用菌,2015,23(4):248-249.
[9] 李學(xué)國.金針菇工廠化栽培[J].北京農(nóng)業(yè),2013(4):25.
[10] 常堃.雙單雜交技術(shù)在金針菇工廠化優(yōu)良栽培菌株選育的應(yīng)用[D].武漢: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xué),2014.
[11] 王瑞娟,郭力剛.劉朝貴,等.工廠化栽培杏鮑菇優(yōu)良菌株篩選[J].食用菌學(xué)報,2006,13(3):19-24.
[12] 黃毅.食用菌工廠設(shè)施栽培的問題與對策[J].食用菌,2003(6):2-4.
[13] 黃毅.金針菇工廠化栽培現(xiàn)狀與對策[J].食用菌,2009(6):3-5.
[14] 高平,商永加,夏小蔓.金針菇的工廠化栽培[J].食藥用菌,2012,20(6):364-366.
[15] 徐鴻雁,杜雙田,孟勝楠,等.不同碳氮源對紅汁乳菇菌絲生長的影響[J].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xué)學(xué)報,2013,41(10):125-130.
[16] 江微,杜雙田,常昕,等.不同碳源及氮源對釘子菇菌絲生長的影響[J].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xué)學(xué)報,2011,39(5):203-207.
[17] 王瑞娟.杏鮑菇工廠化栽培相關(guān)參數(shù)和生理特性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xué),2007.
[18] 楊麗維,班立桐,吳疆.工廠化生產(chǎn)杏鮑菇優(yōu)良菌株的篩選[J].天津農(nóng)業(yè)科學(xué),2010,16(1):75-77.
[19] 仝金山.滑菇雜交新品種選育、菌種質(zhì)量評價及親緣關(guān)系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xué),2006.
[20] 趙同心,趙洪新,王升厚.3種不同來源側(cè)耳品種親緣關(guān)系差異化分析[J].微生物學(xué)雜志,2016,36(2):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