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的優(yōu)秀黨員,貴州省優(yōu)秀的領導干部,八屆全國政協常委,貴州省政協原副主席、黨組副書記,《晚晴》雜志編委會常務副主任王思明同志,因病醫(yī)治無效,于2016年10月22日在貴陽逝世,享年85歲。
王思明一生胸懷坦蕩,對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yè)兢兢業(yè)業(yè),任勞任怨。他熱愛祖國,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保持公仆本色。他嚴于律己,對家屬、子女及身邊工作人員要求嚴格。他廉潔奉公,生活儉樸,深受貴州廣大干部和人民愛戴。退出領導崗位后,仍十分關心貴州省經濟社會發(fā)展,為傳承貴州民族文化、保護布依文化做了大量工作。
“我是按照黨中央的民族政策辦事。”
出生于1932年6月的王思明,自17歲離開家鄉(xiāng)花溪投身革命以來,從惠水縣的一名基層干部成長為該縣最年輕的縣委書記,后來又歷任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水電局局長、州政府秘書長、常務副州長、貴州省委組織部副部長、貴州省委統(tǒng)戰(zhàn)部部長、政協貴州省委員會秘書長、常務副主席等職。這位從民族地區(qū)一步一步走出來的優(yōu)秀少數民族領導干部,從基層工作經歷中汲取了腳踏實地地為百姓辦事的為政思想,也培養(yǎng)了他懷抱一生的深厚民族感情。
很多人都聽說過“雙槍老太婆”的故事,解放初期,在貴州當地也有一個能使雙槍的女匪首,名叫程蓮珍。程蓮珍本出生在貴州省長順縣一個普通的布依族家庭,因年輕時容貌美麗,被大地主搶去做了小妾。后來,丈夫暴病身亡,為了保護自己和年幼的女兒,程蓮珍學會了打槍騎馬。1949年貴州解放后,盤踞在貴州中部的土匪“總司令”曹紹華采用威逼利誘的手段,封程蓮珍為“大隊長”,強行拉她入伙。程蓮珍從此隱匿在山林間,利用貴州復雜的地形同進剿的解放軍對抗,使數十名解放軍戰(zhàn)士傷亡。
1953年春天,程蓮珍被捕獲,暫時關押在惠水縣等待處置。據說,時任西南軍區(qū)參謀長的李達將軍將此事向毛澤東主席作匯報時,毛澤東說,好不容易出了個女匪首,又是少數民族,殺了豈不可惜?人家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我們?yōu)槭裁淳筒桓襾韨€八擒八縱?總之,不能一擒就殺……
當有關不殺程蓮珍的消息傳到惠水縣時,許多干部戰(zhàn)士感到不解。省軍區(qū)和省有關部門領導親自到惠水召開黨團員會,傳達黨的寬大政策,為大家做思想工作。1953年6月5日,惠水縣委、縣政府召開了數千人的群眾大會,當場釋放了這個頗具傳奇色彩的女匪首。程蓮珍獲釋不久,政府又找回她失散多年的女兒,將母女二人的生活安頓下來。程蓮珍對政府感激不盡,幾次配合剿匪部隊到深山老林,用自己的經歷勸說隱匿的土匪投誠。在她的努力下,先后就有20多名土匪向政府投降,惠水、長順一帶的安全隱患迅速消除了。
1958年,王思明擔任惠水縣政協主席后,縣委安排程蓮珍做了政協委員。有人不解地問:“怎么能安排她做政協委員呢?她以前可是個土匪?。 蓖跛济骰卮鹫f:“毛主席指示把她釋放,這是按照黨中央的民族政策辦事。”此事在“文革”期間竟成為王思明的十大“罪狀”之一,王思明也為此受到了沖擊。1985年王思明調到省委統(tǒng)戰(zhàn)部后,將有關程蓮珍經歷的素材提供給布依族作家王廷珍,由王廷珍創(chuàng)作出小說《一個女匪首的傳奇經歷》。此后,王思明又聯系到總政歌舞團,將小說拍成了4集電視劇《蒙阿莎傳奇》和《布依女》。在他的努力下,這個布依族女匪首被共產黨政策感化的故事迅速傳播開來。
“如果給老百姓辦事也算犯錯誤,那我寧愿回家種地?!?/p>
1970年“文革”期間,剛剛從“牛棚”里被“解放”出來的王思明被委任為惠水縣雅水區(qū)水頭水庫指揮長,帶領4000多人修建水庫。雖然在“文革”初期便受到沖擊,被強加了許多莫須有的罪名,王思明還是不計個人恩怨,承擔起重任。整整兩年,他吃住在工地,并幾次跑到貴陽,從省水利廳請來總工程師李家平指導修建工作。為這件事,他又遭到“造反派”的攻擊,說他重用“反動學術權威”來壓制貧下中農。王思明毫不妥協,據理力爭,終于排除了重重干擾,將李家平留在工地現場指導。經過兩年多的努力,蓄水800萬方的水頭水庫建成了,至今這個水庫還灌溉著雅水區(qū)的鴨戎、鴨寨等幾個鄉(xiāng)的農田,造?;菟环桨傩?。
水頭水庫建成后,王思明被調到三都水族自治縣任縣委副書記。王思明到任時,三都縣城還是全州12個縣、市中唯一一個無自來水的縣城??吹嚼习傩粘运щy,王思明十分著急??墒切藿ㄗ詠硭仨氁泄艿?,在那個物資極度匱乏的年代,到哪兒能搞到水管呢?縣里倒是有一批存放暫時不用的水管,但是屬于農用物資,不能隨便動用。為了盡快解決三都縣城老百姓的吃水問題,王思明調用了500米貯備水管修建自來水管道。不久,上級派人來調查,王思明的一個老同學提前向他透露了此事,要他做好準備。王思明對老同學說:“如果給老百姓辦事也算犯錯誤,那我寧愿回家種地。”當調查此事的省、州干部了解到王思明的確解決了老百姓吃水問題時,也為王思明毫無私心的行為所感動,只要求王思明在規(guī)定的期限里將水管歸還。王思明找到貴陽鑄鐵廠廠長潘明昌,剛開口說明來意,廠長馬上說:“哦,我知道您,您為咱們三都人民做了件大好事,水管的事情沒問題,一定盡力幫助您歸還?!?/p>
以上發(fā)生在“文革”中的兩件事,雖談不上驚天動地,卻體現了王思明堅持真理、敢做敢當的個性。在擔任省委統(tǒng)戰(zhàn)部長、省政協常務副主席等職期間,他同樣以堅持辦實事、求實效的原則,團結黨內外各方面人士,開展了各種形式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自1983年貴州省開展智力支邊扶貧工作以后,王思明帶領著貴州省統(tǒng)戰(zhàn)系統(tǒng)的職工為智力支邊、扶貧開發(fā)、富民興黔獻計出力。20年來,全國政協、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國家民委、扶貧辦和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等有關領導40多人以及省內外參加智力支邊工作的人數達5萬多人次,共為貴州爭取到各類項目數百個,資金逾百億元。
“我是布依族人民的兒子……”
王思明常常說:“我是布依族人民的兒子,更是中華民族的兒子,只要有一分力我就要盡一分力。”他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晚年,王思明將自己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改善少數民族地區(qū)環(huán)境、發(fā)展少數民族地區(qū)教育上來。他四方奔走、牽線搭橋、尋求捐助,為少數民族地區(qū)的修路飲水、修建學校等公益事業(yè)做著許多卓有成效的努力。
長順縣改窯鎮(zhèn)猛波村與外壩寨是偏僻的民族村寨,少數民族同胞的出行極不方便,要求解決交通問題的呼聲十分強烈。1998年,王思明得知這一消息后,多次向省里和縣里的交通部門反映,得到了省、縣的重視和支持,撥給經費20萬元,用了兩年時間修通了兩個村寨的公路,解決了少數民族同胞運輸化肥和農副產品的困難。
1999年,王思明參加駐黔全國人大代表對貴陽地區(qū)的視察活動和座談會,他在會上提出:修建一條花(溪)孟(關)公路,促進貴陽5個鄉(xiāng)鎮(zhèn)經濟發(fā)展的建議。他的提議得到代表們的認同,并得到貴陽市有關部門的同意。經過兩年時間,總投資2000多萬元的花孟公路修建完畢,花溪-孟關-小河經濟特區(qū)的產業(yè)帶也由此初步形成。
一生中工作過22年的惠水縣被王思明看作是自己的第二故鄉(xiāng),離開惠水后,他仍然不忘惠水的發(fā)展,不忘惠水的人民。從1994年開始,王思明從省改水辦爭取資金,先后為邊遠的野馬三槽長安鄉(xiāng)、王佑區(qū)解決了飲水問題,世世代代生活在這里的布依族、苗族同胞終于喝上了放心水。
在重視少數民族教育方面,他更是傾注了大量心血。
織金縣有一所大木嘎小學,數十年來小學培養(yǎng)出許多少數民族人才,可是學校校舍破舊,條件也十分簡陋。1996年省布依學會在織金縣召開年會期間,王思明動員與會代表捐款1萬多元支援該校。后來在省政協委員周培賢的牽線搭橋下,香港企業(yè)家沈國芳女士慷慨捐資27萬港幣,重新修建了一所小學。如今學校煥然一新,當地少數民族兒童的學習環(huán)境也大大地改善了。
三都水族自治縣有個身殘志堅的水族教師陸永康,為了水家的孩子能夠受到教育,他“跪教”36年。王思明得知陸永康的事跡后,感動不已,專程趕到三都水族自治縣羊福鎮(zhèn)羊福小學探望慰問陸老師,并當場題寫了“民族師魂”的橫幅勉勵他。王思明還把身上帶的1000元錢送給了陸老師的妻子。在小學校,看到校舍簡陋、學生沒有食堂就餐,王思明回到貴陽后馬上與省慈善總會研究,為該校解決10萬元資金。
……
正因為他為少數民族同胞所作的這些努力,因為他飽含著的民族感情,眾望所歸的王思明也博得了人民的擁戴。